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观察外源性VI型胶原蛋白(collagenVI,CⅥ)对人后纵韧带细胞增殖和成骨转化的影响.方法取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oftheposteriorlongitudinalligament,OPLL)患者手术切除的后纵韧带未骨化部分和非OPLL患者因外伤手术切除的正常后纵韧带,原代培养至第3代细胞,分别记作O细胞和N细胞;两种细胞均采用0、6.25、12.5、25、50、100g/mlCⅥ刺激;CCK8法测定刺激后两种细胞1~7天光密度(D)值,评价CⅥ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骨形态生成蛋白-2(BMP-2)对不同浓度CⅥ刺激的细胞进行诱导骨化,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各组细胞成骨细胞转录因子-2(RunX2)、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OC)的基因表达情况.结果CⅥ对两种细胞的增殖均起促进作用,且随着CⅥ浓度增加,其对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随之增强,但达到一定浓度后这种作用会保持不变或减弱,同一时间点内50g/mlCⅥ刺激时两种细胞的D值最大;BMP-2诱导后的两组细胞有CⅥ刺激的ALP、RunX2和OC的基因表达均高于无CⅥ刺激的对照组(P〈0.05);在无CⅥ刺激的情况下,O细胞的基因表达高于N细胞(P〈0.05).结论CⅥ能够促进人后纵韧带细胞的增殖和成骨转化,而来自后纵韧带骨化患者的细胞则更易被促进增殖和诱导骨化,CⅥ可能具有促进后纵韧带细胞成骨的功能.
简介:注射型丙烯酸树脂骨水泥是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共聚物与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组成的室温自凝生物材料,可以用注射器或注射枪注射使用,含有硫酸钡显影剂,以利于术后观察,主要用于各种原因造成的人工关节置换术及作为充填修补材料。天津市合成材料工业研究所经过多年研发,成功地开发出了注射型骨水泥,于2005年3月获得了国家药监局颁发的准产注册证书,已全面投放市场,填补了国内空白。性能对比:国产注射型骨水泥和几种进口骨水泥均能满足国际标准的要求,但国产注射型骨水泥的放热温度较进口产品低,这对于保护骨髓腔周围组织不受高温破坏十分有利。同时国产注射型骨水泥的抗压强度、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几项指标与进口产品相当或超过了进口产品水平,完全可以替代进口产品。见下表1。
简介:测定实验组(60例CPB心脏手术)、对照组(20例非CPB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T淋巴细胞亚群;白细胞、红细胞、淋巴细胞计数.进行各时点指标与术前比较的方差分析(x±s),组间两两比较配对t检验;进行不同氧合器、CPB时间、体重、年龄等多因素比较的方差分析.探讨CPB对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实验组红细胞、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及淋巴细胞和红细胞计数均较术前显著下降,自停CPB持续至术后3~8天.白细胞计数在停CPB时下降,术后3~8天高于术前水平.CPB对细胞免疫功能的损害作用与CPB时间、手术失血量呈正相关;与病人年龄、体重、CPB温度呈负相关.不同性别、病种组免疫功能损害程度亦有一定差异.膜式氧合器组较鼓泡式氧合器组细胞免疫功能损害轻.结论:CPB的气血界面、血细胞破坏及人工管道系统均可导致血液有形成分破坏,损害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在围手术期监护中应予以重视.
简介:目的通过手术对照,探讨急诊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应用及其价值,同时为了检验3D-CTA检查的诊断符合情况。方法59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其中男性31例,女性28例;年龄35~70岁,平均年龄51岁。对普通CT高度怀疑为动脉瘤性SAH患者行急诊Philips256iCT扫描,以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VR)进行三维重建,多角度显示动脉瘤病灶。对3D-CTA检查未发现动脉瘤患者再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核对。对诊断为前循环动脉瘤的48例患者在72h内进行开颅显微手术夹闭术。术后复查CTA检查夹闭效果。结果前循环动脉瘤患者48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23例;年龄39~70岁,平均年龄52岁。急诊3D-CTA从59例SAH患者中共检出前循环动脉瘤49个,手术证实前循环动脉瘤50个,漏诊1个。手术证实动脉瘤形态、大小、指向、瘤颈宽度与3D-CTA所见基本相同,准确率98%。48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0~18个月进行随访,预后良好(GOS4、5级)42例(87.5%),严重残疾(GOS2、3级)4例(8.4%),死亡2例(4.1%)。结论急诊3D-CTA检查具有无创、检查迅速、便捷、相对经济等优点,可作为颅内动脉瘤筛查的最佳方法。并可在早期或超早期指导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
