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93 个结果
  • 简介:哲学存在论的政治性和政治本身具有的存在论意义这两个方面的内在统一,使得政治哲学成为哲学存在论的当代形态。政治哲学成为第一哲学不仅是哲学形态变迁的结果,而且是政治作为社会历史维度的当代转型在思想上的一种体现和要求。哲学在政治权力的运作中形成,政治权力应该在哲学理念的引导下运行,政治与哲学相互规定并相互构成。

  • 标签: 政治哲学 第一哲学 当代形态 政治权力 存在论 内在统一
  • 简介:3月26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召开,由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主办。作为201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德国古典哲学与德意志文化深度研究”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研讨会邀请了德国慕尼黑大学哲学系著名教授策勒(GonterZoler)先生,华中科技大学邓晓芒教授、张廷国教授、王晓升教授、陈刚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德国中心谭渊教授,以及部分博士和研究生等参与研讨。

  • 标签: 德国哲学 华中科技大学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政治 德国古典哲学 慕尼黑大学
  • 简介:马克思对政治的分析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政治社会学分析是在对社会整体进行把握时,分析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关系,分析社会政治生活、政治组织和政治行为及其历史;政治人类学分析重在探寻人类自原始社会以来各民族国家的历史,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去研究人们的社会管理、政治行为和政治组织;政治经济学分析是对政治进行经济分析,剖析政治在总体上对生产的服务作用,揭示政治与经济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法哲学分析是通过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从法理上探讨法的产生和作用;政治伦理学分析是研究社会政治制度、政治社会的道德准则、政治与道德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以及对社会制度的正义性的评价;阶级分析是在把生产关系、所有制同国家联系起来考察时,看到国家的阶级属性,看到处于一定生产关系中的各社会阶级为着自身的经济、政治利益而在彼此之间进行的阶级斗争。由此出发,从工人阶级的共产主义运动着眼,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共产主义的政治设计、政治理想及其实现途径。

  • 标签: 社会政治生活 马克思 社会经济结构 共产主义运动 政治经济学分析 社会学分析
  • 简介:<正>禅宗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所产生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宗派,在中国佛敦史和世界佛教史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唐末时禅宗就传播到了朝鲜、日本,近代又传入东南亚和欧美等地。我国学术界对禅宗作科学的研究是本世纪初的事情,建国以前著名的学者陈垣、胡适等人都做过这方面的专题研究。以后又有汤用彤、吕澂、

  • 标签: 禅宗思想 传入中国 中国佛教宗派 禅学 印度佛教 东南亚
  • 简介:支遁般若思想包涵般若空智与即色空。《大小品对比要钞序》论及般若智的“无”不同于道家玄学之有无相对的“无”,而是超越有无相对而自成其无的“无”。般若空智是超越一切世俗智的最高智慧,是证道成佛断灭死生的要津,契证般若智的至人之心寂然不动而感通众生。考察吉藏的相关论述,对比支遁即色义文献与僧肇《不真空论》对于即色宗的批评,可以判定僧肇所破之即色宗非支遁即色义。支遁即色义有三层逻辑严密的意涵:为即色空提出原因、根据,严格确定即色空是何种意义上的空,即色空区分于断灭空和恶趣空。支遁先于僧肇解入般若空义。

  • 标签: 般若 即色义
  • 简介:陆贾是西汉初年著名的思想家,其思想内容主要保留在《新语》一书中。本文首先对陆贾思想中的历史思想、天人思想政治思想这三个方面作梳理与再现,并就此探讨陆贾思想的历史价值乃在于他能结合汉初的历史背景,对汉以前的历史传承既能有所继承、批判与发展,又能根据具体的形势权衡选择。其次,以上三个方面又是彼此联系的,共同构成陆贾思想这一整体,而这一整体又具有以史为鉴和立足时代这两大特点。

