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不同时间水溶法服药对华法林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本科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水溶法口服华法林的患者69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5例)。观察组21:00服药,对照组9:00服药,比较两组患者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服药前、服药后1 d、服药后3 d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后5 d、1周、3周、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IN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首次达目标(INR)范围的时间后变异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INR<1.6,INR>3.0的比例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应用华法林时,不同的服药时间对华法林的作用有影响,晚睡前给药受饮食因素的影响更小,吸收更完全。夜间消化道蠕动慢,有利于华法林的吸收,减少华法林用药剂量。

  • 标签: 华法林 时间 抗凝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陕西关中地区县级医院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治疗现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通过查询住院电子病历和门诊存档病历,采用临床资料分析、电话随访+面对面随访、问卷调查的方式,筛选出2019年1~12月于陕西关中地区8家县级医院心内科就诊的门诊和住院房颤患者,分析中高危栓塞风险患者的治疗现况、华法林和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药(NOACs)长期治疗依从性及影响因素。问卷调查心内科医生房颤患者的栓塞风险评估、药物选择、栓塞风险及获益宣教情况。结果共纳入房颤患者4 577例,平均年龄(67.9±10.1)岁,其中男性2 793例,女性1 784例,门诊患者1 968例,住院患者2 609例。采用CHA2DS2-VASc评分,门诊治疗率为14.9%,住院治疗率为44.9%。华法林治疗1年依从性良好、一般、较差的患者比例分别为24.0%、26.7%、49.3%;NOACs治疗1年依从性良好、一般、较差的患者比例分别为32.7%、25.2%、42.1%。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的主要因素:频繁监测凝血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难以保持目标水平、过于担忧出血风险、经济因素、患者对可能面临的卒中风险认识不足、基层医生未告知或强调治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结论陕西关中地区县级医院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率低、依从性差、治疗不规范、健康宣教不足,有待进一步规范和提高。

  • 标签: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抗凝治疗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埃博拉病毒病是由埃博拉病毒感染引起的致死性烈性传染病,目前尚无完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针对病毒本身的抗病毒治疗就成为关注的焦点。现根据埃博拉病毒复制感染过程,简述作用于各环节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相关实(试)验过程及结果,进而评述新型埃博拉病毒药物的疗效,并提出联合治疗方案的方向。

  • 标签: 埃博拉病毒病 抗病毒 治疗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一款具有服药提醒功能的智能手表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口服药物(OAC)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来自6家医疗中心的210例正在接受OAC治疗的房颤患者随机数字抽样法分为标准随访组和智能手表提醒随访组。标准随访组通过随访护士进行电话及门诊随访,智能手表提醒随访组在标准随访的基础上,还通过一款智能手表进行随访。该手表具备每日服药提醒、漏服报警、上传反馈功能,未按时服药时会将信息反馈至随访终端,由随访护士人工电话督促服药。通过Morisky用药依从性问卷(MMAS-8)及药片计数法[服药天数所占比例(PDC)法]评价药物依从性。药物依从性良好的定义为MMAS-8问卷评分=8分或PDC≥80%。所有患者均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MMAS-8及PDC法计算患者药物依从性。结果标准随访组MMAS-8评分=8分的比例由第1个月时的82.9%下降到第12个月时的27.8%;智能手表提醒随访组MMAS-8评分=8分的比例从第1个月时的75.2%提高至第12个月时的86.3%。从第7个月开始,智能手表提醒随访组的MMAS-8评分=8分的比例显著高于标准随访组(66.7%对51.0%,P=0.025)。标准随访组PDC≥80%的比例从第1个月时的72.4%降至第12个月时的16.7%;而智能手表提醒随访组每个月的PDC≥80%的患者比例均超过90%,且随访期间均高于标准随访组(P<0.001)。结论智能手表服药提醒辅助随访可以持续改善房颤患者OAC治疗的依从性。

