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高风险的时代大观中,无人机航拍系统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遥感影像处理等程序,正在新闻传播领域勾勒出一个'无人机新闻'的新景观,为管控突发性公共灾难风险事件提供了新面向的决策机制。在'上帝之眼'的观视视阈下,无人机新闻的信息采集能够在'灾难监狱'外实现对灾难现场的'全景观视',从而开启了人类有限神经系统的感官想象。在数字化的采编实践中,无人机新闻以海量的时空数据信息为叙事素材,以多模态的影像处理程序为技术先决,以文字和图像信息为意义的符号显现,在机械装置的视觉怡情中完成对风险信息的传播与建构。综而观之,无人机新闻的制空优势包蕴了其'超越性'特质,具体体现在其对传统观视形式的颠覆、对传统新闻模式的弥合、对传统数据空间的重置。然而,置身于由技术革新与融合带来的狂欢浪潮与欣喜盛宴之余,技术时代的人却愈来愈沉溺于异化、遮蔽、假象与迷失的困境当中,重新审视人类生存世界的技术命题依然是不容忽视的相面。
简介:作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科学和人文之争中人文主义立场的坚定者,威廉·伯恩巴克以其颇有原创性的广告思想和方法影响几代美国人的思考方式。为深入了解伯恩巴克的思想价值,文章将伯恩巴克的生平轶事、广告作品及文案、他人著作、访谈演讲等资料重置于其所处的时代语境下,对其广告思想进行解读、梳理、提炼,试图诠释伯恩巴克的广告思想及其研究价值。研究发现:首先,伯恩巴克存疑技术是否能还原价值,'排斥科学'并非对科学技术的全盘摒弃,只为警惕科学技术宰制人们的生活,只为坚定广告本身即可实现强大价值、洞悉人的本性。其次,伯恩巴克重视人、产品、广告之间的效用关系,不流于实用主义的功利性导向,将对受众日常生活经验的捕捉转化成创造性的广告文案和设计元素,将广告作为推进产品真正适用于消费者的服务。最后,伯恩巴克期盼在人性、广告价值、社会发展之间寻求一个平衡,从给予人的需求和产品特质出发,认定结合人文性、艺术性、创意性能避免广告成为'操控人们'的工具,'人的主体性'在科学进步甚至时代变迁中亦可保持下去。
简介:近年来,纸媒休刊/停刊的消息不断传出,讨论纸媒能否存活以及存活多久意义不大。究其根本,纸媒难以为继源于用户的选择。以新浪微博和知乎平台上自2017年1月1日到2017年12月31日社交媒体用户关于'纸媒退出''报纸停刊'的热门微博和热门评论作为样本,结合纸媒经历的移动互联网时代静态语境以及社交媒体中特有的网络文化动态语境进行研究,可以探索传统纸媒'为何'退出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勾勒出纸媒'如何'退出的路线图。考察用户语言的文本构成与话语实践,能够发现读者话语背后广阔的社会历史空间与意蕴。针对纸媒存在的问题,可以引入广义新闻、积极使用移动互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手段。
简介:20世纪初,'有闻必录'成为新闻从业者信奉不疑的报道原则,此后风行数十年。逻辑上讲,无论是晚清还是当下,新闻实践活动皆不可能做到'有闻'则'必录'。那么,这样一个字面上不合常理的言说,何以构成近代新闻业极具影响的职业理念?研究指出,'戊戌'之后,政权当局开始强势干预新闻界各项职业活动,从业者日益感受到政治势力的压迫。面对此景,'有闻必录'被新闻界极力呼喊,意在争取'有闻'就可以'必录'的自主性运作空间。加之彼时西方'言论自由'观的传布扩散,更使新闻界此番抗争增添了思想上的正当性基础。该时期,'有闻必录'实际上转变成了'言论自由'的操作性表达,较大程度上实现了以'职权'对抗'政权'的行业诉求,并由此迫使清季民初的政界力量有所收敛。文章认为,'有闻必录'之奠定,彰显了近代新闻界在政治干预下展开弱势抗争的职业心态,且此种心态长期存在于民国中后期的新闻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