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胶质细胞活化在急性高眼压引起的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死亡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实验研究。取C57BL/6小鼠原代RGC与小鼠小胶质细胞BV2细胞共培养或单独培养,建立体外氧糖剥夺/再灌注(OGD/R)模型模拟体内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复氧时间分别设为6 h、24 h、36 h、48 h),使用小胶质细胞特异性离子钙接头蛋白(iba1)免疫荧光染色评估BV2细胞活化程度;采用活细胞计数试剂盒检测RGC的细胞活性;应用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检测RGC凋亡率;通过半定量逆转录PCR、Western印迹、细胞免疫荧光检测BV2细胞中Toll样受体-4(TLR4)与Nod样受体家族含pyrin结构域蛋白3(NLRP3)的mRNA及蛋白水平;应用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8(caspase-8)染色试剂盒检测BV2细胞中caspase-8活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BV2细胞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应用TLR4小干扰RNA(siRNA)转染和caspase-8抑制剂阻断相应通路,对比TLR4、NLRP3的表达、caspase-8的活性变化、IL-1β含量的差异以及共培养RGC的细胞活性变化。采用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RGC与BV2细胞共培养下,细胞免疫荧光检测显示OGD/R模型中BV2细胞iba1表达增多,BV2细胞显著激活。RGC与BV2细胞共培养下,OGD/R模型中RGC的凋亡率(71.1%±3.2%)高于RGC单独培养下OGD/R模型中RGC的凋亡率(35.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10,P<0.01)。细胞免疫荧光检测显示BV2细胞单独培养下,OGD/R模型中BV2细胞TLR4、NLRP3表达显著增加,其mRNA水平均随复氧时间延长显著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4.45,72.74;均P<0.01),且在OGD/R复氧24 h时达到峰值(TLR4 mRNA与对照的相对比值为2.83±0.23,NLRP3 mRNA与对照的相对比值为3.12±0.27);caspase-8的活性也随复氧时间延长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3.57,P<0.01),且在OGD/R复氧24 h时达到峰值(与对照的相对比值为2.92±0.31)。应用TLR4 siRNA转染BV2细胞后其caspase-8的活性明显受到抑制,应用caspase-8抑制剂并不影响BV2细胞中TLR4的表达上调,而OGD/R作用下BV2细胞分泌的成熟IL-1β在caspase-8抑制剂干预下显著减少(由3.52±0.55降低为1.39±0.37,t=7.19,P<0.01),同时NLRP3的表达量在caspase-8抑制剂干预下显著降低(由2.79±0.23降低至1.37±0.19,t=9.37,P<0.01)。OGD/R模型中,与TLR4 siRNA转染BV2细胞共培养的RGC细胞活性为74.5%±1.2%,与经caspase-8抑制剂处理BV2细胞共培养的RGC细胞活性为62.8%±1.5%,均高于与对照BV2细胞共培养的RGC细胞活性(36.7%±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60,6.83;均P<0.01)。结论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促使小胶质细胞活化,激活TLR4-caspase-8-NLRP3炎性反应小体信号通路,介导RGC死亡。(中华眼科杂志,2020,56:32-40)
简介:摘要心血管疾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全球医疗界两大主要健康问题,而共患病则进一步增加了二者的严重程度和病死率。我国心血管病防治工作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又面临着新的挑战。我国有大量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患者,加之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使得我国心力衰竭(心衰)危险人群数量众多。目前,我国心衰患病率估计已达1.3%,至少有1 000万例心衰患者,已经成为全球心衰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在心衰患者中,COPD的发病率和患病率较高。吸烟是二者共同的危险因素,同时二者还具有共同的潜在危险因素,如衰老和低度全身性炎症等。但在药物治疗方面,心衰和COPD却存在一定的冲突,如β2受体激动剂是COPD患者常用的一种支气管解痉药物,但对心血管系统却有一定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尽管心衰患者可从β受体阻滞剂治疗中获益,但临床上往往顾虑其对呼吸系统的不良影响而减少了在合并COPD患者中的合理使用。