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婴儿肺炎合并疝嵌顿的临床特点,防止误诊误治。方法2009年1月~2013年12月15例0~2月小婴儿肺炎合并疝嵌顿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结果15例患儿入院后,首诊均未在第一时间发现疝气,皆以肺炎收住院,咳嗽15例,鼻塞,吃奶差10例,呕吐为首发症状仅3例,15例均伴有腹胀,面色苍白,住院1~5天后发病15例,阵法性烦吵少见,精神差,昏睡,嗜睡15例,呼吸困难发绀2例,吐血便血3例。明确诊断后快速转至外科进行手术治疗,无死亡病例。结论小婴儿肺炎在住院期间,突然出现精神差,吃奶减少,呕吐,昏睡,面色苍白,而不表现为阵发性哭。嵌顿疝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具有非特异性,故应高度警惕,详细观察,反复体检,早期诊断,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纠纷及伤害。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腹股沟斜疝中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治疗效果。方法于2000年1月-2014年2月期间选取门诊收入我科的腹股沟斜疝患者70例为对象,按照不同手术分为观察组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为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术,观察组为无张力疝修补术。结果两组间在总有效率、复发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P均<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股沟斜疝采用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可显著降低复发率、并发症,值得广泛推广并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以高血压的管理为例,通过三级网格化的管理模式,发展同伴教育员做为辅助,分级分层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和全方位的管理,来探索慢病管理的新方法。方法根据项目开展辖区的大小,综合病例的分布密度,在地理位置上将其划分为若干个小网格,在每一个小网格的现有高血压患者中发展一个同伴教育员对该网格的高血压患者进行管理,6至9个小网格组成一个中网格,每个中网格由一位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生负责管理和指导,6至9个中网格组成一个大网格由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位医生进行管理的指导,形成三级网格化慢病管理模式,再将该模式与传统管理模式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通过与传统的管理模式相比,在增加知晓率,提高血压的控制率,改善生活质量等多项相关指标方面均有着显著的提高。结论本研究通过一种结合医务人员和患者共同参与的新型管理模式,开辟了慢病管理的新途径,同时,此方法可推广至结核病管理、艾滋病随访、产后访视、肿瘤、精防、卫生监督协管等公共卫生服务领域,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胫骨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股骨胫骨骨折患者的一般资料,按照自愿、对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9例。观察组采用交锁髓内钉治疗,对照组采用外固定架固定进行治疗。术后随访7~24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8.3%,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1.5%,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采用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胫骨骨折效果较好,是一种较好的固定方法,并且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病情和预后,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对比交锁髓内钉与外固定架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到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住院顺序编号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外固定架,实验组则采用交锁髓内钉。对全部患者术后随访3月调查不同术式的临床疗效和术后并发症。结果接受交锁髓内钉的实验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共发生7例术后并发症,实验组则为2例,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交锁髓内钉应用于四肢骨折的治疗中,疗效显著,且术后并发症较低,有着很高的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交锁髓内钉固定术后适时动力化能否促进股骨干骨折愈合。方法回顾本院于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87例采用交锁髓内钉闭合复位固定治疗的股骨干骨折的患者,分为动力化组(32例)和未动力化组(55例),随访时间10~36个月,从三方面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愈合平均时间、手术后VAS评分对比及40周后两组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动力化组与未动力化组骨性愈合时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动力化组延迟愈合3例,愈合平均时间12.28±2.16月;未进行动力化组,延迟愈合14例,愈合平均时间15.62±4.22月(P<0.01);骨折愈合后,未动力化组疼痛率要明显高于动力化组;动力化组功能恢复情况均优于未动力化组。结论交锁髓内钉固定术后适时动力化,可减少延迟愈合的发生,有利于骨折侧患肢的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