  • 标签: 陆贾思想 历史价值 整体特点
  • 简介:《周易》的社会治理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周易》的社会治理思想是以礼治为中心为主体,以法治为辅助手段,以实现德治为治理的最高目标,将礼治与德治、法治紧密结合起来,具有典型的社会综合治理特征的治国思想。法治是治理的底线与红线,是社会治理的强制力量,法治依靠他律和强制;礼治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主体力量,主张自治与强制相结合;在法治、礼治的基础上通过德治达到天下大治则是社会治理所向往的理想目标,德治主张自觉自律与自治。《周易》的社会治理思想对于今天中国的社会治理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 标签: 《周易》 礼治 德治 法治 社会治理
  • 简介:<正>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作为一个独立学派的阴阳家自此消亡。其著作至修《隋书·经籍志》时也已全部亡佚,因而现在要系统了解阴阳家的学说是不可能的。但阴阳家作为战国后期的一个有影响的学派,其学说思想必然为杂家著作所收编。现存战国时期的杂家著作除《吕氏春秋》中有相当一部分属阴阳家学说外,《管子》中亦有阴阳家学说存在。战国后期为诸子百家激烈竞争和交融的时期,阴阳家的某些观点可能为其它学派所吸收,因而,其它诸家哲学著作中也可能有一些阴阳家思想的片断,如《庄子》、《礼记》、《易传》等书中均吸收了一些阴阳家的思想。经过秦朝的禁锢和

  • 标签: 自然现象 学说思想 五德终始 阴阳家 淮南子 黄帝
  • 简介:<正>《管子》一书是“稷下学派”研究治国理论与方针的结晶与总汇,特别是经济管理方面的理论及治理国家方面的理论,对今日来说,仍然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地方。本文只就《管子》与企业思想工作这个问题加以探讨,以求教于专家学者。

  • 标签: 企业思想工作 管子 劳动者 治理国家 思想政治工作 经济管理
  • 简介:本文以现代日本学者的眼光对邵雍的易学思想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认为邵雍从宇宙观和世界观的理论基础上推演出他的历史观来,企图把宇宙世界的生成、万物的存在以及历史的变迁都还原为抽象的数,因而一方面难免陷入脱离事实、空洞推演的弊端,而在另方面又增加了重视义理以指导人事的内容.所以他的易学思想在古代术数与宋明理学之间,起了继往开来的重大作用.

  • 标签: 邵康节 易学思想 易数推演 义理
  • 简介:尚秉和是我国上世纪易学泰斗,其身后留下的《焦氏易林注》、《焦氏易诂》、《周易尚氏学》等系列易著,至今仍是学人治易的重要参考书。为了帮助今人了解尚氏其人其作,本文对尚氏生平行状及其易学思想作一番全面、深入的探考。

  • 标签: 尚秉和 易学思想 象数学
  • 简介:<正>在明初思想家中,薛瑄(敬轩,1389—1464)继曹端而起,在北方开创“河东之学”。他摒弃一切空虚浮游之说,追求实理,讲究实用,重视实践,公开揭橥“实学”的旗帜,声言“读圣贤之书,句句字字有实用处,方为实学。若徒取以为口耳文词之资,非实学也。”(《读书续录》卷三)明人遂称其学为“践履笃实之学”(李贤:《文清公神道碑》),称其人为“实践之儒”(《明儒学案·师说》)。其主要著作为《读书录》、《读书续录》(阎禹锡仿《近思录》体例,将此二《录》类编为《读书全录》)和《薛文清先生全集》本文拟就其“实学”思想作一探讨,以就正于方家。一、实理实气说实理实气说是薛瑄“实学”思想的理论基础。作为一名笃实的程朱理学家,薛瑄也以理气观念解释天地万物的生成发育。不过,他在运用理气概念时,更加强调理气的真实

  • 标签: 太极图 求道 实学 日光 思想探析 理气观
  • 简介:本文依照文化比较的共时、对等原则,初步考察了中西义利思想的源流和同异。说明道义与功利的关系,不仅是中国历代学者长期思考、论争不止的重要问题,而且也是西方思想家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中西方思想家大都力图从理论上解决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道德原则与经济利益的矛盾,以指导人们作出适当的价值选择,给社会需要以理论的满足。在古代,虽然中西方学者对于道义和功利内涵的理解有所不同,但他们大都强调精神生活的价值而贬斥物质生活的意义,都强调群体利益、道德原则高于个体利益、经济利益。因此,功利主义并不是西方古今相承的思想传统;重义轻利不仅是中国古代而且也是西方古代的传统思想。西方自文艺复兴开始,方打破了千百年来的思想传统,而中国则始终保持了传统的重义轻利思想;也就是从这时起,中西义利思想才迥然不同,呈现出根本的差异。

