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5 个结果
  • 简介:为研究福建沿海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取自晋江龙湖柱样进行了沉积相、粒度、磁化率、有机碳、有机氮等分析,结合加速器。4C测年结果,龙湖形成演化以及该地区中晚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进行了研究。认为,龙湖形成于约5580cal.a.B.P.,之前为河流相沉积;约5580—850cal.a.B.P.,该区为深灰色粉沙砂质粉沙湖泊相沉积;约850-470cal.a.B.P.,龙湖水位下降,变为沼泽湿地;之后,湖泊水位再次上升,再次形成湖相沉积。各种气候环境指标分析结果显示,自龙湖形成以来,当地气候呈阶段性相对干、湿变化,并呈变化幅度逐渐减小趋势。这方面反映了福建沿海中晚全新世气候不稳定性,还反映了当地气候环境变化与太阳辐射长周期变化有关。沼泽湿地形成,反映当地降水步减少,而湿地形成年代,可与太阳活动、北大西洋冰筏、亚洲季风等突发事件对比,说明该沼泽层形成与叠加在气候长期变化趋势下突发气候事件有关。龙湖沉积记录也表明,气候变冷,福建沿海与台风有关降水将减少;反之,全球变暖,福建沿海台风降水将增加。

  • 标签: 福建晋江 龙湖 全新世 沉积环境 古气候
  • 简介:古高梁河北京城选址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以往研究者古高梁河名称界定不致,古河道年代规模也比较模糊。借助多年来实地考察成果,选取古高梁河沿线典型剖面,用^(14)C、光释光、热释光等测年方式,结合地貌学、考古学历史地理学方法,确定古河道年代,以此近似地复原古高梁河演变分布特征。通过以上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古高梁河称呼比"三海大河"称呼更恰当,表达全新世中晚期由石景山经"三海"到亦庄永定河故道。(2)古高梁河河道发育年代上限在5000—4000aBP,下限应在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3)古高梁河规模比古清河古水小。(4)古蓟城选址与古高梁河密切相关,古蓟城选址于古高梁河与古水故道之间高地之上,是古高梁河要津上城池。

  • 标签: 北京 古高梁河 永定河 古蓟城 元大都
  • 简介:《古地理学报》发展离不开专家和学者支持。为了感谢各位专家和学者在2010年为《古地理学报》审稿,编辑部特将年来审稿专家和学者姓名(括号中数字为审稿次数)列出,以致谢意!《古地理学报》将赠送编委以外所有审稿人2011年全年期刊,以感谢各位专家支持与帮助。

  • 标签: 《古地理学报》 审稿专家 学者 编辑部
  • 简介:叠锥构造是纤维状矿物呈锥状嵌套分布类特殊沉积构造,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直是国际研究热点,但中国对于叠锥构造研究起步较晚,研究程度较低。文中详细总结了叠锥构造研究进展,并简要介绍了笔者于新疆托克逊凹陷、准噶尔盆地东部以及哈密盆地3处新发现叠锥构造。叠锥构造发育层系广泛,二叠纪末—三叠纪初以及三叠纪末—侏罗纪初发现叠锥占绝大多数,揭示其可能与生物大灭绝有关;叠锥构造形成环境较广,不能简单地将叠锥构造作为湖泊相或海相等相标志。新发现叠锥构造初步分析后认为,叠锥构造为与生物(化学)作用有关原生沉积构造,但对叠锥构造成因机制深层次研究还需建立在叠锥构造纤维状矿物生长习性及其与形成环境发育层系耦合关系研究之上。

  • 标签: 叠锥构造 形态学 成因机制 地质意义
  • 简介:海底上发育深水牵引流形成各种床形单元,包括等深岩丘及大型沉积物波在内不同床形单元有规律地组合在起,对于此类床形组合的确切形成机理,目前仍在探讨之中。本文经详细研究得出以下几点进展:①运用内波理论可对海底上大型沉积物波各组成单元成因作出较为合理解释,向深海方向传播内波可形成向上坡方向迁移大型沉积物波;②在等深流与上覆低密度水体之间界面上具备产生大规模界面内波条件;③某些底流成因床形单元组合属于等深流与等深流所引发内波联合作用产物,首次提出了等深流-内波沉积组合概念;④在现代海底上及古代地层记录中均发现了等深流-内波沉积组合实例;⑤建立了个古代地层记录中深水牵引流沉积组合综合模式。