  • 标签: 心房颤动 口服抗凝药 药物依从性 智能手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狼疮物(lupus anticoagulant,LA)阳性脑梗死患者实验室检查及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1年10月北京天坛医院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216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LA在脑梗死患者中的检出情况,将患者分为LA阳性脑梗死组(168例)和LA阴性脑梗死组(48例),对比两组患者间的实验室检测数据,并且纳入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包括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病史等进行比较分析。LA分别采用二氧化硅凝固时间(silica clotting time,SCT)法和改良的稀释蝰蛇毒时间(diluted russell viper venom time,dRVVT)法进行检测。将LA阳性脑梗死组根据阳性检出情况分为3个亚组,分别为dRVVT单阳组(110例),SCT单阳组(40例)及dRVVT、SCT双阳组(18例),并进行不同亚组间实验室指标比较。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LA阳性组脑梗死患者抗凝血酶Ⅲ和蛋白C水平[(102.85±14.39)%、(108.52±22.62)%]低于LA阴性组[(110.16±11.10)%、(116.34±18.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25、2.20,P值分别为0.001、0.029)。LA阳性组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水平[3.43(3.07,4.03)g/L、17.92(14.07,23.71)μmol/L、6.97(2.33,11.46)mg/L、15.00(6.75,29.00)mm/h、8.61(6.72,10.86)×109/L、5.81(4.39,7.91)×109/L]高于LA阴性组[3.14(2.68,3.62)g/L、14.62(12.49,18.41)μmol/L、3.18(2.09,4.32)mg/L、9.50(3.75,19.00)mm/h、7.20(6.22,8.33)×109/L、4.47(4.02,5.57)×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77、2.89、3.32、2.45、3.15和3.76;P值分别为0.006、0.004、0.001、0.014、0.002和<0.001)。而年龄、性别、BMI、个人史、既往病史以及其他实验室指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A阳性组不同亚组间比较,双阳组D-二聚体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0.58(0.50,0.84)mg/L、7.77(5.94,21.61)mg/L]高于SCT单阳组[0.45(0.32,0.56)mg/L、2.98(1.09,6.07)mg/L];而双阳组蛋白S水平[(97.36±25.45)%]低于SCT单阳组[(114.85±22.7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RVVT单阳组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超敏C反应蛋白及中性粒细胞水平[0.58(0.50,0.84)mg/L、11.40(11.10,12.10)s、6.97(4.07,11.97)mg/L、5.83(4.51,8.27)×109/L]高于SCT单阳组[0.45(0.32,0.56)mg/L、11.15(10.70,11.43)s、2.98(1.09,6.07)mg/L和5.08(3.92,6.07)×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RVVT单阳组蛋白C、甘油三酯水平[(105.65±20.62)%、1.38(1.05,1.75)mmol/L]低于SCT单阳组[(117.05±20.86)%、1.60(1.29,2.36)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LA阳性和LA阴性脑梗死患者实验室检查方面存在明显差异,LA阳性脑梗死患者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红细胞沉降率水平偏高,而抗凝血酶和蛋白C水平偏低。密切关注LA阳性脑梗死患者实验室相关风险因素的水平及变化,及早给予干预和治疗,对于预防脑梗死的发生及复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狼疮抗凝物 脑梗死 血栓 凝血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基于移动医疗技术及人工智能的管理模式的效果。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非劣性临床试验。2017年11月至2018年9月,贵州省人民医院心外科连续纳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口服华法林治疗的67例患者,通过Excel软件简单随机分为试验组34例、对照组33例。试验组通过“助手”进行管理,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患者纳入至少3个月后开始进行随访,于2019年9月30日结束。以治疗范围内时间(TTR)11.0%、国际标准化比率(INR)达标率10.0%为界值,非劣性单侧t检验试验组患者TTR及INR达标率是否非劣于对照组。结果试验组、对照组TTR分别为(58.2±23.4)%、(54.8±23.6)%(差值3.4%,差值单侧95%CI下限:-6.4%;t=2.441,P=0.009)。试验组、对照组INR达标率分别为(55.4±21.9)%、(52.8±22.5)%(差值2.6%,差值单侧95%CI下限:-6.6%;t=2.309,P=0.012)。结论基于移动医疗技术及人工智能的管理模式的结局指标不劣于传统管理模式。

