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在为辩证法确立根基的意义上,实践辩证法概念是清晰的,但是在以下两个方面它又呈现出模糊状态一是实践辩证法的思想史定位不清,二是实践辩证法的思想特质界定不清.基于此,我们提出从实践哲学的视角阐释辩证法的议题.一方面,在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的比较视域中,揭示其思想脉络,勾勒其学术纹理;另一方面,通过辨析实践哲学与实践理性、实践智慧、实践概念的区别及其与辩证法的关系,进而揭示其思想特质和当代价值,从而进一步获得对实践辩证法的清晰印象.

  • 标签: 实践哲学 辩证法 实践辩证法
  • 简介:国家以因大规模天灾人祸造成的社会特殊状态为起点,构建着灾难的叙事。利用灾难的“将发生”的国家,构建出“被划一整合的灾难”叙事模式;而利用灾难的“已发生”的国家,构建出“被个别诠释的灾难”叙事模式。国家在构建灾难叙事的同时,实际也利用灾难不断构建与巩固自身的秩序。因所处状态的不同,国家有着“日常秩序”与“特殊秩序”。如果两者的联结是直接的,都隶属于一个统一体制下,那么国家秩序的构建与强化将体现在制度的覆盖性与渗透性上;如果两者的联结必须以国家的出场为前提,那么国家秩序的构建与强化体现为政府形象得以展示与地位得以加强。作为采用“被个别诠释的灾难”叙事模式典型的中国,为了在完善自身防灾抗灾行动的同时保留自身对每次灾难的诠释空间,需要借鉴“被划一整合的灾难”叙事模式,建立“半覆盖性”的体制,并且将自身的灾难叙事发展得更为立体化与人性化。

  • 标签: 国家 灾难 秩序 被划一整合的灾难 被个别诠释的灾难 日常秩序
  • 简介:马克思对处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过程中的印度给予了特别关注,写下了大量关于印度历史命运的时评.英国殖民印度的历史命运,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野中具有特别意义的一个典型个案.关于西方现代大工业破坏和重建东方传统社会结构,关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过程中所发生的历史与伦理之内在冲突的世界历史理论,在马克思关于英国之于印度的双重使命的考察中得到了深刻体现.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人类解放思想之间的内在关联,也深刻地体现在关于印度问题的研究和阐述中.

  • 标签: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 英国 印度 破坏 重建 双重使命
  • 简介:萨特的存在主义是在笛卡尔视角中的世俗存在主义。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道集笛卡尔传统和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理念于一身。人的在世,从提问开始。提问产生虚无和否定,人是对自己采取否定的态度存在,是自为的存在。

  • 标签: 存在 虚无 否定性 自在的存在 自为的存在
  • 简介:明代岭南思想家湛水1537年途经滕县写下的《吊文公词》,既是一篇被作者的各种文集失收的佚文,有其自不待言的文献学价值;又是一篇罕见地高度评价滕文公的孟子学文献,在人们几乎不把评价滕文公当作问题意识的孟子解释史中,饱含耐人寻味的思想史价值。

  • 标签: 湛若水 滕文公 《吊文公词》 孟子学文献 孟子解释史
  • 简介:黄俊杰教授是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台湾学者。现任台湾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合聘研究员、台大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院长,并兼任台湾通识教育学会荣誉理事长。曾任新加坡儒家伦理小组顾问,美国华盛顿大学、马里兰大学、Rutgers大学客座教授、东吴大学讲座教授、台湾清华、交通、阳明、中央四校联合大学系统讲座教授、台湾通识教育学会理事长。黄俊杰教授长期从事史学史与史学方法论、孟学史、战后台湾历史和大学通识教育研究,近十几年来尤着力于中国经典诠释学与东亚儒学研究。他对儒家经典诠释传统的研究、对儒家身体观的关注、对中国历史思维模式的探讨以及对东亚视野的倡导,均可谓开两岸研究风气之,被誉为台湾学界新一代学术领袖。获得学术荣誉包括美国王安汉学研究奖(1988)、杰出人才讲座(1997—2002)、胡适纪念讲座(2005—2006)、台大学术研究杰出专书奖(2006)、中山学术著作奖(2006)。著有《东亚儒学:经典与诠释的辩证》、《德川日本论语诠释史论》、TaiwaninTransformation(1895—2005)、《东亚儒学的新视野》、MencianHermeneutics:AHistoryofInterpretationsinChina、《孟子》、《孟学思想史论》(两卷本)、《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专书。2008年春,黄俊杰教授岭南讲学期间,本刊编辑部就东亚儒学研究问题采访了黄先生,以下是谈话内容。