该文就β受体阻滞剂在心衰合并COPD的患者中的应用作一论述。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消退素D1(RvD1)对急性肺损伤小鼠肺部炎症反应和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性小体表达的影响。方法体质量25~30 g的BALB/c小鼠30只分为3组(各10只),正常对照组鼠尾静脉注射等体积9 g/L盐水;脂多糖(LPS)组小鼠尾静脉注射LPS(10 mg/kg),作用6 h;RvD1组小鼠注射LPS 30 min前予RvD1(5 μg/kg)尾静脉注射,LPS作用6 h。观察各组小鼠肺组织病理学改变,肺部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8(IL-18)、白细胞介素-1β (IL-1β)及NLRP3炎性小体的表达改变。结果LPS组小鼠经LPS刺激后,小鼠肺组织出现病理损伤,炎性因子IL-18、IL-1β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小鼠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肺组织NLRP3、凋亡相关点样蛋白(ASC)及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小鼠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vD1组小鼠予RvD1预处理后,肺组织病理损伤减轻,炎性因子IL-18、IL-1β水平较LPS组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同时RvD1组NLRP3、ASC及Caspase-1表达较LPS组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RvD1能减轻急性肺损伤肺部炎症反应,抑制炎性因子的释放,该效应与抑制NLRP3的表达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线粒体单链DNA结合蛋白1(SSBP1)在肺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对肺癌A549细胞的增殖影响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GA数据库下载肺腺癌和肺鳞癌的临床信息和SSBP1 mRNA的表达水平。构建SSBP1基因敲低的慢病毒载体,通过慢病毒感染建立稳定SSBP1基因敲低的A549细胞系,细胞分成SSBP1敲低组和阴性对照组。采用CCK8和平板克隆实验检测其对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的影响;免疫印迹法检测对Akt磷酸化的影响。结果TCGA数据库结果显示,与癌旁组织相比,SSBP1 mRNA在肺腺癌组织中表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5,P<0.01),SSBP1 mRNA的表达水平随着肺腺癌分期的增加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52,P<0.01)。高表达SSBP1 mRNA的肺腺癌患者总生存时间及无病生存率均较低表达者差(P值均<0.01)。SSBP1敲低组A549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能力均低于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91、15.19,P值均<0.01);SSBP1敲低组A549细胞的Akt磷酸化水平低于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88,P=0.003)。SSBP1 mRNA与Ki67 mRNA在肺腺癌组织中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r=0.39,P<0.01)。结论SSBP1可能作为肺腺癌患者预后的分子标志物,SSBP1可能通过调控Akt通路促进肺癌细胞增殖。
简介:摘要背景:合并基础间质性肺疾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ILD)患者接受抗PD-1治疗的安全性尚不清楚。本研究探讨合并基础ILD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抗PD-1抗体所致免疫相关肺炎的影响。方法:对接受抗PD-1抗体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回顾,分析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前存在基础ILD与抗PD-1治疗所致免疫相关肺炎的发生、影像学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纳入331例患者,其中17例存在基础ILD。合并基础ILD患者免疫相关肺炎发生率(29%)显著高于无基础ILD患者(10%, P=0.027)。免疫相关肺炎的发生与合并基础ILD显著相关(HR=4.4,95% CI:1.5~10.0,P=0.01)。