  • 标签: 人工智能 移动医疗 抗凝 医师诊疗模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主要治疗手段是治疗。近年来,以达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及依度沙班为代表的直接口服药(DOAC)被批准用于VTE治疗。DOAC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稳定,Ⅲ期临床试验结果表明DOAC提供了与标准治疗类似的疗效和更好的安全性,来自真实世界的数据证实了这一结论。本文重点介绍了各种DOAC的机制、药理特征、监测手段、疗效及安全性、在特定人群应用,为DOAC在VTE防治中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复发性流产患者妊娠期治疗中应用依诺肝素与磺达肝癸钠的效果。方法抽取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66例复发性流产再次妊娠且血液高状态患者进行研究,纳入对象均有完整临床资料,自愿配合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3例。对照组选择依诺肝素进行妊娠期治疗,观察组选择磺达肝癸钠治疗。比较两组妊娠结局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活产率、胎儿生长受限(FGR)发生率、中期妊娠胎儿丢失率、子痫前期发生率、胎盘早剥率、再次发生早期妊娠自然流产率比较,P>0.05,但观察组新生儿体质指数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注射部位皮肤反应率、注射部位皮下瘀斑血肿率、转氨酶升高率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口鼻黏膜出血率、血小板降低率、产后出血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率比较,P>0.05。结论对于复发性流产再次妊娠且伴有血液高状态的患者,选择合适的妊娠期治疗十分关键,磺达肝癸钠相比依诺肝素可提高新生儿的体质指数,安全性好。

  • 标签: 流产 复发性 再次妊娠 依诺肝素 磺达肝癸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家庭单元的延续性护理模式在老年心脏机械瓣膜置换(MHVR)患者术后长期华法林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8年7月—2021年3月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MHVR术后接受长期华法林治疗的87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46)和对照组(n=41)。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基于家庭单元的延续性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治疗有效性、治疗安全性3个层面的指标。结果治疗依从性方面,观察组患者的戒烟戒酒、饮食控制、遵医用药和定期复查4个维度达标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有效性方面,观察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标率和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安全性方面,两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和血栓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家庭单元的延续性护理模式具备有效性及安全性,可提高老年MHVR患者术后服用华法林治疗的依从性,提升老年患者的INR达标率和生活质量。

  • 标签: 老年人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 华法林 抗凝 延续性护理 家庭单元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枸橼酸局部(RCA)在肝功能不全患者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中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东部战区总医院(秦淮医疗区)重症医学科收治的56例行CRRT治疗的患者资料。患者分为肝功能正常组20例、肝功能轻中度异常组20例以及肝功能重度异常组16例,观察3组患者的滤器使用时间,监测各组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酸碱及电解质、钙比值等相关指标。结果3组间患者滤器使用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肝功能轻中度异常组及肝功能重度异常组患者肌酐(Cr)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Na+、总钙较治疗前的变化幅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下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肝功能轻中度异常组及肝功能重度异常组患者均出现少量枸橼酸盐蓄积的情况。结论肝功能异常组(中度和重度)相比肝功能正常组滤器使用时间相当,未对酸碱及电解质等内环境指标产生严重影响,脏器功能、凝血状态治疗前后无差别。仅少数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枸橼酸盐蓄积,但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考虑安全性尚可。

