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7 个结果
  • 简介:当“身体”不再被否定和忽视,而终于与“心灵”拥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甚至达到了“过度关注”的程度,这是一个国家进入现代消费社会的重要标志。在中国,“身体”真正变成敞开的,不再是遮蔽的,其重要推手之一就是近代早期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的放映与传播。好莱坞电影作为重要的媒介工具,它所带来的以身体消费为主体的消费文化的兴起,成为中国都市现代性开始的重要标志之一。

  • 标签: 身体 美学 好莱坞电影 消费文化
  • 简介:戈特弗里德·本恩是20世纪德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但提到本恩的名字,仍会令人感到陌生。造成这一后果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他在希特勒执政时期与纳粹党徒的暧昧关系。基于此,他背负了种种骂名。

  • 标签: 早期诗歌 赏析 贝尔 青年 武器 艺术
  • 简介:在穆旦的写作生涯中,早期写作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阶段。所谓“早期写作”主要指从最初写作到1937年10月抗日战争爆发后,穆旦随清华大学南迁长沙之前的写作。这一期的写作并不多,仅10多篇,包括诗歌、散文、论述文和“评鉴”文章等多种样式。总体上说来,这些作品并没有超出一般意义上的初创期写作,语言词汇多质朴,艺术水准也较稚嫩,不如后来系统地接受了西方文学资源之后那么“现代”,那么富有艺术冲击力,也没有如后来那样诞生若干广为流传的作品。但一个重要的事实是:正是在这一阶段,穆旦初步确立了写作的基本路向,即在表现对象上,以小人物为主,借用他本人后来的话说即是“小人物之歌”;在表现视角上,带有较为明显的主观评判或审视的意味——因为诗人本人即是一个“小人物”,这种审视同时也是自审。

  • 标签: 穆旦 现代文学 中国 文学作品 文学评论 人物形象
  • 简介:当代红学研究者引《慈竹居零墨》等清人文献一般都是为了追溯“红学”一词的起源,很少追问为什么其中涉及的朱昌鼎会从“经学”转向“红学”。本文结合新发现的清人陈忠倚所辑《皇朝经世文三编》中收录的朱昌鼎“经学”范文《格致公例》,尤其是光绪二十三年《万国公报》上刊载的朱昌鼎《(中东战纪本末)序》,对此问题进行辨析,进而阐释“红学”诞生时的文化语境。

  • 标签: 朱昌鼎 《格致公例》 《(中东战纪本末)序》 知人论世 红学语境
  • 简介:在为数众多的日本作家以中国为题材创作的文学作品中,“耽美派”作家谷崎润一郎的“中国趣味”独树一帜。谷崎润一郎的短篇小说《麒麟》围绕历史事件“子见南子”展开,塑造了在卫国传道而失败的孔子形象。谷崎熟悉中国历史典故,将“大逆事件”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的恐怖感投影在了南子这一人物上,《麒麟》作为早期“中国趣味”的作品,与《刺青》一脉相承,展示了谷崎文学中“恶女崇拜”的创作动机与独特的东方审美与道德观。

  • 标签: 谷崎润一郎 麒麟 子见南子 中国趣味 女性跪拜
  • 简介:尼采作为一个独标异格的哲学家,其思想学说自二十世纪初传人中国后,以其批判性的特质和冲击力量,震撼激动了许多中国士人的心,从而渗透参与到二十世纪中国的政治、文化、思想等各方面的艰难变革之中,产生了广泛而复杂的影响。当我们跨越一个世纪的时间距离,对“尼采与中国”这一课题进行梳理时,王国维鲁迅早期对尼采的介绍与理解格外值得重视,因为起点时的接受活动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 标签: 鲁迅 王国维 广泛 尼采 传人 时间距离
  • 简介:在中西文化发生急遽碰撞的二十世纪初期,现代主义思潮挟带着逼人的气势冲击着中国民族文化内湖,并很快影响到那些时代的弄潮儿。历史为每一个中国现代作家提供了充分的选择的机会。当留学日本的郭沫若陶醉于雪莱、拜伦、歌德、惠特曼的浪漫主义诗风中时,尼采、柏格森、弗洛依德以及象征主义、表现

  • 标签: 现代主义思潮 中国现代作家 象征主义 文学创作论 二十世纪初期 中国民族文化
  • 简介:圣诞节快到了。每年圣诞节,安奇奇都会收到圣诞老人送的礼物。安奇奇很纳闷:“全世界那么多小孩儿,圣诞老人怎么忙得过来?"“他会分身!”爸爸边说边比画,“就像孙猴子揪一把猴毛,轻轻一吹,噗——能变出成千上万个小猴子。”

  • 标签: 圣诞老人 圣诞节 猴子
  • 简介:早期澳大利亚文学在实质上是白人创作的英语文学,土著人的形象完全取决于白人的阐释。白人与土著人殖民与被殖民的关系决定了土著人的形象不可能得到公平、真实的描写。早期澳大利亚土著人的形象折射出欧洲人在澳大利亚殖民的历史。

  • 标签: 澳大利亚文学 土著人形象
  • 简介:伊恩·麦克尤恩是当代英国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其早期小说中蕴含的“成长”主题,表现出作家对父母与孩子乃至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探讨。在未成年人通往成人世界的艰难历程中,“家庭”代表着秩序与规范。然而,成长的道路注定布满荆棘,家庭的扭曲失衡、父母的缺失变形直接影响着未成年人自我身份的确立。在这种境况下,个体逐渐丧失自我,陷入成长的困惑与迷雾中。

