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训练”一词,包含两个方面的事:老师要按“学练要点”给知识,提要求;同学要按老师的要求学知识,练能力。这样看来,“训”者是传授者,主动者;“练”者是受教者、被动者。但在“练”的过程中,被动者要用耳听,用眼看,用嘴说,用手写,不管是输入还是输出,都要动脑思考。在这个“加工制作”过程中,被动者变成了主动者,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样看来,“练”与不“练”,有主动与被动之分。“练”要改变旧的学习习惯。不少同学习惯于满堂听:听讲文选,听讲作文,听讲语基……。光“听”,不刻苦练,难以形成能力。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动视觉器官、听觉器官,经过思考整理,吸收存储知识;要动脑、动手,把吸收存储的知识,
简介:觳觫一词的发明者当是孟子。《孟子·梁惠王上》:“王日:‘舍之。吾不忍其(指牛)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东汉赵岐《孟子章句》注:“觳觫,牛当到死地处恐貌。”按赵岐的解释,“觳觫”一词是指牛将死时“恐惧颤抖的样子”。这种说法得到了广泛认可。不过,对此亦有不同的解释,宋朝戴侗《六书故》卷18:“牛无知,方牵而往,何知就死?觳觫,盖角短小之完。”戴侗认为牛没有像人那样的知觉,将死时不会呈现出畏死之状,“觳觫”是指牛角尚短小的小牛犊。其实,临死的牛会恐惧害怕、颤抖流泪是符合生活常情的。看过余华的小说《活着》的人,想必对福贵的那头老牛及福贵买牛的情节印象深刻,正是那头趴在地上“歪着脑袋吧嗒吧嗒掉眼泪”的待宰杀的老牛,深深地触动了福贵的恻隐之心,使他最终买下了老牛“福贵”并陪伴他度过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