  • 标签: 肝功能不全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枸橼酸局部抗凝 回顾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腹膜透析(腹透)置管术围手术期使用血小板药物对患者发生出血和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和分析2010年7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腹透置管术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前是否停用血小板药物分为停药组和未停药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临床资料、术后出血和心脑血管事件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腹透置管术围手术期发生出血和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因素。结果共57例患者被纳入本研究,男性34例,女性23例,年龄(67.37±13.93)岁(范围27~97岁)。停药组37例,未停药组20例。未停药组患者术前3个月内(10/20比3/37,χ2=10.671,P=0.001)及术前6个月内(11/20比3/37,χ2=12.980,P<0.001)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事件的比例显著高于停药组。停药组术前中位停药时间为5.0(2.0,14.0)d(范围1~30 d),术后中位恢复用药时间为4.0(3.0,7.0)d(范围1~14 d)。停药组与未停药组患者术后2周内发生出血(10/37比8/20,χ2=1.011,P=0.315)及心脑血管事件(4/37比0/20,校正后χ2=0.964,P=0.326)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停用血小板药物不是术后发生出血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OR=0.656,95%CI 0.195~2.206,P=0.496),而术前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为术后出血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OR=4.038,95%CI 1.044~15.626,P=0.043)。术后4例心脑血管事件均发生在停药组,术前6个月内有不稳定心绞痛病史(OR=9.764,95%CI 0.928~102.682,P=0.058)、血钙升高(OR=1.491,95%CI 0.976~2.278,P=0.065)者术后发生心脑血管事件风险有增加趋势。结论腹透置管术前是否停用血小板药物不是患者术后发生出血事件的影响因素,但需关注术前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患者的术后出血风险。术前6个月内有不稳定心绞痛发作及高血钙的患者停药后发生心脑血管事件风险有增加趋势。

  • 标签: 腹膜透析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抗凝血酶类 围手术期 出血事件 心脑血管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药师主导的口服药物(OAC)临床应用安全管理在降低住院患者用药错误(ME)中的作用。方法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药剂科于2018年7月1日建立由心脏内科、心脏外科、神经内科、老年内科、骨科、呼吸内科和血管外科临床药师组成的药物安全应用工作小组,全面加强上述科室住院患者OAC处方环节ME干预。从干预前(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和干预后(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在上述科室住院期间使用OAC治疗、年龄≥18岁的患者中,按照科室分层各抽取2%的患者作为干预前组和干预后组,通过医院信息系统收集2组患者的病历,就处方环节ME的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干预前组和干预后组分别纳入患者296和325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住院科室、适应证、OAC用药品种、合并疾病和合并用药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使用最多的OAC均为华法林,使用率分别为75.3%(223/296)和71.4%(232/325);其次是利伐沙班,使用率分别为17.6%(52/296)和23.7%(77/325)。干预前组296例患者中72例(24.3%)的处方中存在75例次OAC相关ME,其中C、D、E和F级ME分别为30、39、5和1例次,严重ME(E和F级)发生率为2.0%(6/296)。干预后组325例患者中47例(14.5%)的处方中存在49例次OAC相关ME,其中C和D级ME分别为22和27例次,未发现严重ME。干预后组患者ME发生率和严重ME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干预前组(均P<0.05)。2组患者的OAC处方均检出4种类型的ME,即药物选择错误(均表现为未基于药物相互作用选择药物)、药物剂量错误、遗漏错误和给药频次错误。干预前组上述4种类型ME发生率分别为11.5%(34/296)、8.1%(24/296)、4.7%(14/296)和0.7%(2/296),干预后组分别为5.5%(18/325)、6.2%(20/325)、3.1%(10/325)和0.3%(1/325)。干预后组药物选择错误发生率明显低于干预前组[5.5%(18/325)比11.5%(34/296),χ2=7.143,P=0.008]。结论临床药师主导的OAC临床应用安全管理可以降低住院患者OAC处方环节ME,特别是严重ME和药物选择错误发生率,提高OAC应用的安全性。