  • 标签: 早期小说 家庭 变形 麦克 “成长” 未成年人
  • 简介:摘要《我友诗话》是民国学人王易早年撰写的一部诗话。其中包含了有关王易生平及诗学理论的重要材料。通过对这些材料的深入考探,得以较完整地梳理了王易早年的部分行迹,理清了王易与汪辟疆及其他京师大学堂诗人之间的密切交往,并根据诗话所表达的一系列观点,对王易早期的诗论进行了初步分析。

  • 标签: 《我友诗话》 王易 汪辟疆 诗论
  • 简介:采访手记八月份去新疆,心里就悄悄藏着一个愿望,希望能采访到刘亮程老师。没想竟然如愿以偿。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去新疆,但因为喜爱刘亮程和李娟等生活在新疆的作家的文字,新疆对我来说在心理上已不陌生。还记得十多年前第一次读到他的文字时,只觉得整个繁杂喧嚣的世界瞬间向后隐去,另一个完整宁静同时又生机勃勃的世界从虚无中呈现到眼前。这种呈现并非图像式的,而是在内心打开了一扇窗户,看见了不一样的生活那种感觉。

  • 标签: 刘亮程 心灵沟通 这个世界 乡村文化 回过头 地头上
  • 简介:所谓奸佞小人,无不是媚上而弄下,对上是一副嘴脸,对下又是一副嘴脸。单一媚上不足以称小人,单一弄下亦不足以称佞臣。奸佞小人有点像狗,见到主人摇头摆尾.见到穷人狂吠不已。因此有人比之为走狗.实在是贴切不过。时代更迭.表面上主仆关系已不再存有,但奸佞小人的走狗习性却生生不息、世代相延。纵览古今,奸佞之可分上、下两科。下科者是指专研弄下之,可谓亘古不变,就是“欺压”两字。而专研媚上之的上科,却是与时俱进,创新不断,可谓日新月异。

  • 标签: 小人 生生不息 与时俱进 单一
  • 简介:我国在公元7世纪就已经发明了印刷,而欧洲正式开始采用是在14世纪末,这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印刷不像造纸、养蚕那样通过“丝绸之路”迅速传到西方呢?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谜,流行着不同说法。一、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史》一书中认为,“印刷西传之举,可能是由维吾尔人在蒙古时期完成的……如果印刷由东方传到西方的过程中有过那么一个中间环节的

  • 标签: 印刷术 维吾尔人 中外文化交流 中国科学史 李约瑟 丝绸之路
  • 简介:春天来了,希望飞碟们都美美哒去踏青,于是想到做一期美妆话题,然而各个都自称“手残党”教不来,干脆聊起了第一次化妆的”盛况”……顺便分享了一些奇怪的美妆经验。

  • 标签: 变脸 魔幻 踏青
  • 简介:我们对郭沫若自叙传小说的研究,一般都从小说的社会学内涵或叙事形式等方面进行探讨,但实际上这些“幻灭浪漫主义小说”所表现出来的独特品质并不只是一个诗学问题,而是一个现代性问题,是作者的“心灵”找寻相应的“形式”进而实现“真实的生命”的问题。郭沫若自叙传小说作为生命救赎的重要形式,承负起伦理关怀的神圣使命,这种对生命价值的追寻导致小说象征性的消失,形式化解为一连串模糊的、无结构的情绪以及对情绪的反思,心理分析取代了可以感知的、意味深长的故事。解读这些与郭沫若心灵如此一致的小说,使我们更具体地、更深入地了解郭沫若的人格特征,进而重审郭沫若早期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价值与意义。

  • 标签: 郭沫若 自叙传小说 幻灭浪漫主义 现代性 伦理关怀
  • 简介:“异化”是目本知名作家川上弘美独特的写作手法,在川上弘美的早期作品中,多以这种“异化”的手法来体现,被她“异化”出的事物几乎都与动物有关,给人们刻画出了一个奇幻的、似真似假的奇特形象,川上弘美的“异化”更多的是贴近了人们的生活,她将每一次的“异化”都赋予了不同的形象,而不同的形象也都有着属于该形象代表的寓言。

  • 标签: 东方卡夫卡 川上弘美 异化 浅析
  • 简介: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我们对于孩子的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视。我国的教育水平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为了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学前教育进入到公众的视野中。学前教育对于幼儿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学前教育是幼儿教育时期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阶段是影响孩子一生智力发展和成熟的关键阶段,幼儿时期影响孩子最深的就是学前教育,幼儿阶段孩子的智力形成和发展都非常的快速,家长们需要抓紧这段短暂的时间进行高效的学前教育,特别是以智力为核心的早期学前教育,只有这样,才算是为孩子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根基。

  • 标签: 学前教育阶段 幼儿早期 阅读能力 培养分析
  • 简介:德拉布尔早期小说《夏日鸟笼》、《加里克年》、《磨盘》、《瀑布》描写女性生存困境,表现了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知识女性在为冲出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社会樊笼,寻求属于自己生活道路所做出的每一种可能的尝试。然而,在体现强势群体男性意志的社会里,女性种种自我拯救的尝试,谋求自我实现的努力都惨遭失败。

  • 标签: 德拉布尔 早期小说 知识女性 生存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