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超声结合血脂检测应用于脂肪肝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抽取 2018 年 6 月 -2019 年 12 月我院收治的脂肪肝患者 37 例及健康体检者 37 例作为实验样本,分别设定为研究组、参照组,均接受超声诊断和血脂检测,对两组诊断结果的差异进行比较。 结果:研究组 TC 、 TG 比参照组高,组间有统计学上的差异( P < 0.05 );两组 HDL-C 、 LDL-C 行比较,差异不显著( P > 0.05 )。研究组 B 超诊断特点:清晰可见致密的点状高回声,远场网声衰减明显,肝内管腔结构十分不清晰,肝脏呈现饱满、肿大状态,肝缘明显变钝。 结论:超声结合血脂检测有利于准确监测和诊断脂肪肝,值得作为诊断辅助的重要手段在临床中全面推广。
简介: 【摘要】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症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8年 5月~ 2019年 5月在本院神经内科就诊的 188例眩晕症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 102例(定眩汤加减 +利多卡因),对照组 86例(半夏白术天麻汤 +利多卡因)。两组均治疗 7天为 1个疗程, 7天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结果 观察组痊愈时间、显效时间和有效时间( 0.5±0.2, 1.5±0.4, 2.5±0.7)天均显著少于对照组( 2.6±1.5, 3.2±1.8, 4.0±1.9)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892, 2.903, 3.011, P<0.05),提示利多卡因联合定眩汤加减的起效时间少于利多卡因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的起效时间,两组起效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有效率 81.37%,对照组有效率为 80.23%,两组患者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x2=3.031, 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症疗效确切,利多卡因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或定眩汤加减均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但联合定眩汤加减起效时间短。 【关键词】眩晕症;半夏白术天麻汤;利多卡因;定眩汤加减 眩晕症是神经内科疾病临床常见症状,作为一种主观感觉障碍,其病因与周围神经疾病和中枢神经疾病导致的前庭系统和小脑功能障碍有关 [1]。临床症状表现为常常会感到天旋地转的眩晕,恶心、呕吐、冒冷汗等自律神经失调症状。为观察和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症的疗效,笔者对本院 188例眩晕症患者进行了不同治疗方法的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 2018年 5月~ 2019年 5月神经内科诊治的 188例眩晕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02年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标准。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 102例,其中男 37例,女 65例,年龄 38~ 75岁,平均年龄( 56.5±18.3)岁,病程 2天~ 24年。临床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55例,美尼尔综合征 15例,颈性眩晕 32例。对照组 86例,其中男 23例,女 63例,年龄 36~ 79岁,平均年龄( 57.5±20.8)岁,病程 6天~ 21年。临床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38例,美尼尔综合征 19例,颈性眩晕 29例。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视物旋转、头晕、恶心、呕吐,经心电图排除重度房室传导阻滞。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2 方法 观察组:利多卡因 75~ 100 mg/次,加入 5%葡萄糖注射液 250 mL中,缓慢静滴,并酌情给予少量镇静药、钙离子拮抗剂,呕吐严重者给予加强支持治疗,总疗程平均 5天。加用定眩汤加减,方中天麻 15 g、钩藤 15 g、石决明 30 g(先煎)、女贞子 15 g、甘草 5 g、川芎 10 g、白芍 15 g、茯苓 15 g、泽泻 15 g、石菖蒲 12 g、法夏 15 g、白术 12 g。将上述诸药浸泡 30 min后以水煎服, 1剂 /d,水煎 2次,早晚各服 1次,连服 10天为 1个疗程。加减:气血亏虚加黄芪、党参、当归;肾精不足加枸杞子、五味子、山萸肉;痰湿加胆星、陈皮;血瘀加丹参、牛膝、赤芍;呕恶加竹茹、苏梗、代赭石;高血压加葛根;夜寐不安加酸枣仁、远志、麦冬等。 对照组:利多卡因 75~ 100 mg/次,加入 5%葡萄糖注射液 250 mL中,缓慢静滴,并酌情给予少量镇静药、钙离子拮抗剂,呕吐严重者给予加强支持治疗,总疗程平均 5天。加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方中半夏 15 g、白术 15 g、天麻 15 g、甘草 6 g、生姜 10 g、陈皮 12 g、茯苓 15 g、大枣 3枚。将上述诸药浸泡 30 min后以水煎服, 1剂 /d,分 2次口服, 10天为 1疗程。加减:气伤血虚加用党参 15 g,黄芪 15 g,当归 10 g,川芎 10 g;血瘀加桃仁 12 g,红花 12 g;肝阳上亢加龙骨 25 g,牡蛎 25 g,珍珠母 130 g;痰浊重加用胆南星 12 g,竹茹 6 g。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 x±s”表示,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x2检验,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起效时间比较 观察组痊愈时间、显效时间和有效时间( 0.5±0.2, 1.5±0.4, 2.5±0.7)天均显著少于对照组( 2.6±1.5, 3.2±1.8, 4.0±1.9)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892, 2.903, 3.011, P<0.05),利多卡因联合定眩汤加减的起效时间少于利多卡因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的起效时间,两组起效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 疗效比较 疗效比较结果,观察组有效率 81.37%,对照组有效率为 80.23%,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x2=3.031, P>0.05)。