  • 标签: 药剂师 抗凝药 安全管理 用药错误
  • 简介:摘要国内外相关指南推荐直接口服药(DOAC)作为心房颤动和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治疗的一线药物。与华法林相比,DOAC剂量相对固定,药物相互作用有限,不需要治疗药物监测。但DOAC给治疗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新的用药安全挑战。药师应通过完善相应药学服务机制如协助医师确保DOAC处方适宜性、规范实验室监测流程、设置潜在药物相互作用预警以及加强药物转换和围术期治疗的管理等多种途径,为DOAC的安全使用保驾护航。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后疫情时代,将DOAC纳入门诊的规范化管理是传统门诊工作的重要拓展,可降低患者暴露于新型冠状病毒的风险。此外,临床药师人力和精力通常受限,DOAC相关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有助于改善处方的适宜性和减少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

  • 标签: 抗凝药 安全管理 药物相关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直接口服抗凝药 用药安全
  • 简介:摘要总结了1例低龄、低体质量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多种并发症行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应用橼酸的观察要点。观察要点是枸橼酸的监测、液体管理等。患儿治疗期间体外循环管路未发生凝血现象,治疗顺利进行,无不良并发症,循环及代谢指标改善,炎症指标阴性,治愈出院。

  • 标签: 枸橼酸抗凝 持续肾脏替代治疗 低体质量 婴儿
  • 简介:摘要与一般人群相比,恶性肿瘤患者更易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并且其复发和大出血的风险更高,因此,恶性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和治疗具有一定挑战性。新型口服药能够通过直接抑制凝血酶或Ⅹa因子活性发挥作用,已被证明在一般人群中与传统药一样地安全、有效,但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缺乏相关证据。本文回顾了目前恶性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的管理及新型口服药在其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现状。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和比较激光视网膜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后患眼远期黄斑中心凹微血管形态特征、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FT)变化,探讨影响视力预后的因素。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于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集出生后因1型ROP曾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4~6岁ROP患儿40例40眼并行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屈光状态检查。按照患儿曾接受的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激光视网膜光组和VEGF组,前者曾于出生后接受单次激光视网膜光疗法,后者曾接受单次VEGF药物(康柏西普或雷珠单抗0.25 mg/0.025 ml)玻璃体腔注射,并纳入年龄匹配的足月健康儿童20例20眼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OCTA测定治疗后4~6年患眼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表层及深层视网膜血管密度(VD)和CFT变化,探讨出生孕周、出生体重、黄斑中心凹微血管形态特征、CFT对BCVA预后有无影响。结果激光视网膜光组、VEGF组和健康对照组间FAZ面积、表层视网膜VD和深层视网膜VD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321、8.436、5.497,均P<0.05),激光视网膜光组和VEGF组FAZ面积小于健康对照组,表层视网膜VD值和深层视网膜VD均大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视网膜光组CFT值为(267.6±11.8)μm,大于VEGF组的(259.5±12.9)μm和健康对照组的(242.4±12.3)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VEGF组CFT值大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黄斑中心凹表层视网膜VD值与FAZ面积间呈强负相关(r=-0.713,P<0.05),黄斑中心凹深层视网膜VD与FAZ面积间呈中等强度负相关(r=-0.565,P<0.05);出生孕周与FAZ面积间呈中等强度正相关(r=0.485,P<0.05)。出生孕周、FAZ、黄斑中心凹表层视网膜VD、黄斑中心凹深层视网膜VD、CFT与BCVA之间存在相关性(均P<0.05),出生孕周和FAZ对BCVA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R2=0.615,均P<0.05)。结论激光视网膜光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治疗1型ROP后4~6年黄斑中心凹微血管形态表现相近,患眼BCVA预后接近,VEGF药物治疗后患眼CFT优于激光视网膜光。出生孕周和FAZ是1型ROP患儿治疗后视力的影响因素。

