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2 个结果
  • 简介:口头传统一直被认为是美国南方文化的基石,但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的视觉文化迅速发展,在美国南方文化的传承和重建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南方文学中的视觉元素对人物身份的形成作用日益明显。本文从当代视觉理论视角出发,分析了美国南方女作家波特的《老人们》和赫斯顿的《他们眼望上帝》中的照片等视觉元素,认为这些视觉元素在女主人公解构传统女性性别、种族身份,建构新的独立身份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最后,本文指出视觉将为美国女性文学和非裔美国文学研究提供新思路。

  • 标签: 视觉 凯瑟琳·安·波特 佐拉·尼尔·赫斯顿 美国南方文化 美国南方文学
  • 简介:本文拟就对集美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师生进行的"《红楼梦》女性"问卷调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问卷结果的分析统计,发现当下非文学专业大学生及教师对古典名著的诵读渐趋淡化,高等院校的经典教与学工作亟待加强。

  • 标签: 《红楼梦》女性 问卷调查 分析报告
  • 简介:须一瓜无疑是当代比较活跃的女作家之一。近几年来,她的小说《地瓜一样的大海》《海瓜子薄壳的海瓜子》《蛇宫》《淡绿色的月亮》《尾条记者》等的面世,一篇篇的向人们揭示人性中的“穷途”,尤其是女性的生存困境。须一瓜自称“中性作家”,其实她的内心翻卷着女性主义的激情,用她锐利的眼光、严谨的语言,把女性的困境剖开给人看,面对人性的检讨,女性该何去何从?

  • 标签: 须一瓜 《蛇宫》 《淡绿色的月亮》 女性困境
  • 简介:诗歌是诗人书写自我生命的疆域,同时又消解传统权力政治疆域的某种独具特色的生命建构,就是其自性张扬和他约束中的某种因缘牵系和力量平衡。①而突破传统的性别政治叙事,重建女性内在的自我,就成为安琪诗歌所指向的独特的缘域世界。在《极地之境》的《自序》中,安琪写道:“我冷静梳理了自己写作至今的点滴,得出一个结论:我是个不折不扣的女性主义写作者”“一个女性主义者必定是先锋精神的追求者”。②在这种理念的支持下,安琪的诗歌不再是某种单纯灵感或感性体悟的瞬间抓取,而是有着一种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觉醒中的自由选择及其责任承担。去选择,并承担你的责任,就是安琪诗歌所在意的。因此,安琪的诗歌或诗学思想就具有一种新时代的女性主义者所独具的伦理品格与实践勇气,就是在从古典知识型时代向现代知识型时代转向中的女性主义的文学缘域世界的呈现和展开。

  • 标签: 女性主义者 性别自觉 女诗人 安琪 自我认同 母国
  • 简介:艾丽斯·沃克对全球的生态危机忧心忡忡,她在书写女性生存状态的同时自觉地表现出对大自然(地球)命运的真切关怀。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对沃克的五部长篇小说进行文本分析,将其所表现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大致概括为两点:一是审视性别压迫与“自然歧视”之间的逻辑联系,揭示人类破坏自然与男性压迫女性的同质;二是抵制西方父权社会里那种把自然“他者化”的生态观,批判那种与性别歧视一样根深蒂固的“物种歧视主义”思想。