抗PD-1抗体所致肺炎起病时胸部CT表现类型分布如下:合并基础ILD组2例(40%)表现为弥漫性肺泡损伤(diffuse alveolar damage, DAD),1例(20%)呈机化性肺炎(organizing pneumonia, OP)样表现,1例(20%)呈过敏性肺炎(hypersensitivity pneumonitis, HP)样表现,1例(20%)表现为其他类型;不合并基础ILD组19例(61%)表现为OP,8例(26%)呈HP样表现,3例(10%)表现为DAD,1例(3.2%)表现为其他类型。合并基础ILD组DAD发生率(12%)显著高于不合并ILD组(1.0%,P=0.023),两组OP发生率无明显差异(5.9% vs. 6.1%, P=1.00)。合并基础ILD者开始接受抗PD-1抗体治疗至免疫相关肺炎发生的中位发病时间为1.3(0.3~2.1)个月,无基础ILD者为2.3(0.2~14.6)个月。两组抗PD-1抗体致免疫相关肺炎的病死率相似。结论:接受抗PD-1抗体治疗的患者合并基础ILD时,需要密切关注发生免疫相关肺炎的可能,尤其在开始接受治疗后的最初3个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类型及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诊治的EGFR基因检测突变阳性的晚期NSCLC患者192例的血液学检测、基因检测及临床资料,比较不同EGFR突变类型(包括19号和21号突变患者)的NLR及临床特征。结果EGFR外显子突变阳性患者192例,其中19外显子突变患者90例,占46.87%,年龄(67.7±12.8)岁;21外显子突变患者84例,占43.75%,年龄(66.6±9.3)岁;其他类型突变18例,占9.38%,年龄(72.5±10.5)岁;非19、21常见突变患者的年龄相对较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90,P>0.05)。19号外显子突变患者多好发于右侧(48/90),21号外显子突变者多好发于左侧(54/8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P<0.05)。另外,19号外显子突变患者的NLR为(3.98±4.02),21号外显子突变患者的NLR为(3.29±1.63),其他类型突变患者的NLR为(5.32±3.48),21号外显子NLR相对较低,非19、21号常见突变患者的NLR相对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51,P>0.05)。依据NLR中位数2.9将所有病例分为两组,NLR≤2.9为低NLR组(99例),NLR>2.9为高NLR组(93例)。高、低NLR组间性别、吸烟史、病理类型、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体力状况评分、脑转移、胸膜转移、癌胚抗原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52、9.01、10.05、9.07、5.89、9.03、19.53,均P<0.05)。但高、低NLR组间年龄及骨转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56、1.51,均P>0.05)。结论在晚期NSCLC患者中,性别、吸烟史、病理类型、ECOG体力状况评分、脑转移、胸膜转移、癌胚抗原水平与NLR有相关性。原发灶部位在鉴别EGFR突变类型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NLR水平与EGFR突变类型无相关性。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雌激素受体α(ERα)在腺性肥大乳房乳腺组织和上皮细胞中的定位和表达,探讨其在腺性乳房肥大症病因学上的意义。方法对10例腺性乳房肥大症患者和正常体积乳房乳腺上皮细胞进行原代培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IHC)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IFHC)对乳腺组织的病理学特点进行观察,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组织及细胞中ERα蛋白的表达量。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ERα表达于导管和小叶的腔上皮细胞内,在肌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等细胞内几乎不表达,且腺性肥大乳房乳腺组织导管上皮处ERα阳性细胞数多于小叶,两者比例较为恒定(1.7∶1.0)。ERα阳性细胞在腺性肥大乳房和正常体积乳房乳腺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PER)分别为17.25%和6.13%。腺性肥大乳房组、正常体积乳房组细胞株中的ERα蛋白表达值(PEV)为1.965和1.002。腺性肥大乳房乳腺组织中ERα PER和ERα PEV与正常体积乳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PER和ERα PEV与乳房肥大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ERα在乳腺组织内的表达定位具有特征性。与正常体积乳房乳腺上皮细胞比较,腺性肥大乳房乳腺上皮细胞的ERα PER和ERα PEV均明显增高,且ERα表达情况的高低与乳房肥大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由此推测,腺性乳房肥大症的发生与乳腺组织内ERα的分布特点和上皮细胞内ERα表达增多有密切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CXC型趋化因子受体4(CXCR4)在人体颅内动脉瘤(IA)壁中的表达与分布,以及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表型转化。