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5 个结果
  • 简介:《万市志》(1986--2005)系万撤县设市后的首部市志.2009年4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6月4日.万市人民政府举行《万市志》(1986—2005)首发式。万市政府市长王成军,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黄中平,市人大副主任郭福星,副市长吴虹.市政协副主席刘志玉等主要领导出席首发式,各社会团体的主要负责人和部分修志人员参加首发式。吴虹主持首发式,王成军在讲话中对地方志的功用作了精辟的阐释,号召全市领导干部悉心研读该志书,了解万历史和风土人情。

  • 标签: 首发式 万源市 领导干部 市人民政府 政协副主席 出版发行
  • 简介:关于契丹开国年代,在北朝文献系统和中土文献系统中存在诸多不同记载:既有《辽史》的开平元年说,又有《契丹国志》的神册元年说,还有早至9世纪末,晚至五代梁、唐之际的种种说法,甚至有认为耶律阿保机始终未曾采用中国皇帝名号者。虽然今天辽史学界的认识已经基本趋于统一,普遍认为辽太祖称帝建国应在神册元年,但对于这一结论的来龙去脉却从来无人予以深究。本文从史学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考察,以期弄清契丹开国史的基本线索。

  • 标签: 契丹 辽朝 耶律阿保机 建国年代 辽代纪年
  • 简介:《契丹国志》卷13《后妃传·太祖述律皇后传》全文共1003字,考其史料来源,基本上都是出自于《资治通鉴》,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 标签: 契丹国志 述律皇后传 史料来源
  • 简介:《北虏考》为明代郑晓所撰,完稿于嘉靖三十一年。根据《吾学编序略》和《北虏考》的史料记载得出《北虏考》的史来自于“司部存档”、奏议文集、私人撰述和耳目闻见。与《明实录》相关记载比较,《北虏考》在语言叙述上更言简意赅,而且全面系统、真实可靠地记载了北方蒙古与明朝的关系。同时,通过与他人著述的比较,认为《北虏考》的记载更为详细,是一部信史。

  • 标签: 史料价值 史源 史料记载 《明实录》 言简意赅 语言叙述
  • 简介:尚文崇儒,从初期至海陵王统治时期,大致经历了述以文事、崇尚文物、尊儒重道几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期,即世宗即位后,提出了好儒恶吏的主张。章宗承此,发扬光大。与前此相比,这个时期,金的尚文崇儒之风更加浓厚,兴学养士,科举选贤,使得具有本朝特色的国朝文派迅速崛起;另一面,国朝文派的崛起,也与统治者自身趣好及对士人的笼络与提携所产生的关联影响不无关系。国朝文派是金朝以致治为其发展文化而建立的文派,富有深厚的北方文化内涵,并不类同于一般而言的创作流派。

  • 标签: 金源 尚文崇儒 国朝文派 崛起
  • 简介:“三江区”在中国水利发展的系统工程中地位显要。本文就此以“区”的果洛、玉树两个民族地区为研究对象,探索、建构牧区水利发展的基本框架,并提出了加快青南牧区水利发展的几点举措。

  • 标签: 三江源区 水利建设与发展 生态环境
  • 简介:对金女真姓氏的研究,民族学界曾进行过考论和探讨,开创了先例,奠定了基础.本文着重从姓氏与谱牒探源、金女真姓氏谱状况、女真改汉字姓的分类和特点、女真姓与后世满洲姓的关系四方面来探讨金女真姓氏学,以增进和完善中华各民族姓氏学的研究领域和范围,并推进少数民族的姓氏研究向纵深发展.

