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 factor-1,HIF-1)是一种广泛表达于多种细胞内的异源二聚体转录因子,由HIF-1ɑ和HIF-1β两个亚基组成,其中HIF-1ɑ为其活性亚基,在组织细胞对缺氧环境的适应过程中起重要调节作用。目前研究表明,HIF-1ɑ还在心肌代谢、缺氧条件下的心肌保护、血管生成、动脉粥样硬化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将有助于未来设计更有效的心肌保护治疗方案。同时,HIF-1ɑ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表达升高,是一种潜在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可能作为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辅助指标。

  • 标签: 缺氧诱导因子-1ɑ 缺血性心脏病 急性心肌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 心肌保护
  • 简介:摘要本文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缺血卒中的定义、共性和临床启示进行了探讨。在二者的定义部分,指出了由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发布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缺血卒中定义中存在的问题,例如"短暂性"该如何界定?在二者的共性部分,在对可逆性缺血组织(即缺血半暗带)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临床上存在症状持续24 h甚至数天而不发生梗死的情形,据此引入了持久性缺血发作(或"缺血发作持续状态")的概念。在临床启示部分,对持久性缺血发作做了进一步阐述,同时对"短暂/持久性的判定、推断及意义"进行了探讨。建议把超过某一时间阈值时缺血卒中风险在一定时期内明显增高作为"短暂性"阈值的判定依据,该时间阈值可能在5~20 min之间,超过该阈值即可诊断为持久性缺血发作。持久性缺血发作患者有可能从静脉溶栓治疗中获益,而这也成为该时间阈值是否存在及合理的另一个判定依据。

  • 标签: 脑缺血发作,短暂性 卒中 脑缺血 科学术语专题
  • 简介:摘要铁死亡是一种新型程序性细胞死亡,与缺血卒中的病理生理学过程密切相关。铁死亡抑制剂可改善脑缺血后神经功能,提供神经保护。因此,铁死亡在缺血卒中中的作用以及调控铁死亡干预缺血卒中的发生和发展已成为研究热点。文章对缺血卒中时铁死亡的分子机制以及潜在的治疗靶点进行了综述,期望为缺血卒中的治疗提供新的视角。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铁死亡 谷胱甘肽 谷胱甘肽过氧化酶 脂质过氧化
  • 简介:摘要炎症在缺血卒中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对炎症最敏感的指标之一,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与缺血卒中发病风险相关,在缺血卒中起着双重作用。深入探讨缺血卒中患者IL-6水平的变化和作用,可能有助于研发预测缺血卒中转归的新方法以及推动缺血卒中的预防和治疗。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白细胞介素-6
  • 简介:摘要胶质淋巴系统是近年来发现的脑内液体转运和物质清除系统。它通过血管周围间隙和星形胶质细胞上的水通道蛋白4,促进脑脊液与间质液流动交换,清除代谢废物,维持大脑内部环境稳定。脑水肿是由脑组织内液体积聚过多所致。最近的研究显示,胶质淋巴系统在脑内液体的摄入和排出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胶质淋巴系统的改变可能是缺血卒中后发生脑水肿的重要原因。文章就胶质淋巴系统在缺血卒中后脑水肿形成过程中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及相关治疗靶点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缺血卒中后脑水肿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脑水肿 胶质淋巴系统 水通道蛋白4
  • 简介:摘要缺血卒中是一种多病因疾病,准确鉴别病因是制定治疗策略及评估转归的重要环节。血管壁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识别血管壁病变特征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可为探索缺血卒中的发病机制、随访监测和转归判断提供信息。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磁共振成像 脑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脑卒中的有效性。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Ovid、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收集其中自建库至2021年3月公开发表的关于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脑卒中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并提取其中干细胞移植组与常规治疗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Stata 15.1软件对2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功能独立性量表(FIM)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Barthel指数(BI)、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的基线值与终值的差值的合并值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8篇文献,包含1334例患者,其中干细胞移植组668例,常规治疗组666例。Meta分析显示,干细胞移植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数差(MD)=3.510,95%CI:2.540~4.480,P=0.000]、FIM评分(MD=11.380,95%CI:5.470~17.280,P=0.000)、FMA评分(MD=13.830,95%CI:12.590~15.070,P=0.000)、BI(MD=22.100,95%CI:19.430~24.770,P=0.000)、ADL评分(MD=9.290,95%CI:3.530~15.050,P=0.002)、mRS评分(P=0.004)的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干细胞移植对缺血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及肢体运动功能改善均有更好的效果。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干细胞移植 疗效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青年缺血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3-10月北京天坛医院收治的年龄≤45岁80例卒中患者作为青年卒中组,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同期住院的年龄>45岁117例卒中患者作为中老年卒中组,对比两组患者间血液检测指标水平,并且纳入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史等进行比较分析。采用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χ²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结果中老年卒中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蛋白S、尿酸、同型半胱氨酸及D二聚体分别为(29.73±3.40)s、(105.58±27.23)%、(297.29±85.99)μmol/L、(17.58±14.45)μmol/L及(2.75±3.08)mg/L,青年卒中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1.51±6.75)s、蛋白S(115.20±26.97)%、尿酸(326.82±93.51)μmol/L、同型半胱氨酸(22.63±16.98)μmol/L、D二聚体(1.19±2.88)μg/m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7、2.01、2.20、2.14、2.13,P值分别为0.032、0.046、0.029、0.039、0.034)。青年卒中组狼疮抗凝物阳性率为12.5%(4/32),高于中老年卒中组的1.8%(1/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4.46,P=0.035)。青年卒中组吸烟、饮酒比例分别为63.8%(51/80)、62.5%(50/80),均高于中老年卒中组的49.6%(58/117)、47.9%(56/11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值分别为3.86、4.09,P值分别为0.04、0.04);青年卒中组高血压、糖尿比例分别为48.8%(39/80)、17.5%(14/80),均低于中老年卒中组的63.2%(74/117)、30.8%(36/11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值分别为4.08、4.56,P值分别为0.043、0.033)。根据尿酸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将青年卒中划分为不同亚组并进行比较,高尿酸水平组(≥416 μmol/L)患者肌酐水平高于正常尿酸水平组(<416 μmol/L),分别为(90.08±28.46)mmol/L与(63.37±22.2)m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23,P值为0.046)。高同型半胱氨酸组(≥15 μmol/L)患者的纤维蛋白原、肌酐水平分别为(3.27±1.09)g/L、(72.13±28.69)mmol/L,高于正常同型半胱氨酸组(<15 μmol/L)的(2.78±0.67)g/L、(58.92±12.08)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2、2.51,P值分别为0.023、0.014)。结论与中老年卒中相比,青年缺血卒中存在较高水平凝血酶原时间、蛋白S、尿酸及同型半胱氨酸,较低水平D二聚体及高狼疮抗凝物阳性率,同时青年卒中组吸烟、饮酒比例较高,而高血压、糖尿比例较低。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青年卒中 狼疮抗凝物 风险因素
  • 简介:摘要急性缺血卒中作为最主要的卒中亚型,在发病的早期即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复发事件对疾病的预后产生显著影响。本文综述了急性缺血卒中早期复发的定义、危险因素及临床评估等方面的进展,旨在明确缺血卒中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为进一步优化缺血卒中早期二级预防治疗提供一定依据。