  • 标签: 经典诠释学 儒家伦理 东亚 传统 访谈录 中央研究院
  • 简介:伍庸伯的修身之学,主张修身为本,强调身心合一,同家国天下为一体。在功夫上,主张功夫要在诚意上做,合乎儒家的固有理路,并与现代心理学相融通。儒门修身之学可以帮助现代人克服生命中的散乱与昏昧,对于现代人解决生活问题、心理问题、修身养性、提升道德意识,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 标签: 伍庸伯 诚意 修身 现代儒学
  • 简介:波兰总统专机的事故引发了波兰国内一系列纪念活动,民众否定了之前对已故总统的敌意,这个重新审视的过程,将成为波兰传统认同回归公共领域的开端。波兰历史上经历了集权主义和自由主义民主的历程,在后一阶段中,波兰在公共领域形成了一个一般性界限。波兰人民在反抗这个强加的界限、找回传统认同的过程中团结起来,已故总统就是代表。

  • 标签: 斗争 传统认同 总统 自由主义民主 一般性界限 欧盟
  • 简介:在布罗代尔的历史视野中,“资本主义”的根本特性是垄断性,它是与“市场经济”不可混淆的领域。它利用对市场的垄断同时又反对市场,因而使“自由市场”成为神话并常常幻灭。在历史上和现实中存在着种种垄断。其中,最根深蒂固的是:大商人对某种大销量商品的垄断、硬通货对软通货的垄断、经济世界中心区对半边缘区和边缘区的垄断。这些垄断总使“自由市场”无奈地失效。

  • 标签: 布罗代尔 自由市场 资本主义
  • 简介:孟学研究是近代西方儒学研究中长盛不衰的课题。数十年来,西方哲学界在这一领域所积累的资料已非常可观。其中安乐哲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他的研究侧重于从中、西方文化价值背景的差异来看待中国哲学问题。在孟学研究中,他打破了传统的人性概念,将孟子之性置于一种动态过程中进行讨论,认为"性"是一种有赖于特定条件的文化产物,是个人通过文化修养所获得的成就。这种从文化学意义上来解释孟子之性的方法,有利于挖掘孟子人性论的文化价值,对进一步探讨孟学中的创生力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以安乐哲的孟学思想发展为主线进行研究,可以清晰认识上个世纪中期以来的人性论研究发展走向,也可以梳理近年来关于孟子人性论研究的学术成果。

  • 标签: 孟子 人性 安乐哲 中西哲学比较
  • 简介:在当前农民“原子化”状态严重、出现一定程度乡村治理危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目标提出的背景下,重读毛泽东同志《组织起来》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毛泽东在《组织起来》中所阐述的思想,实质上阐发了一种改造原有社会关系模式、重组社会结构、再造农村社会基础的理论方法。农民在党和国家主导下“组织起来”,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基本前提,也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

  • 标签: 毛泽东 《组织起来》 农村社会基础 现代化 社会主义新农村
  • 简介:以结构主义为支撑的后现代激进思潮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叙事提出了诸多批评,从而亦给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解释带出了诸多争论。本文试图在有关历史变迁规律争论的语境中,阐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历史叙事的特色:其一方面坚持社会历史变迁动力机制普遍性假设,另一方面聚焦于社会形式的特殊变迁,从而揭示特定历史条件下历史变迁的直接动力、基本方向和可能形式。这一特征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对主体与结构之间张力的协调,与黑格尔辩证法传统一脉相承,亦是全部欧洲现代性历史叙事的制高点。各种后现代话语多为那种张力的碎片化回应,并没有证明张力本身已经改变。因此,它们大都表现为一种立场的申诉。

  • 标签: 政治经济学批判 历史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