利多卡因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与利多卡因联合定眩汤加减均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3 讨 论 眩晕是一种机体的主观症状,是一种机体对于空间关系的平衡感觉和定向感觉的障碍,其病理基础通常为前庭部位的病变。病机为支配前庭器官的交感神经功能失调或脑供血障碍导致膜迷路血管痉挛,迷路神经兴奋性增高,迷路积水等微循环障碍所致。患者往往会产生自觉自身或外界景物转动或晃动的幻觉,同时伴有恶心、呕吐、出冷汗、血压、脉搏改变等自律神经失调的综合症状。其病因为颈椎病或动脉硬化所致的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梅尼尔氏症及病毒感染导致的急性迷路炎和前庭神经炎也会导致眩晕症 [2]。为探讨中西药结合治疗眩晕症的疗效,笔者对本院 188例眩晕患者进行了利多卡因联合不同中药的分组对照研究。利多卡因治疗眩晕症的机制是通过其解除血管痉挛,扩张脑部微动脉,降少血液中凝栓物质的含量,避免血小板聚集,从而有效治疗脑血管性、前庭行和内耳性微循环眩晕为临床症状的疾病。古代医书中,眩晕有多种名称,如头眩、掉眩、眩冒、目眩、癫眩等。中医理论认为眩晕多因素质薄弱、忧思郁怒、饮食厚味、病后体虚致气机逆乱、风夹痰阻滞经络、蒙蔽清室引起,归纳起来,其病机总不越风、火、痰、瘀、虚五字,本虚标实,虚实挟杂。《丹溪心法 ·头晕》中则偏重于痰,有“无痰不作眩”的主张,提出治痰为先的方法。在临床上须详察病情,辨证治疗,至于治法,也有从本、从标之异。急则多偏实,可选用熄风、潜阳、消火、化痰等法则治其标;缓者多偏虚,当用补益气血,益肾养肝,健脾等法则,治其本为主 [2]。本研究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症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孙进华,秦 霞,倪 艳,施 葹 .半夏白术天麻汤的组方规律研究 [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0,( 05): 89-91. [2] 曲玉梅,赵锦霞,刘雪颖 .眩晕症的临床分型与中医辨治疗举隅 [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09): 133-134.
简介:摘要:目的: 本次实验将 针对肺部感染后咳嗽的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的治疗,观察临床疗效,促使其早日康复。 方法: 本次实验选取了 2016 年 6 月 -2019 年 6 月前来本院进行疾病检查及治疗的患者为对象。在自愿参与实验调查的患者中,采用硬币随机法,对 50 例患者进行病情结果讨论。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也采用常规西药治疗,但在治疗中则加入中医治疗措施,对比应用成效。 结果: 从护理质量上看,观察组 患者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 92.0% ,对照组为 80.0% , 组间对比差异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与此同时,在患者症状缓解时间以及消失时间上,对照组组分别为( 4.34±1.23 ) d 、( 8.34±1.19 ) d ,观察组为( 2.58±1.93 ) d 、( 5.26±1.85 ) d ,观察组短于对照组。 结论: 采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肺部感染后咳嗽能够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有利于缩短治疗时间,具有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对盆腔炎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5月于本院收治确诊的盆腔炎患者96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患者各48例。对照组行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中医治疗,两组患者治疗7d后比较其临床疗效及盆腔症状改善情况等。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3.75%vs77.08%)(χ2=5.352,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炎症包块直径及盆腔积液最深径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炎症包块直径及盆腔积液最深径低于对照组(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温针灸结合康复手法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疗效及其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至2019年我院收治的56例小儿脑瘫患者作为研究观察的对象,通过电脑分组法将小儿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28例。对照组安排常规的小儿脑瘫康复手法治疗,实验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增加温针灸治疗手段,研究分析两组小儿脑瘫患者的恢复情况和不良反应率。结果:实验组脑瘫患儿在接受了温针灸结合康复手法治疗后,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脑瘫患儿,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更低,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结合康复手法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显著改善脑瘫患儿的临床症状,对患儿的预后成长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