  • 标签: 脑梗死 复发 二级预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中风醒脑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20年5月-2021年3月本院AIS患者92例,按病历尾号分为2组,每组46例。2组均给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静脉滴注依达拉奉注射液,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加服中风醒脑液。2组均连续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g Scale,mRS)评估患者预后。采用全自动血液流变仪检测全血高切黏度、红细胞压积、全血低切黏度、纤维蛋白原,采用ELISA法检测超敏 C反应蛋白(hs-CRP)、IL-6和内皮素-1(ET-1)水平。记录不良反应,评价疾病转归。结果治疗后,研究组mRS评分[(2.06±0.18)分比(2.73±0.23)分,t=15.56]、NIHSS评分[(5.25±2.36)分比(10.61±2.48)分,t=14.58]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研究组血清hs-CRP[(9.04±1.98)mg/L比(14.36±2.09)mg/L,t=12.57]、IL-6[(23.14±1.46)ng/L比(39.37±2.51)ng/L,t=12.39]、ET-1[(67.18±13.22)ng/L比(98.14±22.29)ng/L,t=19.37]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全血高切黏度[(7.53±1.37)mPa۰s比(9.24±1.42)mPa۰s,t=5.89]、红细胞压积[(0.27±0.06)%比(0.39±0.08)%,t=8.14]、全血低切黏度[(5.92±1.09)mPa۰s比(8.35±1.24)mPa۰s,t=9.98]、纤维蛋白原[(1.63±0.42)g/L比(2.47±0.58)g/L,t=7.96]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期间,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70%(4/46)、研究组为15.22%(7/46),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3,P=0.335)。治疗后,对照组转归良好率为73.9%(34/46)、研究组为93.5%(43/4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5,P=0.011)。结论中风醒脑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可有效降低AIS患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发挥脑保护作用。