  • 标签: 深水牵引流 床形单元 内波理论 等深岩丘 沉积物波
  • 简介:早在上世纪60年代,沉积学家PettijohnPotter曾经将形成原生沉积构造地质作用划分为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变形作用.在沉积期间沉积之后到沉积物还未固结之前由上述作用所产生沉积构造被定义为“原生沉积构造”,包括各种类型层理、层面上各种作用痕迹以及各种变形现象.在该分类之中,叠层石被定义为突出沉积面的正生长构造,这种构造由微生物与同沉积胶结作用共同构建而成.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随着研究程度深入,沉积学家们越来越认识到除了叠层石以外,微生物还会形成并不突出于底层面的原生沉积构造,并被认为是微生物席或微生物膜与各种物理作用营力共同作用产物.这些作用营力包括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变形作用.该类沉积构造被定义为微生物形成原生沉积构造并被归为第五类原生沉积构造.正如叠层石主要产在前寒武纪以及显生宙未受到后生动物强烈改造浅水环境中样,微生物形成原生沉积构造也主要发育在前寒武纪,以及显生宙些未受到后生动物强烈改造潮坪潟湖等环境之中.因此,该类沉积构造(第五类原生沉积构造)研究,对于前寒武纪沉积环境重塑具有重要意义.燕山地区元古界串岭沟组大红峪组碎屑岩中变余波痕、皱饰构造纺锤状裂缝,是碎屑岩中微生物形成原生沉积构造代表;高于庄组第三段非叠层石碳酸盐岩(以灰岩为主)层面上发育大型皱饰构造变余波痕,是碳酸盐岩中微生物形成原生沉积构造代表.这些沉积构造发现初步研究,为今后进步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 标签: 微生物 原生沉积构造 研究进展
  • 简介:依据泥盆纪早、中、晚3个时期中国岩相古地理图及中国泥盆纪植物已有的资料,绘制出中国泥盆纪这3个时期植物古地理分布图。中国泥盆纪海侵主要方向是从中国西南部云南地区(早泥盆世)逐渐向长江中游华中地区(中泥盆世)及长江下游华东地区(晚泥盆世)发展。中国泥盆纪维管植物在南方分布是随着海侵,逐渐向华中及华东地区扩展,由早泥盆世西南地区云南、四川、贵州,以及广西和湖南南部等地区,发展至中泥盆世云南、四川、贵州、湖南中北部以及湖北南部地区,在晚泥盆世分布范围扩大到广东、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以及江苏等地区。泥盆纪维管植物在北方分布范围较小,从中泥盆世才开始出现,主要分布在新疆北部,晚泥盆世在宁夏等地区也有分布。中国泥盆纪3个时期陆地维管植物各个种类所占百分含量表明,早期植物主要以较为原始莱尼蕨类、工蕨类以及前石松类为主,中期石松类占优势,到了晚期石松类依然占优势,而楔叶类、真蕨类以及前裸子植物开始繁盛。

  • 标签: 泥盆纪 维管植物 植物化石 古地理分布
  • 简介:山东临朐产出中新统山旺组化石群,保存精美、属分异度高。60多年来,经发掘研究,目前已从约30余米硅藻页岩沉积中报道了真菌、硅藻、介形虫、孢粉、昆虫、鱼类、两栖动物、爬行类、鸟类、哺乳动物及遗迹化石等十几个门类化石,共计400余属700多种。本文总结了化石与周围无机界关系、化石埋藏特征、形成原因以及相关古生态学问题——古气候、古温度、古纬度、古地形、山旺湖水文性质、湖水季节性变化与硅藻页岩纹层、动植物群营养结构以及山旺盆地沉积历史。