简介:目的测试采用含锶羟基磷灰石骨水泥(Sr-HAC)强化动力髋螺钉(DHS)固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后的极限载荷性能。方法18具老年人骨质疏松股骨标本,随机分成三组,每组6例,对照组(正常标本),其中二组制成EvansⅢ型骨折模型,一组应用DHS固定,另一组应用Sr-HAC强化DHS固定,测量各组的最大载荷。结果正常标本组的极限载荷最大,Sr-HAC强化DHS内固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极限载荷次之,单纯DHS内固定组的极限载荷最小,其中Sr-HAC强化DHS组与单纯DHS内固定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采用Sr-HACDHS内固定,能提高DHS的极限载荷,可能减少内固定的失败。
简介:观察不同强度的力学加载对去势大鼠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参数的影响。取35只9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假手术组,去势对照组,去势加载1N组、去势加载2N组、去势加载4N组。加载组大鼠加载4周后处死,取胫骨上端松质骨进行树脂包埋,不脱钙切片。观察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参数。结果表明:加载组大鼠的骨小梁面积百分率、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量明显高于去势对照组,骨小梁分离度明显低于去势对照组。动态参数显示,去势组大鼠的骨转换明显高于去势加载组和假手术组。随着载荷的增加,大鼠骨形态计量学的各个参数和骨的微观结构均有所改善。说明力学加载对去势大鼠骨组织微观结构有较大的改善,能够有效地减少骨量的丢失,减缓由于去势引起的骨质疏松的进程。
简介:目的确定在兔子的椎间盘内注射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ecombinanthumanbonemorphogeneticprotein-2,rhBMP-2)诱导椎体间融合的可行性。方法将24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每组12只。用微量注样器将含有rhBMP-2200μg的生理盐水溶液20μl和等量的生理盐水分别注射到成年新西兰大白兔的L4~5椎间盘的髓核内。术后10、30、60及90天进行X线照相和组织学检查。结果注射椎间盘未见免疫排斥反应。实验组可见纤维环和软骨终板成骨并在相邻椎体间形成骨桥。对照组的椎间盘内未见骨形成。结论利用注射的方法,rhBMP-2可诱导椎间盘成骨,达到椎体间融合的目的。
简介:目的本实验旨在从周期抗屈试验方面证实磷酸钙骨水泥对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强化作用.方法在一组Ⅰ级和Ⅱ级骨质疏松椎骨的一侧直接置入椎弓根螺钉作为对照,另一侧填入磷酸钙骨水泥后再置入椎弓根螺钉作强化固定,12h后进行周期抗屈试验.然后用磷酸钙骨水泥固定松动后的椎弓根螺钉并进行周期抗屈试验.在另一组Ⅲ级和Ⅳ级骨质疏松椎骨上重复以上试验步骤.结果第一组椎骨对照侧的螺钉松动率为91.3%,强化侧为33.3%,两侧螺钉均松动椎骨的最大负荷中位数分别为75N和162.5N,两侧均未松动的9号椎体中,对照侧的螺钉位移1.942mm,强化侧仅为0.403mm,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螺钉松动后重新固定,两侧的松动率均为41.7%,两侧螺钉均松动椎骨的最大负荷中位数分别为150N和175N,两侧均未松动的9号椎体中,螺钉位移均为0.411mm,与对照侧初始固定相比,均有显著性意义.第二组椎骨对照侧和强化侧的松动率均为100%.结论磷酸钙骨水泥能强化椎弓根螺钉在Ⅰ级和Ⅱ级骨质疏松椎骨上的周期抗屈能力,但在Ⅲ级和Ⅳ级骨质疏松椎骨上无效果.
简介:目的探讨”组织细胞生物电能稳态失衡”概念与骨折内固定后出现应力遮挡综合症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引入一个新的概念,即”组织细胞内环境生物电能稳态”(或”骨组织内单位体积生物电能含量稳态”)。这个概念包括骨组织细胞外基质中蛋白聚糖分子生物电能的储存量、细胞膜膜电位以及细胞内负离子含量要维持在一个正常范围。通过这一新理论阐述应力遮挡形成原因的关系。结果骨折内固定(钢板或带锁髓内钉)出现不同程度的应力遮挡现象,应力遮挡区域骨组织出现单位体积内生物电能含量不足,并且处于长期、持续性生物电能含量减低现象,导致内固定应力遮挡范围内骨组织生物电能稳态失衡,骨组织处于长期、持续性极其轻度的酸化环境中,最终出现骨组织局部骨质疏松。结论骨组织单位体积内生物电能含量持续性减低是导致骨质疏松、骨愈合缓慢(应力遮挡)的原因。