  • 标签: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激光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黄斑中心凹 微血管 视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反应性及其他临床相关因素对使用比伐卢定的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术后1年发生不良临床事件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回顾性观察性研究,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于阜外医院、北部战区总医院、新乡市中心医院行择期PCI,术者考虑为有高出血风险并使用比伐卢定,且有血栓弹力图(TEG)检测结果的患者632例。使用TEG检测血小板反应性,记录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最大振幅(MAADP)值。根据MAADP值将入选患者分为3组:血小板低反应性(LTPR)组(MAADP<31 mm,229例)、血小板正常反应性(NTPR)组(31 mm≤MAADP≤47 mm,207例)及血小板高反应性(HTPR)组(MAADP>47 mm,196例)。研究终点包括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和出血事件,MACCE定义为全因死亡、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卒中和血运重建的复合终点。出血定义为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ARC)2、3和5型出血。使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使用比伐卢定的择期PCI患者术后发生MACCE和出血事件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32例患者,年龄为(68.3±10.0)岁,其中男性423例(66.9%)。632例患者均完成了1年随访,随访过程中,发生MACCE 48例(7.6%),出血事件11例(1.7%)。LTPR组、NTPR组和HTPR组间MACCE[8.3%(19/229)比6.3%(13/207)比8.2%(16/196),P=0.68]及出血事件发生率[1.8%(4/229)比2.9%(6/207)比0.5%(1/196),P=0.1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TPR不是MACCE的独立影响因素(HR=1.25,95%CI 0.67~2.30,P=0.49),仅提示外周血管病史为MAC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HR=2.47,95%CI 1.19~5.11,P=0.02)。LTPR不是出血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HR=1.35,95%CI 0.39~4.66,P=0.64),出血事件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为外周血管病史(HR=3.95,95%CI 1.03~15.22,P=0.05)和血红蛋白水平(HR=0.96,95%CI 0.93~0.99,P=0.01)。结论对于使用比伐卢定的择期PCI患者,未见血小板反应性与术后1年MACCE及出血事件相关,而外周血管病史是发生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外周血管病史和低血红蛋白水平是发生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比伐卢定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血小板反应性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局部枸橼酸的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RCA-CRRT)应用于肝衰竭患者时,发生枸橼酸蓄积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入住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行RCA-CRRT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在CRRT过程中是否存在枸橼酸蓄积(血清总钙/游离钙比值≥2.4)将入选患者分为蓄积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平均动脉压(MAP)、去甲肾上腺素(NE)用量、血乳酸(Lac)浓度、肝功能状态、枸橼酸量、滤器使用时间及预后;用非条件逻辑回归分析患者发生枸橼酸蓄积的危险因素。结果48例行RCA-CRRT的肝衰竭患者中有20例发生枸橼酸蓄积(蓄积组),共进行96次CRRT;其余28例患者未发生枸橼酸蓄积(对照组),共进行106次CRRT。两组年龄和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蓄积组患者MAP较低〔mmHg(1 mmHg=0.133 kPa):66.9±13.6比86.4±8.3,P=0.032〕,NE用量较高(μg/min:16.3±8.4比5.9±2.8,P=0.015),血Lac水平较高(mmol/L:4.89±1.45比2.98±0.87,P=0.004),肝功能受损更严重〔总胆红素(TBil,μmol/L):220.4±45.2比163.4±43.8,P=0.012;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分):12.0±2.5比8.8±1.4,P=0.029;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分):31.30±8.22比21.78±6.40,P=0.041〕,每小时枸橼酸用量(mmol/h:27.4±6.9比19.3±4.9,P=0.032)及总枸橼酸用量(mmol:3 393±809比1 819±502,P=0.039)更高。虽然两组患者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蓄积组28 d病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0.0%比28.6%,P=0.039)。非条件逻辑回归分析显示,MAP〔优势比(OR)=2.901,95%可信区间(95%CI)为0.921~19.493,P=0.019〕、NE用量(OR=2.098,95%CI为1.923~12.342,P=0.002)、血Lac水平(OR=5.201,95%CI为3.211~9.433,P=0.012)、Child-Pugh评分(OR=1.843,95%CI为0.437~7.420,P=0.018)、MELD评分(OR=3.012,95%CI为0.384~12.843,P=0.031)、每小时枸橼酸用量(OR=4.254,95%CI为1.734~11.839,P=0.011)和总枸橼酸用量(OR=4.109,95%CI为1.283~18.343,P=0.001)是发生枸橼酸蓄积的危险因素。结论肝功能严重受损患者合并组织低灌注时,应避免使用枸橼酸或减少枸橼酸用量,以避免发生枸橼酸蓄积。