  • 标签: 生物群 湖相沉积 古生态 山旺 中新统 山东
  • 简介:文中通过晚石炭世至早三叠世华南和华北地块古地理特征以及地层学证据分析,认为中国东部郯庐断裂带自海西期以来经历了两个主要发展阶段:第阶段是广义郯庐断裂带发展阶段,在海西期它是扬子地块北东缘呈宽缓弧形展布边缘裂陷槽(或盆地)边界;在印支期由于扬子地块与华北地块碰撞,成为两地块对接边界,具有逆冲推覆性质,属广义特提斯构造域.第二发展阶段从燕山期以来,发展成为条平移断裂带,属于狭义环太平洋构造域平移系统.自晚石炭世至早三叠世中国南方及华北东南部岩相古地理资料显示了扬子地块与华北地块对接始于晚二叠世早期,地块抬升自南向北、自南东向北西方向呈迁移趋势;印支期郯庐断裂带是条北东、北北东展布缓‘S'形地块拼贴边界,在现今郯庐断裂带上表现为残留由北北西向南南东斜向逆冲推覆性质,表现为大别苏鲁造山带中上部构造层变形,即张八岭构造带及前陆褶皱冲断带变形;燕山期以来则为众所周知狭义郯庐断裂带即郯庐平移断裂系统部分.

  • 标签: 海西期 印支期 岩相古地理 郯庐断裂带 碰撞 逆冲推覆
  • 简介:文中描述了产自广西桂林地区下石炭统黄金组下部颅形贝属,桂林颅形贝(Cranaenagui—linensis)。新以平直前结合缘背壳上发育中槽为特征。在4枚标本上发现保存有放射状彩色条带,表明该当时生活在温暖海域浅水环境。该属70个地质地理分布生物多样性变化初步分析表明,该属可能起源于早泥盆世欧美大陆西北缘老世界区,之后地理分布生物多样性发展以北美地区为中心,经历了中泥盆世-晚泥盆世早期早石炭世2次比较明显辐射演化、迁移扩散高峰晚泥盆世晚期1次严重衰退。第1次高峰是中泥盆世-晚泥盆世早期,该属生物多样性达到巅峰,生物地理分布范围扩大到欧美大陆之外西伯利亚板块、哈萨克斯坦板块华南板块等;第2次高峰是早石炭世,该属生物多样性虽不及前次,但获得了最广泛地理分布,不仅在北方大陆有分布,而且已进入到冈瓦纳大陆边缘。晚泥盆世晚期该属1次严重衰退显然与F/F灭绝事件有关。早石炭世之后,该属进入衰退阶段,最终在二叠纪初灭绝。

  • 标签: 颅形贝属 腕足动物 彩色斑纹 黄金组 石炭纪 泥盆纪
  • 简介:通过历史文献资料收集整理,重建了清代江苏省冬季逐年冷暖等级序列,并利用Morlet复小波变换分析方法序列进行了多时间尺度特征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整个清代江苏省冬季气候变化大致可分2个冷时段(1644—1730年、1821—1900年)1个暖时段(1731—1820年);(2)重建冷暖等级序列存在多尺度下周期变化特征,其中有较明显周期变化尺度是38~42a、18~20a、13~15a8a,38~42a8a特征时间尺度周期变化相对具有全域性,18~20a尺度周期变化在1690-1790年之间比较明显,13—15a尺度周期变化在1720年之前1830年之后比较明显;(3)重建序列第1主周期为42a,第2、3、4主周期依次是20a、8a3a;在42a尺度下,清代江苏省冬季气候可划分为6个偏冷时段6个偏暖时段。

  • 标签: 清代 江苏省 冷暖等级序列 小波分析
  • 简介:团簇同位素指的是含有2个及2个以上重同位素结合在起形成同位素体。团簇同位素数值定义为同位素体相对丰度偏离随机分布状态程度。测量该相对丰度较低同位素体需要高精度质谱仪,难点在于利用同位素组成已知参考气体不同同位素组成加热气体,以获得绝对参考体系下数值。团簇同位素体相对丰度非常低,但是具有非常独特物理化学性质。比如碳酸盐矿物中^(13)C^(18)O^(16)O丰度温度具有敏感性,而与矿物全岩同位素以及矿物形成时期流体性质无关,因此可以利用测量碳酸盐团簇同位素来获得矿物生长温度,再利用矿物氧同位素(δ~(18)O),根据传统氧同位素温度计原理,可以进步获得矿物生长流体(水)氧同位素。目前,团簇同位素温度计已经在古气候(温度)重建、古高度恢复、碳酸盐岩成岩作用以及甲烷成因分析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评估深埋高温过程引起C-O化学键重置碳酸盐团簇同位素影响、测试仪器产生团簇同位素非线性误差校正、以及其他丰度更低团簇同位素体或大分子团簇同位素测量,是下研究方向。