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长海医院神经外科接受开颅夹闭治疗的IA患者。在12例IA(未破裂和破裂IA各6例)和6例颞浅动脉(STA)组织中,利用高通量测序检测SDF-1α和CXCR4的表达;利用免疫组织化学观察VSMCs表型转化及血管重构;利用CFD软件对IA进行壁面切应力(WSS)对比。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苏木精-伊红(HE)及免疫组织化学显示与STA比较,动脉瘤壁内VSMCs异常增殖、排列紊乱、细胞解离变性、间隙变大等;瘤壁内VSMCs中SDF-1α、CXCR4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均增多,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减少(0.050±0.014比0.017±0.006、0.045±0.010比0.012±0.004、0.040±0.009比0.006±0.004、0.037±0.006比0.060±0.011,t=3.590、5.360、6.112、-3.324,P<0.05)。高通量测序发现,动脉瘤中SDF-1α、CXCR4和MMP-2表达高于STA[1 723.34±837.69比863.99±444.96、1 348.53±1 013.31比123.93±33.07、2 172.38±944.46比1 187.50±431.23,表达差异倍数变化(FC)=1.995、10.881、1.829,P<0.05],α-SMA表达降低(19 430.64±10 833.29比69 054.70±16 140.74,FC=0.281,P<0.01);破裂IA中SDF-1α、CXCR4和MMP-2表达高于未破裂IA(2 321.50±259.83比1 125.18±785.85、1 998.29±970.94比698.77±550.43、3 012.64±291.15比1 332.12±427.99,FC=2.063、2.860、2.262,P<0.05),α-SM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 597.72±4 241.84比13262.55±12 203.28,FC=1.930,P>0.05)。破裂IA大部分伴有较低的WSS,未破裂IA大部分伴有较高的WSS。结论人颅内动脉瘤壁的VSMCs中SDF-1α/CXCR4信号通路激活,VSMCs发生表型转化,血管重构明显。较低的WSS可能通过瘤壁内的炎性反应与IA破裂密切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D-L1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及肺腺癌新分类间的关系。方法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19年1月至8月非小细胞肺癌178例。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肺癌组织内PD-L1(Dako公司22C3)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肺癌的关系。结果PD-L1判读标准使用肿瘤细胞阳性细胞比率(TPS),PD-L1高表达组(TPS≥50%)24例、低表达组(TPS<50%)154例。χ2检验结果显示PD-L1表达与肺癌组织学类型(P=0.008)、患者性别(P=0.002)、淋巴结转移(P=0.042)、TNM分期(P=0.008)、腺泡样结构(P=0.004)和实体样结构(P<0.01)具有显著相关。参与构成PD-L1表达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参数为实体样结构(B=24.03,95%CI:14.82~33.24,P<0.01)和TNM分期(B=17.67,95%CI:7.52~27.82,P=0.001)。结论PD-L1表达与肺癌患者组织学类型、性别、淋巴结转移、TNM分期、肺腺癌腺泡样结构和实体样结构显著相关。肺腺癌实体样结构和TNM分期与PD-L1高表达显著相关,并且实体样结构更为重要。
简介:摘要巨细胞动脉炎是一种累及大、中型血管的肉芽肿性血管炎,常见于颈动脉及其颅外分支,故也称颞动脉炎、颅动脉炎,当病变仅累及肺动脉及其分支时称为孤立性巨细胞性肺动脉炎。本病罕见,偶在手术标本和尸检中发现,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能误诊为慢性血栓栓塞性疾病,确诊主要依据病理诊断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多以肺叶切除为主。
简介:摘要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细胞瘤(SFT/HPC)占原发脑膜肿瘤的0.5%,最大特点是容易复发和转移。肺部作为全身肿瘤最易转移器官,对于肺穿刺活检病理诊断存在极大的难度。作者收集1例双肺转移性脑膜SFT/HPC患者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为肺部转移性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