简介:目的初步验证掺锶硫酸钙复合骨修复材料的体内组织相容性旨在为后续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方法取含锶量为0.5%的掺锶硫酸钙材料,采用新西兰兔背脊肌内植入模型。分别于手术后1周,2周,4周,8周四个时间点各处死3只兔子取材。HE染色,光镜观察细胞和肌肉组织的形态学变化。植入材料周围组织冰冻切片(厚度约51am)。选择细胞色素氧化酶(CCO)和乳酸脱氢酶(LDH)两种2种主要细胞器的标志酶进行酶组织化学染色。镜下观察得出计数资料,整理成等级资料。染色强度分为4个等级:阴性(O),阳性(1),强阳性(2),和极强阳性(3)。结果所有实验动物术后1~3小时恢复活动,1天后进食正常。实验动物伤口均一期愈合。组织学结果显示掺锶硫酸钙材料植入1w后,植入体周围组织内有较多中性粒细胞浸润,由成纤维细胞组成厚薄不均、结构疏松的纤维囊壁。随着植入时间的延长,材料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逐渐消失,炎细胞浸润越来越少,包膜先变厚再变薄,纤维包囊较薄。术后8w,植入体周围组织内未见炎性细胞浸润,纤维囊腔壁进一步变薄,主要成分为胶原纤维和成纤维细胞。其组织学改变与对照材料α-半水硫酸钙相比无明显区别。酶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掺锶硫酸钙组植入材料周边肌细胞在1w时CCO和LDH活性均减弱(P〈0.05),2w时CCO和LDH活性均恢复正常(P〉0.05),其后活性无明显变化(P〉0.05)。掺锶硫酸钙组与a.CSH组和单纯创口组之间两两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掺锶硫酸钙复合骨修复材料对体内组织细胞无毒性作用,具有与α-CSH相似的良好体内组织相容性。
简介:目的对比撬拨复位跟骨骨折手术后的两种固定方式:以改良外固定支具外固定和以管型石膏外固定,总结撬拨复位配合改良跟骨外固定支具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及数据统计,分析该治疗方法的合理性。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4年9月60例(60处)SandersII、III型跟骨骨折患者,对照组和治疗组各半,两组均采取同样的手术方法,对照组术后以传统石膏外固定,而治疗组术后以改良外固定支具外固定。随访记录两组患者的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宽度、Maryland评分、并发症出现机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影像学分析Bohler角和Gissane角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治疗组跟骨宽度恢复要好于对照组(P〈0.01),术后Maryland评分对比治疗组效果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3.2%)要低于对照组(23.1%)。结论撬拨复位手术后以改良支具外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具有创伤小、效果佳、操作简单、治疗费用少、住院耗时短、固定稳固、便于锻炼等优势,术后患者恢复情况良好,说明该治疗方法临床效果较好,理论依据清晰。
简介:目的探讨含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的骨填充材料在骨肿瘤及瘤样病变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组骨肿瘤及瘤样病变患者34例,男20例,女14例.骨填充材料(金骨威、金世植骨灵)应用方法:病灶刮除术骨缺损填充;灭活术后骨缺损填充;病灶切除后在骨干-假体结合部或骨干-同种异体1/4关节结合部植入骨填充材料.肿瘤及瘤样病变类型包括骨纤维结构不良、骨巨细胞瘤、骨肉瘤、骨囊肿、动脉瘤样骨囊肿、内生软骨瘤、软骨粘液样纤维瘤、非骨化性纤维瘤、骨母细胞瘤.观察患者术后全身及局部反应和影像学变化.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3.5个月.全部患者均无全身不良反应,除1例创口二期愈合外,余病例未见明显局部反应.X线片显示术后3~6个月即有填充材料降解和骨替代现象发生.结论在骨肿瘤与瘤样病变手术中应用含BMP的骨填充材料代替自体或异体骨移植,不增加创伤,并发症少,术后基本无不良反应,且骨缺损修复效果满意,是理想的骨缺损填充材料.
简介:研究正常大鼠骨和脊髓损伤所致大鼠骨质疏松骨的力学性质,为临床提供粘弹性力学参数.选用280~320g4~5月龄wistar雄性大鼠44只,随机分为0周空白对照组11只,3周实验组11只,7周实验组11只,11周实验组11只,0周空白组于0周处死,解剖取大鼠股骨,以生理盐水浸湿的纱布包裹,置-20℃冰箱内保存备用.对3、7、11周实验组大鼠人为造成脊髓损伤后饲养,复制骨质疏松模型.分别于3、7、11周处死实验组大鼠,解剖取大鼠股骨.对0周空白组、3周实验组、7周实验组、11周实验组大鼠股骨进行压缩应力松弛、蠕变实验.结果得出了各组大鼠股骨压缩应力松弛函数、蠕变函数及曲线.实验组的各项力学性能指标显著低于0周空白组(P<0.05).
简介:目的探讨消旋聚乳酸-左氧氟沙星骨植入缓释片体外抗骨感染效果。方法应用溶剂混悬挥发法制备骨植入缓释片,观察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S.aureusATCC25923)、大肠埃希菌标准菌株(Escherichiacoli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标准菌株(PseudomonasaeruginosaATCC27853)的抑菌效果。结果消旋聚乳酸-左氧氟沙星骨植入缓释片在46天实验时间内对S.aureusATCC25923、EscherichiacoliATCC25922、PseudomonasaeruginosaATCC27853有良好的抑菌效果。结论消旋聚乳酸可作为药物缓释系统的一种可降解材料载体,为可降解材料治疗骨感染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