  • 标签: 团簇同位素 同位素体 碳酸盐 古温度计 甲烷
  • 简介:寻求指示古气候变化测井替代指标是近年来古气候研究重要途径方向。测井曲线是地层岩石学、岩石物理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综合反映,具有连续性好、纵向分辨率高特点,为反演古气候变化提供了新手段。松科1井作为专门为研究松辽盆地晚白垩世重大地质事件与古气候变化而部署口科学探索井,具有系统岩心资料较完整测井系列资料。文中在对松科1井南孔自然伽马能谱测井资料进行统计基础上,结合放射性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论证了钍/钾比(Th/K)可以作为指示气候变化良好替代指标的可行性,并据此松辽盆地青山口组—嫩江组沉积时期气候干湿变化进行了反演。结果表明:松辽盆地从泉头组3段—嫩江组2段沉积时期气候总体表现为从潮湿向半干旱转化趋势,垂向上可划分为3个完整干湿变化旋回。这研究结论与前人在松辽盆地南部采用古生物学以及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得出结论相吻合,表明根据自然伽马能谱资料统计得出Th/K值可以作为反演古气候变化替代指标。

  • 标签: 古气候变化 松辽盆地 晚白垩世 自然伽马能谱测井
  • 简介:河南西峡盆地上白垩统马家村组沉积厚度巨大,达1960m,由辫状河沉积、曲流河沉积湖泊沉积组成.在河流与湖泊沉积中,发育丰富遗迹化石,共6类型,分别为Skolithoslinearis、Cylindricumichnosp.、Palaeophycustubularis、"J"形潜穴、垂直分枝潜穴垂直螺旋潜穴.从形态分析,大多数为居住迹,按照遗迹化石产出岩层岩性、扰动特征残留遗迹等总体特征,将所发现遗迹化石层划分为两类遗迹组构,即软底组构僵底组构.前者主要发育在纹层状极细砂岩粉砂岩中,潜穴密度大,属,包括Skolithos组构Palaeophycus组构;后者主要发育在厚层泥岩中,潜穴密度较大,类型稍多,包括由Cylindricumichnosp.、垂直分枝潜穴、J形潜穴垂直螺旋潜穴所组成遗迹组构.与报道过其他地区陆相遗迹化石对比表明,随着时间推移,河流沉积中组构特征在白垩纪有明显变化,而浅湖沉积中遗迹组构表明造迹生物扰动能力显著加强.

  • 标签: 湖泊沉积 遗迹组构 上白垩统 盆地 纹层 陆相
  • 简介:湖南邵阳市邵阳大道两侧出露龙潭组下段(中二叠世茅口期晚期)发育套地质特征典型、沉积序列明显重力流沉积。重力流沉积以块状砂岩、粉砂岩及泥岩互层为主,砂岩底面发育有重荷模、槽模、工具痕及冲刷充填构造,砂岩内部有块状层理、平行层理、包卷层理及粒序层理,互层泥岩中见类似于古网迹痕迹化石。可识别出砂质碎屑流、浊流与滑塌沉积。剖面下部含泥砾块状砂岩发育,剖面中上部以发育薄到中厚层砂岩、粉砂岩与泥岩互层为特点。根据重力流沉积物特征及其垂向序列特征,建立了重力流沉积模式,将海底扇划分出内扇、中扇与外扇。通过与附近短陂桥矿区龙潭组下段沉积特征进行对比研究,结合华南地区岩相古地理特征,认为位于华南盆地范围邵阳地区,在中二叠世茅口期晚期(龙潭组下段)发育重力流沉积,可能意味着华南盆地在扬子陆块华夏陆块之间深大断裂在中二叠世末期曾经发生拉张,形成裂谷盆地。

  • 标签: 湖南邵阳 重力流沉积 茅口期晚期 龙潭组下段
  • 简介:《古地理学报》发展离不开专家与学者大力支持。2014年以来,越来越多专家与学者加入到了《古地理学报》审稿队伍中,为《古地理学报》学术质量提升做出了积极贡献。《古地理学报》点进步,都凝聚着各位专家与学者辛勤劳动与汗水,编辑部在此向所有专家与学者表示衷心感谢,并希望能够得到您如继往支持与帮助。

