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食管癌和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20例进行手术治疗的食管癌贲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肠内营养组、肠外营养组,观察两组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体重下降(术后10d与术前1d比较)和营养治疗费用。结果两组患者均完全进行了营养护理,在护理支持后肠内营养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较短,体重下降情况较肠外营养组患者小,营养护理费用较低,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肠内营养支持的60例患者有3例出现腹胀、腹泻的不良反应,调整营养液的输入速度和浓度后症状消失,并无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肠内营养具有方便、安全、有效等优点,还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内脏复苏及改善患者预后及费用低,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方法对我院2010年7月-2012年5月收治的235例危重症患者经鼻胃管行肠内营养支持,认真做好喂养管护理及心理护理。结果患者营养状况比治疗前明显好转。其中有15例腹泻,13例呕吐,7例堵管,3例脱管。结论肠内营养支持是阻止疾病发展,促进伤口愈合,维持循环、呼吸功能,减少压疮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重要措施之一。肠内营养(EN)是通过口服或借助喂养管经肠道提供机体代谢需要的营养物质1,是一种经济、实惠、符合正常生理习惯的营养支持方式。肠内营养对维持胃肠道正常结构和生理功能,维持肠粘膜屏障功能,减少肠道菌群移位,防止肝内胆汁淤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重症患者组织细胞耗氧量增加,机体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导致负氮平衡加重,常致营养不良3。临床上对重症患者营养状况重视不够,未及时实施营养支持,使得原发病已经控制的患者机体抵抗力下降,脏器功能减退,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的发生。因此,临床上对重症患者的营养状况十分重视,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治疗措施已不可缺少4。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胃十二指肠多发性溃疡的临床表现及胃镜结果。方法总结笔者所在医院近十多年胃镜检查出的胃十二指肠多发性溃疡与流行病学、病因、临床表现、内镜下表现病情转归等方面的区别。结果本组胃十二指肠多发性溃疡和单发性溃疡在性别方面无明显差异。胃十二指肠多发性溃疡60岁以上老年患者占55%,而且同时伴有慢性疾病,且服用多种药物,与单发溃疡无明显差异。胃十二指肠多发性溃疡患者幽门螺旋杆菌(hp)阳性率为82%,与单发性溃疡(hp)阳性率相近。溃疡完全愈合率为75%。结论本组结果显示胃十二指肠多发性溃疡患者多见于老年人,尤其患有慢性病服用多种药物者,对有内科治疗效果差,不典型增生者,应加强内镜的随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X线钡餐造影诊断十二指肠憩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间诊治的50例十二指肠憩室患者的X线钡餐造影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十二指肠憩室患者中,共发现71个憩室,其中单发36例(72﹪),多发14例(28﹪)。其中46个(64.79﹪)为降段憩室,21个(29.57﹪)为水平段憩室,4个(5.64﹪)为升段憩室,发生部位比较,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憩室的大小方面,直径主要在0.3厘米~5.0厘米间。排空情况方面,小憩室易于排空,大憩室出现排空延迟或者排空不完全。结论X线钡餐造影诊断十二指肠憩室的临床价值极高,是诊断十二指肠憩室的有效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多药物联合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的效果分析。方法按照随机分号法将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间诊治的110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均分为两组,对双号组患者采用药物雷尼替丁联合阿莫西林治疗(对照组),对单号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药物小建中片进行治疗(观察组),对比观察二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2周后,在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的94.55%远远高于对照组的80.00%,二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方面,观察组的9.0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来讲,采用多药物联合治疗不仅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而且还能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胆囊结石患者的十二指肠胃反流发生情况。方法实验分为三组,随机选取35例胆囊结石患者作为观察组,25例内镜下诊断为十二指肠胃反流患者作为对照组1,26例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2。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所有受试者进行十二指肠胃反流检测,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1以及对照组2的反流发生率、反流次数、反流强度、反流指数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1相比反流发生率97.14%vs.80%(P=0.029),反流次数(9.20±2.64)vs.(5.72±3.12)、反流强度(2.75±0.63)vs.(1.90±1.03)、反流指数(26.13±8.69)vs.(13.77±8.31)(均为P<0.001);观察组与对照组2相比反流发生率97.14%vs.80.77%(P=0.034),反流次数(9.20±2.64)vs.(1.81±1.30)、反流强度(2.75±0.63)vs.(0.85±0.53)、反流指数(26.13±8.69)vs.(2.03±1.78)(均为P<0.001);对照组1与对照组2相比反流发生率80%vs.80.77%(P=0.945),反流次数(5.72±3.12)vs.(1.81±1.30)、反流强度(1.90±1.03)vs.(0.85±0.53)、反流指数(13.77±8.31)vs.(2.03±1.78)(均为P<0.001)。结论胆囊结石患者的十二指肠胃反流发生率、反流次数、反流强度和反流指数显著高于内镜下诊断为十二指肠胃反流患者以及健康成年人。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本院参与诊治的65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所有资料,分析迟发性出血相关因素。结果本次研究的65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6例患者术后出现迟发性出血,出血发生率为9.23%。研究发现,患者高龄、腹腔感染、胆瘘、胰瘘、术前高胆红素血症与术后出血有关(P<0.05)。结论在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高龄、腹腔感染、胰瘘、胆瘘、术前高胆红素血症为术后出血相关因素。加强围术期管理,及时处理腹腔感染、胰瘘、胆瘘,术前积极降低血清高胆红素可降低术后出血风险,为患者带来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