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3 个结果
  • 简介:  柏林特在哲学基础、审美模式、审美感官三个层面上对审美无功利命题进行了批判,主张建立一种新的美学理论,即他所说的"介入美学".不过,这种新的美学理论与审美无功利命题在根本上是兼容的.审美无功利命题在"结合美学"中得以保留的价值在于它能为"介入美学"提供一条限制"介入"深度的底线.……

  • 标签: 功利命题 命题批判 审美功利
  • 简介:中国山水画以"远"见长,自山水画诞生以来,对"远"的要求,向"远"的发展即成为一种重要趋势。不过远的形式不一,针对这种情形,宋代画家郭熙总结为"三远",即"高远、平远和深远"。具体说就是"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

  • 标签: 中国山水画 三远法 审美取向 平远 透视法 视点
  • 简介:不论是从艺术的起源来看,还是从艺术的目的来看,艺术始终不应该缺乏、更脱离不了现实与人文的关怀。父亲的生活之路,造就了他作品的风格。他的画可以说都是在画自己。他爱画梅,梅的桀骜、梅的坚毅、梅的不屈是他在我心中伟岸的写照,他爱画盛开的紫藤,藤的艳丽、藤的活力、藤的随遇而安是他对生活热情、乐观精神的写照。其笔下的作品生机勃发,绚丽悦目,在技法上创新组合,讲究小写意与工笔重彩的合理搭配。

  • 标签: 活着 王世 画家 鲁南 快乐 生活热情
  • 简介:尼采的审美主义是一种反基督教的世界一人生观。他的审美主义和基督教的救赎学说都是发轫于对人生生存悲剧的理解。但是,与基督教承认人的生存之超验基础相比,尼采经营的是感性本体论。在拯救上,基督教宣扬跟随基督,尼采则以超人为人类目的。

  • 标签: 尼采 审美主义 基督教 人生生存
  • 简介:植物染色因其久远的历史和文化属性而在服装设计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茶染作为一种典型的植物染色技艺,随着人们在物质生活观念上对绿色环保的不断重视,我国服装设计上注重在挖掘本土文化的基础上追求民族的创新设计愈来愈受到追捧。在茶染历史文献梳理中纵览其历史嬗变的轨迹,与现代茶染技艺进行对比分析,明确茶染工艺的流程和不同类型茶叶染色的区分,审视茶染技艺在服装设计应用上的美学特征。倡导茶染这种自然健康的工艺技术应用在现代服装设计上,将为解决服装染色工艺过于依赖化学合成造成的资源和生态问题提供有效的思路。

  • 标签: 茶染 工艺 艺术 审美
  • 简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日常生活及其与大众审美文化的关系问题,显得日益重要并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这些年来的学术研究成果,虽然大都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层面与问题域,进行了有意义、有价值、有成效的探讨与阐发,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有待于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 标签: 城市日常生活 大众审美 文化研究
  • 简介:网络三维技术web3D可用来实现藏式传统建筑在一个交互三维空间中的表达,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可以向全世界提供全新的浏览和互动体验方式,提供探索藏族历史文化的途径。藏式建筑的数字化复原技术可以选择以建模、贴图、漫游、交互为特征的虚拟现实技术,也可以采用全景图片VR技术。数字化技术通过数字手段进行传播,解释建筑的内部空间、外部造型和环境,丰富对藏式建筑的演示方法,在建筑和环境艺术设计及表现上都有极高的价值。

  • 标签: 数字化技术 传统建筑 审美感知 传播 环境艺术设计 虚拟现实技术
  • 简介:河南博物院藏汉代彩绘男俳优佣,此俑赤裸上身,歪头鼓肚,十分可笑,表现的应是俳优。此俑虽是小件,但以小见大,神气内含,气势恢宏。形式简洁又有古拙之势,既厚重、稳固,又恣意、张扬,有股贯穿的生命力在涌动。整个形态可以说达到了“形神兼备”的完美程度。

  • 标签: 审美鉴赏 汉代 张扬 雕塑 陶俑 凝重
  • 简介:钢琴课程是高等师范音乐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在高师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伴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推进,高等师范音乐专业的钢琴课程也面临着变革。笔者认为钢琴课程的改革应坚持以审美为核心,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方面建构以审美为核心的高师钢琴课程体系,使审美核心这一理念能得以切实贯彻。