  • 标签: 义利思想 个体利益 精神生活 物质生活 群体利益 个人利益
  • 简介:李大钊作为中国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其早期对易学有着独特体认和理解,并运用这种体认和理解建立起自己的宇宙观与人生观。他认为周与易体现着体与用、常与变之“宇宙二相”,吾人只要“以其不变应其变”,就能“以宇宙之生涯为自我之生涯”,实现宇宙无尽,即“青春无尽”的人生理想。他用太极、阴阳、变易等易学原理解释、说明进化论,并力图为进化论寻求形上学根据,使之更加合乎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他用进化论来说明易学之阴阳、变易、生生、日新等观念,从而升进了易学的变易观,使大易哲学由传统活转于近代。在他那里,实现了中学与西学、哲学与科学的有机对接。本文认为,在注重易学本身的发展、演化研究的同时,也应注意像李大钊这种对易学援引、运用的研究,进而全面评估易学对中国近代社会进程的影响。

  • 标签: 李大钊 易学 宇宙二相 青春 进化 易理
  • 简介:“军事软实力”概念是上个世纪末才刚刚由西方学者提出来的。但在中国先秦时代,辉煌的华夏文明已为该思想的萌生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中,“得道多助”的义战德胜思想,“尚智重谋”的诡道用兵思想,“以治为胜”的治军练兵思想等皆堪称中华智慧之树结出的丰硕果实,对后世中国用兵智慧的发展、兵学理论的充实和积淀都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 标签: 软实力思想 军事 中国古代
  • 简介:诸家学者普遍认为《论语》所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章是孔子对异己之说的攻讦、抨击之语,但是这种带有浓厚文化专制色彩的释解,似乎与孔子一贯宣扬的兼蓄思想格格不入。论者在考诸《孔子家语》等古籍中子贡与孔子论议“政在异端”的记载、定州汉墓竹简《论语》“攻”作“功”字以及《论语》的文本编撰特点之后,认为此章与《为政》篇篇旨相承,所论乃是为政之事,是孔子“各因其事”的一种为政理念。

  • 标签: 异端 《论语》 《孔子家语》 定州汉墓竹简 主旨
  • 简介:清初伊始,儒学中的伦理道德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求突现出鲜明的特点,即务实求真,经世致用。在清初儒看来,伦理道德的建设关系到“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因此,清初儒为学术的去虚就实,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他们以“明学术,正人心”为已任,立足于“神州荡覆,宗社丘墟”的现实,把传统的伦理道德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相结合,阐扬了原始儒家的伦理经世的思想

  • 标签: 清初儒 伦理道德 务实求真 经世致用
  • 简介:<正>孔子死后,儒分为八(据《韩非子·显学》),其中主要是孟、荀两派。孟子提出性善论,主要继承孔子关于“仁”的学说,发展为仁政思想;荀子提出性恶论,主要继承孔子关于“礼”的学说,发展为礼法结合、以礼为主的治国之道。同时,他们也分别从“仁”和“礼”的侧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一、孟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和孔子一样,孟子的论乐文字也是语录式的,它们主要提出了以下三方面的思想。(一)“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孟子·尽心下》(以下凡引《孟子》文字均只注篇名)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告子上》曰:

  • 标签: 审美主体 乐之 美善相乐 音乐美学思想 审美能力 审美客体
  • 简介:法家基于人性趋利避害的假设,提出"以暴制恶"的治国路线,期求通过君主高度集权、以暴力控制群臣、役使全民而寻得"安定秩序".对君主不作任何伦理与理性的诉求,只以能否保证君主实现国家控制为惟一目的,强调君主必须集中全部权力以造势,以暴力作为最基本治理手段,首先以阴谋权术控制群臣,进而通过臣以严刑峻法控制民,建构金字塔式高度集中的权力格局."法治秩序"是君主专制秩序、绝对的人治秩序和恐怖秩序,是进入政治权力圈的士人为君主集权需要进行的功利主义精心设计.它完全排斥历史、理性、伦理的价值与依据,只要求以恶制恶方法的有效性,虽能收一时之效,却难得一世之功.

  • 标签: 法家 “法治秩序”思想 一元独裁思想 重刑主义 专制主义
  • 简介:<正>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这段箴言包含两个命题,一是父母在时要侍奉,不可远游;二是若远游也必有方,此处“方”字或解作明确的目的地,或解作按时计程往返。前一命题表述了孝道为重的礼制原则,后一命题说这原则的灵

  • 标签: 孔子 司马迁 礼制 孝道 高祖本纪 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