  • 标签: 女真 姓氏 女真改汉字姓
  • 简介:所谓两“逸”分别指《尚书·周书·逸》篇与《国语·鲁语下·公父文伯之母论劳逸》篇。其中《公父文伯之母论劳逸》是后人据文义所加标题,非《国语》所固有,本文为方便起见,省称《论劳逸》。此两文颇有共同之点,故可对读比较。其一,两文都是长者对晚辈的告诫文辞。《尚书·逸》是周公

  • 标签: 对读 《国语》 标题 文辞 周公
  • 简介: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发展纲要确定了"十二五"期间"全部电人口用上电"的目标。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让最后20多万电人口都能用上电"的任务。截止2015年年底,我国其他电人口的省区通电任务已经完成。目前仅剩青海省,电人口主要分布在藏区高海拔地区,自然条件差,施工任务艰巨。最后3.98万电人口目前,我国仅剩青海省3.98万电人口,

  • 标签: 藏区 工程 太阳 政府工作报告 高海拔地区 发展纲要
  • 简介:是元初值得注意的诗人.邓光荐称为"逸士",冯子振命曰"韵人",赵孟頫许以"通吏",但宋的面目并不清晰.本文拟对宋的生平行踪、代父东征、不就荐举、北上大都等问题作一初步考辨,并分析其思想发展脉络,以期对元诗研究有所裨益.

  • 标签: 诗人 考略 元代 发展脉络
  • 简介:<正>翻开人类语言史,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之一是:文化。文化,这个网之网是世界与人生的巨大包容体。然而,对于文化是什么,是否存在一个文化之网,以及文化的历史、现实和未来形态等,一直是人类探讨的重大课题之一。面对汗牛充栋的文化研究资料,再来苦思出一个文化的精确定义,或许有其价值,但未必是文化深入研究的最佳通道。与此相通的是,我们难道不可以问一句:什么不是文化呢?是的,文化概念的界定往往表现为一种文化观念,而观念的价值形态的不确定性则往往是文化研究歧义所在的根本。难道文化研究已无路可走?比较文化的兴起似乎给文化研究打了一针强心剂——在中国,在西方世界,以异域文化为参照的思想系统正在显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但是,“文化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作为一种前提,加之文化范围的无所不包,使此类比较文化产生了更多的歧义,墨子的“一人一义,十人十义”可作为对这种纷乱状态的最好诠释。面对文化研究如此的“多义性”,我们是否能找到牵系文化乃至比较文化的至关重要的“神经”呢?

  • 标签: 文化范畴 文化研究 妇女文化 外显形态 比较文化 文化形态
  • 简介:浦熙修,1910年出生于江苏嘉定县(今属上海),是中国现代女新闻记者中的佼佼者。以其工作勤奋、文思敏捷著称新闻界,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先后在重庆和南京任《新民报》记者、采访部主任等职,为宣传中共坚持抗战和揭露国民党反动面目,写了大量的新闻和特写,被称为后方新闻界的"四大名旦"(即彭子冈、浦熙修、杨刚、戈扬)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浦熙修因一个人的情感而历经劫难,直至走到生命的尽头。这个人就是罗隆基。

  • 标签: 浦熙修 罗隆 新民报 彭子冈 解放战争期间 解放前夕
  • 简介:<正>关于法国大革命时代巴黎套裤汉的研究在我国史学界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对于他们在革命时代所处的政治地位、社会构成、革命作用及其局限性尚缺乏应有的评价。本文拟就上述问题阐述一点个人的看法和研究心得,以期与史学界前辈和同仁共同探讨。

  • 标签: 无套裤汉 法国大革命 巴黎 史学界 资产阶级 面包
  • 简介:先秦楚人的族记忆与民族认同,经历自西周晚期到战国时期数百年的缓慢变迁,完成了从蛮夷认同到华夏认同的心路历程,以屈原《天问》诗篇所表达的颛顼后裔的族记忆与身份认同为标志,楚人在战国后期已完全融于华夏民族,实现了由蛮夷到华夏、由边缘到中心的重大转变,并最终成为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核心主导力量,楚人的心理转变历程,在中华民族形成历程中具有典范意义。楚人融入华夏民族的道路,也是同时期其他周边民族以及后世少数民族融入中华民族、融入统一多民族国家所经历的共同道路。