  • 标签: 高师课程体系 钢琴课程 审美 基础教育新课程 音乐专业 高等师范
  • 简介:中国远古神话中的崇高美形象的演变,反映了华夏先民的崇高审美心理的发展。这种心理最早来自对高山的巍峨与永恒的赞叹,于是有昆仑山与朴父夫妇的具“时间”与“空间”之崇高的形象;继之,华夏先民认识到人的力量,于是创选出龙伯国人、任公子的具“空间”与“力”之崇高的形象;继之,华夏先民又进一步意识到力之使用须有益于人类的生存,于是又创造出盘古、女娲等新的具“空间”、“力”与“精神”之崇高的形象;其后,华夏先民的崇高审美心理又再次发生质的飞跃,即开始意识到人的本质特征,于是又创造出消退“时间”、“空间”崇高,而以“力”与“精神”崇高为主的羿和禹的形象,以及最为高级的“悲剧崇高”,如鲧、刑天的形象。至此,华夏先民的崇高审美心理已发展到最高水平。

  • 标签: 远古神话 崇高审美心理 崇高美形象 悲剧性
  • 简介:在培养学生环境审美能力的前提下,从理论认知、主题设计、动手实践等方面进行校园景观坐具主题教学实践,这种课堂教学实践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环境审美意识,还能为他们今后的就业及参与和谐景观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 标签: 环境美学 校园景观 坐具设计 主题教学
  • 简介:稀缺产生价值。快速城市化地区的乡村景观正是因为日益稀缺而显得弥足珍贵。在城市化进程中,许多许多乡村景观特有的生态的、文化的、视觉艺术的美学价值正在丢失,其真实往往会被经济概念所偷换,成了“绅士化”的“私人藏品”,或可称为“与都市景观相差异”的“乡土摆设”,从而失去了真实存在的生命力。这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的。

  • 标签: 城市化地区 乡村景观 美学价值 审美 城市化进程 视觉艺术
  • 简介:服饰,在现代社会已不只是遮体御寒的手段,而是人塑造形象、显示个性、表现气质的工具。时代瞬息万变,服饰设计就万花筒般变换,让设计师大显身手。服饰设计栏目,将是研究者、设计师们纵论古今服饰的园地。

  • 标签: 数字“三” 审美意义 文化内涵 服装款式 服饰设计 现代社会
  • 简介:当前我国高校中的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向来都是以设计专业课程为主。而在人们日益追求审美与个性化的今天。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已经刻不容缓。这主要是因为,学生通过系统的、理论的美学课的学习,不但可以提高对艺术设计与审美之间关系的认识,还可以提高对艺术设计美的本质、分类、内容、规律等方面的认识,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设计能力。

  • 标签: 艺术设计专业 审美教育 课程改革 专业课程 课程设置 美的本质
  • 简介:魏晋南北朝是我国雕塑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主要以佛教雕塑为主。这一时期,佛教雕塑由外来印度样式逐步演变成本民族样式。雕塑线条受到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影响,线条主要以直线造型为主,由秦汉雕塑的拙朴渐渐走向精致,线条形态十分丰富,装饰很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标签: 魏晋南北朝 佛像 雕塑 线条 装饰
  • 简介:美与丑并存于广阔而复杂的世界之中,都由这唯一的世界生成而来,都融通于这唯一的世界。艺术是对人性的探索,艺术是对人生的品味,艺术是对气韵生动的宇宙的体现,艺术是以有限呈现无限。对于这样的艺术,美与丑有着相等的审美价值。

  • 标签: 审美价值 艺术 “丑” 西施 气韵生动 美与丑
  • 简介:在当代,日常生活已充分审美化,我们也无时无刻不在体会着日常生活审美化给我们带来的便利。然而在日常生活审美化逐渐扩散的同时,也显现出一些我们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日常生活的高度审美化所带来的艺术和生活界限的逐渐消失,日常生活的高度审美化同时也带来了经典艺术的缺失,让艺术品沦为机器复制的艺术,从而导致艺术缺失了艺术的独特性和情感性,进而让我们丧失了对艺术应有的崇敬之情,更剥夺了我们通过欣赏真正的艺术品而获得审美愉悦的机会。

  • 标签: 日常生活审美化 经典艺术 审美愉悦 艺术品 情感性
  • 简介:服装在人类文明史的进程中,作为不同时代文明的载体及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呈现出很强的民族传承。中国传统审美思想中,儒家所倡导的"和"的审美理念占据着核心地位,表现在中式服饰特征上,就呈现出讲究"天人合一"、"情景合一"的大一统风范,和谐、包容、内敛等的审美情愫不断在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服饰格律中加以表达。中式服装的图案纹样丰富,各种风格一应俱全,少数民族绚丽多彩的装饰更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眼球。现代服饰设计中的民族文化渗透与传承,不是单纯地照搬,也不是片面地取用,我们需要的是形成自己的思维形态和无限渗透、深至骨髓中的民族之魄,展露出更有生命力更富审美情结的民族华章。

  • 标签: 中华民族文化 审美情结 服装设计 人类文明史 服饰设计 中国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