  • 标签: 艾丽斯·沃克 小说 生态女性主义
  • 简介:艾丽斯·默多克是当代英国具有非凡才智的女作家、哲学家。她的小说以其深邃的哲理、生动的故事情节、兼容并蓄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当今世界文坛,为我们展现了更加开放的、多维的艺术世界和现代西方社会的人生百态。本文试图从默多克的小说创作理念入手来评介她的小说叙事话语、美学主张,以及她小说的非女性主义写作特征,并以她的第一部小说《在网下》为例来阐释小说中的男性叙述角度,从而揭示默多克作为一个艺术家和哲学家,对“无我”境界的不懈追求,对人的存在问题、对生活和艺术本质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 标签: 默多克 无我 男性叙述角度 角色 《在网下》
  • 简介:本文探讨了1980年以来英美学者关于英美本土18世纪以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史的研究趋势与特色,认为批评史研究整体上存在两条发展路线:一条路线是资料著作汇编,成果数量呈抛物线状发展态势;另一条路线是文类研究,成果数量呈直线上升格局。而且,资料著作的出版直接带来了批评史研究的兴盛,使其成为英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18世纪前 女性主义文学 批评史 文类 趋势与特色
  • 简介:李彦数十年“为新移民女性立传”的独特价值,在于以“内倾式”书写女性的“命运之变”“灵魂之痛”,其生存浮萍与精神脊梁之悖论,构成内在生命真相的多样。她对母亲形象的塑造与母女关系的追问更富有探索性。《嫁得西风》与《海底》等作品,也是这方面的典范。

  • 标签: 新移民文学 女性经验 《嫁得西风》《海底》
  • 简介:克里斯塔·沃尔夫的小说擅于将女性的疾病作为惯用的主题和意象,以象征和隐喻作为审美手段和叙述策略,感叹和控诉女性的悲苦人生,解剖积弱成疾的主体危机和社会病态.她的作品既是德国女性精神疗伤的备忘录,也是时代的精神隐喻和社会的历史表征.

  • 标签: 克里斯塔·沃尔夫 疾病意象 主体危机 隐喻 表征
  • 简介:<正>国内把赛珍珠误认为赛金花的日子也许已经过去,但讲起赛珍珠,人们想到的也许只是她发表于1931年的成名作《大地》和她在1938年获得的诺贝尔文学奖的事。其实,赛珍珠的一生极其丰富多彩,从事过许多有意义的事,在不同的领域留下了重要的影响。首先,赛珍珠一生致力于促进各国人民,特别是中国人民与美国人民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她和她的第二个丈夫理查德·沃尔什在三、四十年代创办和出版的《亚洲》杂志,在远东问题上曾对美国的学术与舆论界产生过极

  • 标签: 赛珍珠 女性主义 美国女作家 新认识 诺贝尔文学奖 传教士
  • 简介:华裔女作家经常大胆探索性爱的尺度,描述跨国、跨族性爱,强化女性意识。她们作品里的女性是“大女人”,是生活中的主体。相比之下,似乎华人男性作家少有涉及跨国语境的题材,缺乏对全球化时代的华人男性的主体性的刻画。本文以周励《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卫慧《上海宝贝》、虹影《英国情人》、吕红《美国情人》、贝拉《魔咒钢琴》等为例,探讨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对于跨国恋情文学阐释中的异同。

  • 标签: 华裔女作家 女性意识 跨国恋情
  • 简介:本论文从分析迈克尔·坎宁安的小说《时时刻刻》入手,探讨在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城市为女性提供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表达的文化空间和女性独特的现代与后现代都市经验。伍尔夫代表着现代女性与城市的瓜葛,背离乡村传统,向往繁华都市;布朗太太是现代与后现代二者之间的联结,她在家庭中所感受到的挫折表明了女性希望走出幽闭的私人领域,在公共领域里增加女性的可见度和公共影响力;克拉丽莎则是后现代小叙事的代言人,她承担对自己和他人的责任,以妇女自己的语言和标准描述女性生活的体验,在公共领域将妇女问题包括进来,真正走出欲望的空洞以实现心灵的解放。

  • 标签: 现代 后现代 女性 城市境遇
  • 简介:迄今为止,悬疑片中常见的女性形象有三种:穿着死板西装的女上司(如:《邦德》系列中朱迪·丹奇女爵士扮演的M、《谍影重重》中琼·艾伦扮演的CIA主管)、超级女间谍(如:《双面女间谍》中珍妮弗·加纳扮演的女间谍)、老处女侦探(如:《头号嫌疑犯》、《马普尔小姐》中的侦探)。瓦妮莎·迈克尔·门罗与以上三种女性迥然不同,她干练、勇猛、高效,智慧与美貌并存。

