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佛教传入中国,已经有二千年的历史了,但有很多人对于佛教,每每有这样或那样的误解;或不明佛教里很多义理。认为佛教的理论是一切皆空,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那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认为佛教只是一种虚无主义的宗教,将人生推至虚无飘渺、无所求、无所拥有,一切都不值得依恋的观念里的消极信仰中。其实事理并非如此,佛法里所说“空”的意义,是有着高深的哲理的。很多对佛学有深究的人,已在很多论说里有多种解说。受空、色空、识空、想空、行空……。以上种种,大多都从空相方面着眼解释。有关物质的空性问题,“心中无一物”便是一切皆空了。都是从精神状态(即世界观)里看待事物,分析事物的空性,观想到空,便是空。
简介: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佛性普遍性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历代大家对此都作出了自己的回答。八世纪中叶,天台宗湛然肯定了佛性普遍性,强调“无情有性”,明确地把“于无情境立佛乘”列为天台“所立异于诸家”之“妙境四”之一,并在“理具”实相论基础之上,对“无情有性”作了系统的天台宗式的论证。本文在阐发湛然“无情有性”说的内涵和系统论证的基础上,指出,尽管在整个佛性思想史上,湛然“无情有性”的倡导和诠释具有集大成的意义,但在天台宗史上并无标志性的价值,也不构成湛然中兴天台的核心命题。湛然本人很重视“无情有性”的阐发,其原因主要是,承认“无情有性”是坚持天台宗性具实相论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