  • 标签: 卒中 中风(中医) 中风醒脑液 依达拉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癌患者使用抗癌药物后并发肾病综合征的病因及病理类型。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例肺恶性肿瘤并发肾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特点。结果经肾穿刺活检示:缺血肾病。结论恶性肿瘤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蛋白尿及肾功能损伤,应考虑可能为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在尽量兼顾控制肿瘤及肾损害的情况下,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及治疗方案。

  • 标签: 肺肿瘤 肾病综合征 蛋白酪氨酸激酶类
  • 简介:摘要缺血脑卒中后恶性脑水肿可导致颅内压增高、神经系统症状迅速恶化及脑疝形成,死亡率和致残率都较高,早期发现和治疗意义重大。本文现围绕缺血脑卒中后恶性脑水肿的形成机制、预测因素和治疗方法综述如下。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恶性脑水肿 机制 预测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轻型缺血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转归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7月至2019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卒中数据库中接受静脉溶栓的轻型缺血卒中患者,记录人口统计学、基线临床特征、治疗方法以及是否发生出血性转化和有症状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sICH)。在发病后90 d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进行转归评价,0~1分定义为转归良好。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转归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295例患者,222例(75.3%)转归良好,73例(24.7%)转归不良。两组年龄(P=0.049)、空腹血糖(P=0.001)以及高血压(P=0.040)、卒中病因学分型(P=0.049)、抗血小板治疗方案(P=0.011)以及出血性转化(P=0.003)和sICH(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优势比(odds ratio, OR)1.03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05~1.066;P=0.023]、空腹血糖(OR 1.203,95% CI 1.063~1.361;P=0.003)以及sICH(OR 20.126,95% CI 1.291~313.672;P=0.032)是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双药抗血小板治疗相比,单药抗血小板治疗患者转归不良风险增高2.5倍(OR 2.509,95% CI 1.280~4.917;P=0.007)。结论年龄、空腹血糖及sICH是轻型缺血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静脉溶栓后进行双药抗血小板治疗或许可进一步改善患者转归。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疾病严重程度指数 血栓溶解疗法 抗血小板聚集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P波指数(包括P波间期、V1导联P波终末电势、P波电轴)是心电图中反映心房电活动的主要指标。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除心房颤动外,窦性心律人群心房异常也可增加缺血脑卒中的发生风险,且P波间期延长、V1导联P波终末电势增加、P波电轴异常与缺血脑卒中的发生显著相关。本文针对P波指数与缺血脑卒中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卒中 P波间期 V1导联P波终末电势 P波电轴
  • 简介:摘要机械取栓是治疗成人大血管闭塞所致急性缺血脑卒中的最有效方法,相较传统疗法,疗效有极大提升。该疗法循证医学证据充足,疗效安全可靠,自2015年起被各国指南推荐,2018年机械取栓时间窗由6 h延长至24 h,让更多的成人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从中获益。但在儿童患者中,由于机械取栓缺乏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也没有相应的指南推荐,极大地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国际上一些个案报道及少量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机械取栓在儿童中是安全有效的,但也存在一些挑战。本文对儿童取栓的挑战、实施方案等研究进行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

  • 标签: 儿童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机械取栓
  • 简介:摘要缺血脑卒中(IS)易复发并导致患者死亡或残疾。运用预测模型评估IS患者复发风险,进行危险分层并制定相应干预措施,降低复发率,是IS二级预防的核心内容。IS复发预测内容或因素包括临床因素、影像学因素、生物学标记、中医辨证体质,预测模型构建方法包括传统统计学方法及机器学习方法。本文将围绕近年IS复发风险预测相关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复发 预测 风险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缺血肾损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2018年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脏内科经肾穿刺病理诊断的缺血肾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肾脏小动脉、肾小球及肾小管间质病变(IFTA)的病理改变进行半定量分析,并分析临床和病理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共52例患者被纳入本研究,年龄为(45.0±12.7)岁,其中男性39例(75.0%)。50例(96.2%)患者有高血压病史,病程中位数为66(24,138)个月;41例(78.9%)患者有超重/肥胖。24 h尿蛋白量中位数为0.75(0.27,1.32)g,仅3例(5.8%)患者24 h尿蛋白量>3.0 g。15例(28.8%)患者有镜下血尿。27例(51.9%)患者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60 ml·min-1·(1.73 m2)-1。小动脉血管内/外径比值为0.43±0.05,正常血管比例为29.0%±17.0%。21例(40.4%)患者有小动脉玻璃样变。小动脉血管内/外径比值与肾小球病变比例(rs=-0.312,P=0.024)及IFTA半定量评分(rs=-0.291,P=0.037)呈负相关,与eGFR呈正相关(r=0.339,P=0.014)。高血压病程及体重指数分别与小动脉血管内/外径比值呈负相关(rs=-0.303,P=0.029及rs=-0.274,P=0.050),与补体C3水平呈正相关(rs=0.358,P=0.020及rs=0.432,P=0.004)。结论缺血肾损伤可见于中青年患者,以小-中等量蛋白尿伴不同程度eGFR下降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可出现镜下血尿和大量蛋白尿。小动脉内/外径比值与肾小球病变比例及IFTA半定量评分呈负相关,与eGFR呈正相关。高血压及超重/肥胖与缺血肾损伤血管病变密切相关。