  • 标签: 华夏民族 民族认同 源记忆 楚人 蛮夷 先秦
  • 简介:“司马光击瓮(或称砸缸)”是宋代以来流传甚广、尽人皆知的经典故事。本文从史学的角度,对这一历史记载的史料来源做了追踪分析,并进而考察这个故事产生及流行的原因和背景:宋哲宗即位初,司马光肩负天下人冀其“活百姓”之厚望,入朝拜相,革除弊政,有“救焚拯溺”之喻,广为传颂,死后万民敬仰,博得盛誉,在这一政治舆论环境之下,民间逐渐传出司马光儿时击瓮救人的故事,以宣传其仁者形象,此事后借释惠洪《冷斋夜话》之记录流行于南宋,被采入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最终进入《宋史·司马光传》。这个事例提示我们,某些历史故事的形成和传播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除辨析其真伪之外,更应回到当时人的语境之中,去探究这些故事产生的舆论环境及其政治文化涵义。

  • 标签: 司马光击瓮 《三朝名臣言行录》 《冷斋夜话》 活人 拯溺
  • 简介:北元末期的蒙古伊苏特部作为“阿鲁蒙古”㈨重要一员,归附清朝后伊苏特部未被设立在外藩蒙古札萨克旗行列,其主体最终被编人满洲八旗。因此,从清代官修文献《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以下简称《王公表传》)及佚名《蒙古黄金史纲》等清代蒙古文史籍中找不到有关伊苏特部诸贵族的信息。反而,《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以下简称《通谱》)、和《八旗通志初集》(以下简称《初集》)等有关八旗的官修文献不仅对其立有较为详细的列传.

  • 标签: 蒙古文 贵族 《八旗通志初集》 考述 清初 满洲八旗
  • 简介:梁羽生先生原名陈文统,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他根植于蒙山,成长于蒙山,毕生笔耕不辍,所创作的一千多万言新武侠小说传遍天下,还有大量的文史随笔、棋话联语等,更展现了渊博的才学与识见。他名士风流,著作等身,与金庸一道将新派武侠小说发扬光大,他们创作的武侠文化陪伴我们度过了难忘的岁月。

  • 标签: 武侠文化 梁羽生 新派武侠小说 新武侠小说 名士风流 蒙山
  • 简介:法国国家图书馆藏伯2511号敦煌写卷,首部残缺,尾部题为“诸道山河地名要略第二”,该残卷自发现之日起就受到学者的高度重视,罗振玉根据伯希和提供的原卷,影写入《呜沙石室佚书》中,将之刊布流传,并在《雪堂校刊群书叙录》中据《新唐书.艺文志》史部地理类所着录的“韦澳《诸道山河地名要略》九卷。

  • 标签: 地名 敦煌写本 《新唐书.艺文志》 史源 敦煌写卷 图书馆藏
  • 简介:上博楚简公布后,引起众多学者的注意和讨论.其中关于1号简'孔子曰'以下三句(特别是最后一句)文字的解读,争议最大.李学勤解读为:'诗亡隐志,乐亡隐情,文亡隐意.'①而关于'隐'和'意'的读法,歧说甚多.如'隐',或读作'吝'、'泯'、'离','意',或读作'言',再由此排列组合为更多的读法.

  • 标签: 上博楚简 《诗论》 文字解读 古文字学 '文无隐言' 儒家
  • 简介:对"上博竹书"的研究,无疑已成为当前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课题.我们便随处可见专家学者们对这部竹书的品头论足与考订释读.然而,从总体上看,人们对它的基本认识和看法却并不一致.仅就这部"竹书"的主体内容而言,有人称它是"";还有人称之为"古",进而认为,所谓""的说法并不妥当.于是,争论日起,尚未止息.本文认为,这种有关称谓的争辩是无畏的,因为比此更必要也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搞清楚孔子这部"竹书"所要表达的思想和道理.本文以所谓"诗言志"与"诗隐志"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经过研究认为,这个思想和道理就在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的"中庸之道".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