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正>这几年,我们编辑出版了若干社会科学专科词典,取得了一些经验。这些经验经过初步的总结,集中地体现为同类词典的大同小异的编纂条例。“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些编纂条例在我们的工作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它们远不是“至矣,尽矣,无以复加矣”的终极真理。尽管在今天看来,它们的主要内容还是站得住脚的,然而随着实践的发展,我们已经发现,它们不仅不够全面、完整,而且有些内容欠妥。因此,不能把它们绝对化,墨守成规。我们对这些编纂条例必须进行再认识,就是说,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不

  • 标签: 词典编纂 词典释义 专科词典 条例 社会科学 条目
  • 简介:以“及物”系列变读为切入点,考察其“变读形式”所处的句法结构跟相平行的用“于/於”作标记的句法结构的异同,据此得出:“去声”的功能是把非必有论元提升至必有论元的常规位置,“于/於”则仅用于标记非必有论元,并不具备提升作用,当然以上是就域内而言。伴随着变读的衰落,这引起了一系列的变化:宾语语义角色的不断扩大、“于/於”在两汉前后的大量消失、“v+受事+与事”双宾结构的形成等。除此之外,亦可见“动词+于/於+必有论元”以表完成体的现象,它跟“于/於”是非必有论元的标记并不矛盾。

  • 标签: 去声 于/於 升格 完成体 双宾结构
  • 简介:基于构式研究范式的基本观念,文章首先系统考察了变零构式(包括增零构式和减零构式)的生成机制及其语义增殖现象,并刻画了变零构式及其子构式的层级关系。接着以此为例来讨论修辞构式的增殖效应及与此相关的若干问题:增殖效应的基本内涵及其产生基础,增殖效应对构式生成机制的路径依赖,修辞构式的网络系统和创新层级,修辞构式增殖效应分析的方法论原则。以及从构式的增值效应角度重新审视修辞效果的构式属性。文章还论及了修辞构式的语言共性问题。

  • 标签: 修辞构式变零(增零和减零)增殖效应 网络层级 修辞效果 修辞类型学
  • 简介:论文摘要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阅读教学在小学汉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整个汉语文教学由字词到篇章的中枢站,本文从阅读教学的意义和作用、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给出了小学语文阅读的几点建议。

  • 标签: 浅论小学阅读教学认识
  • 简介:时体研究可采用“剥离法”确定“时体”的本质功能,并可设置基础语境认识“时体”。对应不同的形式层次,有不同宽度的时体,不能以附着于动词或句子而简单决定“动相”与“事相“。“完句”等因素剥离后,显现“了”的本质功能:“了1”应是动作的“完成”,而非“实现”;“了2”是“说话时为止的新情况实现”。某些“体”中含有主体性关注,应可分离出“样貌”(Posture)因素。

  • 标签: 时体 事相 动相 完成体 “剥离法”
  • 简介:论文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广大语文教师必须要重视阅读教学,并讲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 标签: 小学阅读 教学 探讨
  • 简介:一、修辞学的定义对修辞学这一学科本质的深入发掘.必然会对其定义重新认识。首先必须分清“修辞活动、修辞、修辞学”三个不同的概念。修辞活动指的是人们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传递信息的交际活动,由正偏离和负偏离两个方面构成。修辞指为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而对语言材料的加工。

  • 标签: 修辞学 定义 语言表达效果 再认 修辞活动 重新认识
  • 简介:<正>在第三届全国辞书学研讨会上,拙文《略论规范型词典的特点》所讨论的问题引起众多与会者的兴趣,他们发表的许多意见对笔者颇有启发。本文拟参考部分辞书学界同人的意见,对规范型词典的特点作进一步探讨。《略论》重点谈收词原则,本文在讨

  • 标签: 汉语大词典 英语词典 释义 同义词 词语 描写原则
  • 简介:摘要语文学习力是学习力这个概念在教育学领域的应用。语文学习力是学生主体获取和整合语文知识,并把语文知识转化成语文素养所需的本领和力量的一种能力。语文学习力的构成要素有语文学习动力、语文学习毅力、语文学习能力及语文学习顺应力。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力,需要在这四个方面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及策略。

  • 标签: 学习力 语文学习力 构成要素 措施及策略
  • 简介:我们知道,任何认知(或者话语)都会有先验经验和具体语境的影响与制衡,在具体不同的语言场合,有不同的话语方式;在交际中,如何说话,如何组织话语方式,包括什么样的用词、语调、语速等等,都影响着沟通交流与信息传达的效果。我们该如何说话——这是口语教学与口语能力培养的基本内容。李明洁从认知心理语言学角度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认识话语活动的理论依据,剖析了话语链接结构形成的元认知背景。

  • 标签: 话语方式 链接结构 元认知 说话 李明 心理语言学
  • 简介:<正>《语言与社会生活—社会语言学札记》(1979)问世至今,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这是我企图用辩证唯物史观研究社会语言现象的第一本著作,不是系统的而是有针对性的战斗著作。如我在那本小书的前记中说的,我狠下功夫钻研语言学是由于一九七四年"四人帮"恶棍姚文元借着批判《现代汉语词典》,发动一场绝灭文化的运动所激发的。我并没有参加这部词典的编纂工作,只是由于一九七三年我建议印行这部语言学者们花了十年时间编成的词典("文化大革命"前只印过送审本),而这部词典翌年得以在内部发行,我就成了"革命造反

  • 标签: 社会语言学 民族语言 回顾与思考 语言学著作 马克思主义 恩格斯
  • 简介: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第二语言习得一直是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近几十年以来,这一领域发展迅速并且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学界对于“二语习得”这一名词的界定仍有许多异议,对于第二语言究竟是“习得”还是“学得”这一问题的讨论从来没有停止。基于对前人文献的对比和分析,笔者试图通过本文来重新认识“习得”与“学得”的异同,同时通过分析这两者的异同能得到一些对于外语教学的启示。

  • 标签: 习得 学得 外语教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为R之所V”式的特征,前辈时贤已多有论述。笔者以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为底本,调查了东汉三十四部佛经山,在十九部佛经(附录中加+者)中找到150例被动式,结合已有的成果分析,认为关于“为R之所V”式被动句的一些论断,仍有可以补充的地方。姑将自己的观察罗列于兹,敬请方家指正。东汉佛经的被动式共计十一种,具体资料见表格(一)。和中土文献不完全相同。与唐钰明(1987)提供的《东汉被动式频率表》㈢相比,佛经被动旬式有下面几个特点:“为R所v”、“为R之所v”式比中土文献运用频繁(“为R所V”式东汉时在中土文献亦广泛运用,但在佛经中更为频繁);与中土文献相比,“见V”式运用得很少;中土文献的“见V于R”、“V于R式”、“为R见v”、“被”字式佛经未见用例;“为”式与中土文献大致持平;“所V”式、“为R所V1所v2”式在中十文献中未见运用。下面,我们着重分析“为R之所V”式。广泛运用的时代吴金华(1985)、唐钰明(1987)、柳士镇(1992)均指出,这一句式在战国末年已经出现。如:《管子·枢言》:“凡国有三制:有制人者,有为人之所制者,有不能制人,人亦不能制者。”但何时广泛应用,说法纷纭。吴金华(...

  • 标签: 东汉佛经 被动式 为R之所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