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维设计打印技术在正颌术后再次手术修整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8月于深圳大学附属深圳大学总医院口腔科及深圳大学附属深圳市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并复查的正颌术后面部外形不对称患者资料。使用三维设计打印技术,术前数字化设计手术方案、打印截骨导板,术中使用数字化导板精准施术。分别于术前、术后半年至1年由患者、主刀医生和第三方进行满意度评价。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至1年进行数字化评价,行螺旋CT扫描统计测量颏中点到正中矢状面距离、双侧下颌骨体部最突点到正中矢状面距离,判断术后患者不对称畸形是否改善及与术前设计是否一致。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患者、主刀医师及第三方术前与术后满意度、术前与术后测量数据及术前模拟与术后实际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主刀医生、第三方与患者满意度术前及术后比较时,采用方差分析及Dunnett-t检验。结果研究共纳入患者16例,男3例,女13例,年龄18~35岁。其中9例颏部偏斜患者采用颏成形术,4例双侧下颌骨体部不对称患者采用单侧下颌骨体外板切除术,3例患者同时存在颏部及下颌骨体部不对称,同期采用两种术式。16例均按照术前数字化设计方案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6个月至1年。12例颏成形术患者,颏点到正中矢状面距离由术前(4.99±0.83) mm缩减至术后(1.63±0.80) 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09,P<0.001);术后测量值与术前设计值[(1.50±0.43)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3,P=0.423)。7例单侧下颌骨体外板切除术患者,双侧下颌骨体部最突点到正中矢状面距离差值,由术前(7.26±1.20) mm缩减至术后(2.44±0.56) 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26,P<0.001);术后测量值与术前设计值[(2.39±0.16)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9,P=0.779)。术前患者、主刀医生、第三方满意度分别为(65.94±8.21)分、(79.69±5.91)分、(79.38±7.50)分,术后患者、主刀医生、第三方满意度分别为(90.00±5.48)分、(90.63±2.50)分、(90.00±4.08)分。患者、主刀医师、第三方术后满意度较术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15、P<0.001,t=-7.50、P<0.001,t=-6.04、P<0.001)。术前主刀医生、第三方与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66,P=<0.001),主刀医生与患者(P<0.001)及第三方与患者(P<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主刀医生、第三方与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2,P=0.889)。结论三维设计打印技术可进行全面三维分析、精准模拟手术、图像化预测结果,并利用三维打印导板精准施术,提高术后满意度,在正颌术后不对称畸形修整的应用中具有明显优越性。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正颌外科和正畸联合治疗发育性下颌骨不对称畸形的护理方法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100例发育性下颌骨不对称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自2011年1月~2015年1月。采取数字抽签法进行分组,分为各有50例患者的对照组和观察组。所有患者均进行正颌外科联合正畸治疗,对照组施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施行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美观程度、SAS评分、SDS评分、生活质量。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的美观度为8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P<0.05);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分别为(38.95±4.32)分、(37.18±4.0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7.54±6.23)分、(46.39±5.07)分(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总评分为(80.24±6.7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82±6.03)分(P<0.05)。结论在发育性下颌骨不对称畸形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给予患者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颌面美观程度,缓解负性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简介:目的探讨面部不对称畸形患者的三维仿真头模术前设计对其术中上颌骨截骨的指导意义。方法选择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18例面部不对称畸形患者。所有患者畸形明显并且均伴有竖直方向平面的倾斜。术前制作三维头模,精确测量之后在模型上模拟截断上颌骨,评价截骨的位置及截骨量,再将得到的数据应用到手术中行上颌骨截骨,术后6个月评价手术效果。结果18例患者手术顺利,无严重并发症出现。所有患者术后效果满意,平面均水平,面部对称。结论通过三维头模模拟截骨得出的数据可用于精确指导术中的截骨,对于术中上颌骨截骨的位置及截骨量的确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