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作为一种分散型城市化,郊区化始于20世纪20年代,盛于二战后的发达国家。西方早期的郊区化研究主要集中在郊区化的发展浪潮,郊区化的界定方法、发展机制、后果和政府调控等方面,90年代所提出的"新郊区化"概念将郊区化与边缘城市、郊区次级就业中心的发展联系在一起。21世纪以来,社会空间成为西方郊区化研究者最关注的话题。本文基于近年西方学者关于郊区化研究的最新文献,从郊区化与居住空间重构、郊区化与住房选择和分异、郊区化与居民通勤行为、郊区化与居民生活空间、郊区化的社会影响等方面总结了西方学者在社会空间视角下的郊区化研究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然后,分析了西方研究议题转变和研究方法创新对中国郊区化研究所带来的启示。最后,从研究视角拓展、定性方法应用、微观机理探讨、多重互动模式建构等方面对未来中国郊区化的研究进行展望。
简介:地图史研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在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下,20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快就发生了转向。其中,哈利(JohnBrainHarley)、大卫·特布尔(DavidTurnbull)、克里斯蒂安·雅克布(ChristianJacob)是地图史研究转向中展开系统理论阐述的代表性学者。尤其是哈利成就卓著,他关于地图史的理论阐述被称之为地图史哲学,而以他为核心的学者群为地图史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影响深远。他们对地图史研究理论的阐释有着内在的一致性,都强调了对地图的重新定义,地图与其所处的社会的关系,地图与知识、权力的关系。在理论发展的推动下,地图史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蓬勃发展。首先,传统的实证主义专题在继续发展的同时,吸收新的思路与方法,不断深化;其次地图史不再只是地图史本身:地图史同时也呈现历史,而地图更被用来构建历史。第三,也是极为重要的,从权力、资本、知识关联性角度,讨论地图史与地理空间的相互创造过程。第四,地图装饰和女性主义等其他地图史专题研究,同样引人注目。
简介:城市休闲化正在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一种常态。本文利用城市休闲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我国35个城市为例,选取2003年、2006年、2009年、2012年等4年的数据,在对城市休闲化水平评价基础上,进一步运用要素贡献率和贡献弹性的方法对城市休闲化水平发展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辨析。研究发现,从发展水平看,东部地区城市休闲化水平普遍高于中西部城市,但中西部地区城市休闲化发展潜力略高于东部地区;从贡献角度看,2003年-2012年期间,促进城市休闲化水平提升的要素经历了由特色资源和基础环境向休闲产业以及休闲产业与居民消费依次演变的发展轨迹;从要素潜力看,基础环境要素富有弹性,休闲产业和特色资源要素缺乏弹性,居民消费要素居于二者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