  • 标签: 《古地理学报》 学者 专家 学术质量 编辑部
  • 简介:第4届国际遗迹学大会于2016年5月6日—9日在葡萄牙新伊达尼亚世界地质公园召开。从会议报告、展板、论文摘要集野外地质考察可以看出:遗迹化石与沉积环境分析及遗迹化石系统古生物学是当前遗迹学研究热门领域,新概念跨学科研究方法将是未来遗迹学发展重要推动力。对比表明,中国学者在遗迹化石系统分类学、陆相遗迹化石以及新遗迹学领域研究较为薄弱。笔者认为,注重遗迹化石在地质突变期中分析、发展新遗迹学、加强四足动物及鸟类足迹研究,将是近期国内遗迹学主要研究方向。

  • 标签: 第4届国际遗迹学大会 遗迹化石 遗迹学 葡萄牙
  • 简介:磁性矿物及其转化现象在碳酸盐岩中十分常见。在其沉积演化各个阶段形成磁性矿物,分别携带了它们形成时古环境信息,是沉积古地理学环境磁学直接研究对象。磁性矿物在其形成过程中还受到地磁场磁化作用,致使其获得了原生剩磁。鉴于这类磁性矿物准确鉴定及其所携带原生剩磁成分准确辨识,是获得可靠古地磁资料建立地块极移曲线、编制非当今界限古地理图与进行古地理重建前提,从而成为古地磁学大地构造古地理学主要研究对象。在后生阶段形成磁性矿物,通常由原有的磁性矿物转化而成,这种转化作用常起因于构造运动及与其密切相关岩浆活动流体活动。由于在其转化过程中,地磁场也相应发生了变化,所以新生磁性矿物就携带上新剩磁(重磁化剩磁),因而它们也应该是古地磁学大地构造古地理学重要研究对象。如果在进行古地磁研究时,增加与构造事件热事件相关样品采集,加强磁性矿物成因矿物学研究,那么就可以为进行古地理重建,提供更加可靠更加丰富古地磁资料。由此表明,在古地理学这门综合性很强地球科学,发展到巳经形成许多分支学科今天,有必要关注磁性矿物与古地理研究之间密切联系。

  • 标签: 碳酸盐岩 磁性矿物 古地理 构造古地理学 沉积古地理学 古地磁学
  • 简介:随着全球化石能源消费不断增长,常规砂岩与碳酸盐岩大中型油气田勘探举步维艰,砂砾岩这种粗粒沉积特殊油气藏再次走进勘探家视野。近年来,中国砂砾岩储集层展现出巨大油气潜力,尤其是新疆准噶尔盆地玛湖大型砾岩油藏发现,亟待开展针对性研究。作者梳理了全球粗粒沉积研究发展历程,将其划分为:概念形成萌芽(1885—1947)、成因分析快速发展(1948—1987)以及理论形成工业应用(1988至今)3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均表现为科学家粗粒沉积热点与瓶颈问题进行了聚焦分析与探讨,由实际现象或油气田发现引发出问题,开展成因探讨,形成理论后再指导实践科学发展过程。综合每个阶段研究主题以及代表性文章和事件,并结合作者长期研究过程中思考,提出了当前粗粒沉积所面临关键性热点问题与今后研究方向建议,主要包括:古地形特征与坡度、沉积成因机制、相带与微相划分、水槽模拟实验、砾岩成岩作用、测井解释瓶颈、地震处理与解释以及定量地质知识库建立需求等。

  • 标签: 粗粒沉积 发展历程 砾岩油藏 热点问题
  • 简介:本文根据中国三叠纪牙形石地理分布、属分异度特征属丰度,将中国三叠纪牙形石归属Kozur(1973)特提斯生物大区亚洲生物省,在早-中三叠世,进步二分为喜马拉雅生物亚省华夏特提斯生物亚省,后者三分为西华夏特提斯生态区、东华夏特提斯生态区右江生态区.在晚三叠世时,右江生态区已不复存在.

  • 标签: 中国 三叠纪 牙形石 古生物地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