  • 标签: 高血压 肥胖症 补体C3 缺血性肾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围溶栓期(入院时至静脉溶栓后24 h)血压对颅内出血、神经功能改善、一级终点事件和二级终点事件的影响。方法对自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于连云港市国家高级卒中中心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并随访90 d的422例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依据其围溶栓期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五分位数分组为<130.00 mmHg组(Q1组)、130.00~140.49 mmHg组(Q2组)、140.50~147.99 mmHg组(Q3组)、148.00~158.00 mmHg组(Q4组)、>158.00 mmHg组(Q5组)及<71.30 mmHg组(G1组)、71.30~76.19 mmHg组(G2组)、76.20~81.89 mmHg组(G3组)、81.90~90.79 mmHg组(G4组)、>90.79 mmHg组(G5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患者血压与术后颅内出血、神经功能改善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曲线、Log-rank检验及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患者血压与一级终点事件(症状性脑卒中复发)、二级终点事件(复合心脑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的关系。结果(1)校正混杂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Q2组患者术后颅内出血风险较Q5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160,95%CI:0.031~0.827,P=0.029)。(2)校正混杂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Q2组、Q3组患者术后90 d神经功能改善概率较Q5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144,95%CI:1.043~4.407,P= 0.038;OR=2.224,95%CI:1.105~4.479,P=0.025),G3、G4组患者术后90 d神经功能改善概率较G5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153,95%CI:1.081~4.287,P=0.029;OR=2.182,95%CI:1.131~4.210,P=0.020)。(3)校正混杂因素后,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Q1组、Q2组一级终点事件发生风险较Q5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0.079,95%CI:0.010~0.613,P=0.015;HR= 0.211,95%CI:0.062~0.724,P=0.013)。(4)校正混杂因素后,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Q1组、Q2组、Q3组、Q4组二级终点事件发生风险较Q5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0.246,95%CI:0.100~0.607,P=0.002;HR=0.360,95%CI:0.177~0.732,P=0.005;HR=0.448,95%CI:0.246~0.817,P= 0.009;HR=0.467,95%CI:0.252~0.867,P=0.016)。结论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术后颅内出血、一级终点事件及二级终点事件发生风险随围溶栓期收缩压降低而降低,而适中的血压(收缩压130.00~147.99 mmHg;舒张压76.20~90.79 mmHg)有利于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善。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静脉溶栓 理想血压 围溶栓期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缺血心肌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进行血运重建后,左心室射血功能的获益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9年3月于青岛市市立医院行CABG、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在30%~40%之间的226例缺血心肌病患者资料,随访至术后6个月,观察LVEF恢复情况,LVEF增加≥10%为恢复良好组,LVEF增加<10%为恢复不良组,分析可能造成差异的临床、实验室、超声心动图等相关因素。结果226例患者中,121例(53.5%)术后左心室功能恢复良好。单因素分析显示,缺血心肌(30%≤LVEF≤40%)患者术后LVEF恢复情况与既往心肌梗死、术前心绞痛发作、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无心绞痛发作、LVEDD增大是缺血心肌(30%≤LVEF≤40%)患者术后LVEF恢复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3.898、1.214,P<0.05),其中LVEDD≥60 mm与其恢复不良存在相关性(χ2=8.631,OR=2.214,95% CI为1.252~3.981,P=0.005)。LVEDD≥60 mm预测缺血心肌(30%≤LVEF≤40%)患者术后LVEF恢复不良的灵敏度为74.6%,特异度为47.5%。结论LVEDD增大、手术近期无心绞痛发作是缺血心肌(30%≤LVEF≤40%)患者CABG术后LVEF恢复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LVEDD≥60 mm可作为术前射血功能获益较小的预测指标。

  • 标签: 心肌缺血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左心室射血分数 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