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前学者们对公司财务困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事前的困境预测上,而对公司陷入财务困境后如何恢复研究较少。本文选取2005—2009年国内被ST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将研究样本分为逐渐走出财务困境的公司(一类公司)和一直处于财务困境中的公司(二类公司),从董事会特征、股权结构以及管理层持股这三个方面来比较分析这两类公司在陷入财务困境之后的公司治理结构差异对困境恢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公司处于不同的财务情况下,大股东们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当公司逐渐陷入财务困境的过程中,大股东们对公司绩效没有显著性的影响;而在公司逐渐摆脱财务的过程中,大股东们对公司绩效有显著的正面影响,此时的公司治理关键在于股权集中度,大股东在公司摆脱财务困境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简介:本文通过分析由核心企业、节点企业、银行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四方构成的应收账款融资业务流程,比较第三方物流企业参与节点企业应收账款融资监管担保和不参与监管担保条件下各参与主体的期望收益,通过算例验证了第三方物流企业参与担保的优势。期望收益分析表明,第三方物流企业与银行合作对应收账款融资进行监管担保时,可拓宽第三方物流企业业务范围,增加其收益;对节点企业而言,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担保可使其贷款利率和贷款难度降低;而贷款数量的增加以及审核成本的降低使得银行收益提升,供应链整体的优化使得核心企业获得更多的外部收益,最后实现核心企业、节点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和银行的多方共赢。
简介:1993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最初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并于1999年12月25日进行第一次修订,增设国有独资公司监事会;放松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发行新股和申请股票上市等条件,但仍未从立法理念上对《公司法》进行全面修改。2005年10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修改后的《公司法》,已于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简介:本文实证研究了2001—2004年间中国证券市场中机构投资者持股、公司治理与上市公司股利政策之间的关系。针对我国特殊的股权结构制度背景下,现金股利政策的两种理论观点——"自由现金流假说"和"利益输送假说"以及在我国资本市场上呈现的"恶意派现"现象,实证检验了我国机构投资者是否能够发挥治理、监督作用。研究结果发现:在2001—2004年间,机构投资者持股公司的每股现金股利发放水平显著地高于非机构投资者持股的公司,发放现金股利公司的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显著地高于不发放现金股利公司,公司现金股利发放水平成为投资者构建投资组合的重要标准;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不会对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产生影响,对于我国上市公司近年来出现的"恶意派现"现象,机构投资者发挥了其监督治理职能,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上市公司发生"恶意派现"的可能性越小。
简介:本文以2011~2015年沪深A股农业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综合功效系数得分XS划分企业财务风险的高低,然后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业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财务风险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农业上市公司中,股权集中度、国有控股、两职合一能抑制财务风险;股权制衡度、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监事会规模会扩大财务风险;董事会会议次数、监事会会议次数、高管人员持股比例、高管人员薪酬对财务风险没有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