  • 标签: 女性形象 史蒂文斯 理想化 泰勒 作者 非洲
  • 简介:小说《大浴女》和《单人房》均透过日常生活来描写女性细腻的内心世界,传达出社会与女性成长间的紧张关系,女主人公具有相似的成长经历模式,都通过主动审视和体认、思考、质疑传统性别观念,获得成长。前者表达出的情绪更为激烈和主动,母亲角色更为复杂丰富,作者态度更为客观,主人公经历了种种磨难,最终实现了灵魂的升华和解脱:后者对社会持消极态度,着意于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对传统性别观念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更执迷于探求自我存在的价值。

  • 标签: 《大浴女》 《单人房》 女性成长 性别视角
  • 简介:张翎一直关注女性的生命体验,其长篇新作《劳燕》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部以抗战为背景的小说问世后,好评如潮。她把个体女性在战争环境里被强奸、被侵害、被控制、被侮辱等难以言说的“沉默”,以独特的女性经验与文学形象,以她们匍匐隐忍、呐喊崛起的顽强精神,重现“历史真实”,展现了女性历经磨难依旧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命力,张翎的写作对世界华文女性文学史是一个突破的贡献。

  • 标签: 《劳燕》 战争文学 女性写作
  • 简介:"当代"常常与"现代"交替使用,容易引起理解上的困惑。近年,当代批评倾向于替代现代或后代现,甚至形成了当代诗学。安德生认为,当代概念既指审视作者生活时代语境中作者创作的各方面特征,又指让读者意识到作品与当前知性关注的相关。但是这个定义没有涵盖当代的丰富意义。本文探讨近年英美文学批评中提到的当代概念,发现当代至少包含我们时代、当代共存、生命存在和超越现代等方面的涵义。

  • 标签: 当代性 现代性 共存
  • 简介:创业的妇女——论薇拉·凯瑟的《啊,拓荒者》和《我的安东尼亚》中的女性形象柯彦玢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妇女并非总是无所作为。研究妇女在历史上所扮演的角色必然要涉及到妇女是怎样被推到依附于男人的地位,以及在何种条件下能够实现男女平等等方面的问题。薇拉·凯...

  • 标签: 薇拉·凯瑟 安东尼 拓荒者 美国西部 女性形象 女主人公
  • 简介:小说《春尽江南》以当下中国的现实状况为切入点,描摹整个时代的轮廓,但又不止于此,小说也以女主人公身份的变迁,展现了女性个体在爱情、婚姻中的遭遇和选择。文本直接指向女性身份和生存的紧张状况。格非在书写庞家玉(李秀蓉)的追求与反抗中,探讨了社会变迁下的女性的精神与生存困境。

  • 标签: 李秀蓉 庞家玉 女性
  • 简介:意象主义是20世纪初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其艺术技巧源起于中国古代,尤其是唐朝的诗歌。认知语言学家认为事物之间的相关和相似是人类认知的重要内容,同时又是人类认知的重要方式。研究意象之间的相关和相似,有助于深刻理解意象主义作品的艺术特色,拓展意象主义作品的艺术欣赏视角。

  • 标签: 意象 相关性 相似性
  • 简介:大致情况可以这样概括一下:玛雅的狗快要死了,她打算离开已经相处了5年的男友。总体而言,让她最感到伤心的是那条狗。“上帝,这太可怕了。”罗德说。罗德是玛雅的男友。“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承受这个打击。我们真的对此毫无办法了吗?”罗德这是在说那条快要死的狗,因为他此时还不知道玛雅已心生去意。但是,假使他知道了,也很可能说出一模一样的话来。于是,玛雅就会说,是的,已经毫无办法了。

  • 标签: 罗德 我不知道 蒙德 麦哲伦 达斯 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