  • 标签: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局部枸橼酸抗凝 肝衰竭 枸橼酸蓄积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含量和D-二聚体预测接受治疗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血栓风险的性能。方法收集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间就诊的NVAF患者256例,其中男152例,女104例,年龄(57.9±20.4)岁;根据随访期内终点事件情况,将患者分为无事件组227例,血栓事件组29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共50名,其中男30名,女20名,年龄(45.0±5.3)岁。用血液凝固仪测定血浆vWF:Ag水平,采用荧光免疫分析仪测定血浆D-二聚体水平。任意两组间数据比对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数据比对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用Logistic回归对分类资料做多元相关性分析获得优势比(OR);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vWF:Ag和D-二聚体预测血栓事件的性能;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获得风险比(HR)。结果对照组的vWF:Ag和D-二聚体为103%(86%~131%)和249(90~522)μg/L,患者组为234%(102%~623%)和744(100~3 352)μg/L;在患者组中,无事件组为225%(102%~623%)和650(100~3 281)μg/L,血栓事件组为333%(210%~494%)和1 325(487~3352)μg/L;患者组的vWF:Ag和D-二聚体高于与健康对照组(P均<0.001),无事件组高于健康对照组(P均<0.001),血栓事件组高于无事件组(P均<0.001)。NVAF患者血浆vWF:Ag和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与对照组(P均<0.001)。无事件组患者的血浆vWF:Ag和D-二聚体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血栓事件组患者的血浆vWF:Ag和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无事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ROC显示,vWF:Ag预测NVAF患者3个月内血栓事件的临界值为229%时,曲线下面积为0.839(95%CI:0.784~0.894);D-二聚体的临界值为588 μg/L时,曲线下面积为0.803(95%CI:0.745~0.861);vWF:Ag联合D-二聚体,曲线下面积为0.868(95%CI:0.826~0.90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VAF患者血浆vWF:Ag水平与年龄(OR=10.240,95%CI 2.773~37.820)、慢性心力衰竭(OR=34.779,95%CI 8.010~151.019)、高血压(OR=0.068,95%CI 0.023~0.198)和2型糖尿病(OR=6.618,95%CI 2.469~17.734)有显著相关性(P<0.001),与血管疾病(OR=4.801,95%CI 1.204~19.145)有显著相关性(P=0.026);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OR=0.146,95%CI 0.036~0.588)、服药依从性(OR=0.114,95%CI 0.016~0.832)有显著相关性(P值分别为0.007和0.032)。生存分析显示,血浆vWF:Ag、D-二聚体或vWF:Ag联合D-二聚体评估时,血浆水平高于临界值的患者在3个月内的血栓事件累积概率显著增高(Log-rank χ2分别为11.394、17.895和32.825,P均<0.001)。Cox比例回归模型显示,vWF:Ag和D-二聚体均不能独立预测治疗期间的血栓事件(HR分别为0.866和0.834,P值分别为0.253和0.152),但两项指标联合应用可显著改善预测性能(HR=0.780,P=0.048)。结论NVAF患者血浆vWF:Ag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与多种临床病理因素相关,并与患者3个月内的血栓风险密切相关,联合应用可为临床预测病情提供有效依据。

  • 标签: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D-二聚体 心房颤动 抗凝治疗 血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