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报道应用分叶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F)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4月至2020年1月,应用分叶ALTPF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21例,其中11例车祸外伤,8例机器碾压伤,2例医源性并发症。小腿部及足踝部14例,手部及腕部7例。创面面积17.0 cm×12.0 cm~20.0 cm×14.0 cm,其中8例合并骨折、骨外露,13例合并肌腱、神经外露。13例为两个相邻的创面,8例为一个宽大创面。设计分叶ALTPF进行创面修复。术后定期随访,末次随访内容包括皮瓣的色泽、质地、外形、感觉及供区瘢痕情况进行记录。结果术后21例患者受区均未出现感染,所有皮瓣成活。本组2例出现静脉危象,1例术后5 h出现静脉危象,急诊探查发现吻合的2条静脉均出现血栓,经过取栓后再次吻合皮瓣完全成活;另1例术后2 h出现一叶皮瓣静脉危象。急诊探查发现皮瓣内侧缘回流至大隐静脉的浅静脉与受区浅静脉吻合口栓塞,经过取栓后再次吻合,皮瓣成活。所有供区创面均一期愈合。随访6~30个月,平均12.3个月,所有皮瓣色泽、质地良好,外形轻度臃肿,感觉迟钝,供区仅有线形瘢痕,外观评价良好。结论分叶ALTPF可一期修复较大或邻近的两个创面,最大程度减少供区的损害,是一种修复四肢宽大或邻近两个创面的理想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外侧区双叶嵌合穿支皮瓣修复伴有严重感染肢体创面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12月至2018年10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采用股外侧区双叶嵌合穿支皮瓣修复伴有严重感染的肢体创面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25~48岁,平均40岁。其中车祸伤5例,机器绞伤4例,其他伤3例;创面均合并有骨、肌腱或内固定物外露伴不同程度的感染,软组织感染10例,骨髓炎2例。使用样布得到创面形状及大小,9例为单一创面,面积12 cm×11 cm~26 cm×11 cm,将样布自中央一分为二,将宽度变为长度,设计双叶嵌合皮瓣;3例为同一肢体上存在2处创面,单个创面面积6 cm×4 cm~14 cm×6 cm,按照创面大小设计双叶嵌合皮瓣。6例采用同一源动脉来源的共干型双叶嵌合皮瓣修复,3例采用不同源动脉来源的双干型双叶嵌合皮瓣修复,2例采用筋膜型双叶嵌合皮瓣修复,1例采用混合型双叶嵌合皮瓣修复。皮瓣内携带的股外侧肌或阔筋膜张肌用于填塞死腔或窦道,供区均直接缝合。术后观察皮瓣成活、伤口愈合及供区恢复情况。结果本组12例皮瓣均顺利成活,9例单一创面切取皮瓣面积为24 cm×6 cm~32 cm×7 cm;3例2处创面切取的皮瓣单个面积为7 cm×5 cm~14 cm×7 cm。肌瓣切取体积为4 cm×3 cm×2 cm~11 cm×6 cm×4 cm。无一例发生血管危象,受区伤口愈合时间为12~83 d,平均27 d,大腿供区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7~32个月,平均16个月,皮瓣质地柔软、色泽与周围皮肤相近,皮瓣表面恢复保护性感觉。供区均为线性瘢痕存留,1例瘢痕面积较大,但未出现瘢痕挛缩及疼痛等不适,1例患者术后早期出现切口区感觉异常,2个月后逐步恢复,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2例骨髓炎者随访期内未出现窦道、皮肤不愈合、伤口流脓等,1例术后1年因骨缺损行骨瓣手术,骨缺损顺利修复。结论采用股外侧区双叶嵌合穿支皮瓣修复伴有严重感染的肢体创面,可以根据受区的条件进行个性化的设计,携带血供丰富的肌肉,有效地控制感染并修复创面,减轻供区的损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区双叶穿支皮瓣的血供方式及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9年7月,采用股前外侧区双叶穿支皮瓣修复102例四肢创面患者资料,男80例,女22例;年龄9~66岁,平均40.7岁。其中29例为不连续的两处创面,创面面积5 cm×5 cm~30 cm×18 cm;73例为单一创面,创面面积12 cm×11 cm~27 cm×15 cm。术前以彩超定位股前外侧区穿支点,根据创面形状设计双叶皮瓣。根据血供方式的不同设计共干型、双干型、筋膜型、混合型双叶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创面。对于穿支为共干型或筋膜型皮瓣,切取游离后直接修复创面;对于穿支为双干型或混合型皮瓣,在皮瓣断蒂后先行穿支内增压吻合,而后再拼合修复创面。股前外侧供区均直接缝合。结果102例患者共设计双叶穿支皮瓣105侧,其中共干型43侧、双干型30侧、筋膜型24侧、混合型8侧。单叶的皮瓣切取面积为6 cm×5 cm~20 cm×9 cm。1例伴有两处创面者术后17 h双叶皮瓣中的一叶发生动脉危象,手术探查为动脉顽固性痉挛,经移植静脉后皮瓣危象解除,术后该叶皮瓣远端出现约4 cm×3 cm浅表坏死,经换药后瘢痕愈合;2例修复单一创面的双叶皮瓣术后48 h其中一叶发生静脉危象,经拆除缝线,皮瓣表面切口放血7 d后成活。102例患者创面均愈合,愈合时间8~83 d,平均19 d;大腿供区均一期愈合。术后10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70个月,平均16个月。末次随访时,皮瓣色泽、质地良好,皮瓣温、痛、触觉部分恢复。根据英国医学研究会感觉评级标准评定:S2级21例,S3级81例。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标准的血运评价指标,优91例,良11例;优良率100%。供区VAS评分均为0分,多为线性瘢痕存留,其中5例瘢痕宽度超过3 cm,但未出现瘢痕挛缩及疼痛等不适。9例患者术后早期出现供区感觉异常,3个月后逐步恢复。结论应用不同血供类型的双叶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创面,可以克服因源动脉不同造成的血供缺失或不足;同时明确血供分型有助于设计分叶皮瓣及切取,术后可大幅提高皮瓣的成活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瓣对糖尿病足溃疡(DFU)创面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收治14例II型糖尿病足部溃疡,男10例,女4例,年龄49~58岁。其中单纯周围神经病变10例,周围神经病变合并血管病变4例,无单独血管病变患者。在严格控制患者血糖的基础上,对Wagner 2级以上DFU进行清创后抗生素骨水泥覆盖或填充,2~3周后采用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瓣移植修复,皮瓣大小8 cm×3 cm~27 cm×7 cm。术后定期随访。结果术后13块皮瓣一期成活,1块发生静脉危象,积极探查后皮瓣完全成活。随访6~12个月,供区和受区愈合良好,皮瓣外形好,质地佳,功能恢复满意。结论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瓣可修复DFU创面,临床效果良好,能有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削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修复手部外伤术后瘢痕挛缩畸形切除后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和疗效。方法自2015年3月至2019年8月,应用削薄ALTP修复手部外伤术后挛缩瘢痕12例。先行手部挛缩瘢痕组织彻底切除,恢复手部正常的骨性结构及力线,手部缺损创面为5.0 cm×6.0 cm~8.0 cm×10.0 cm;遗留创面于大腿外侧设计ALTP修复,皮瓣I期显微修薄,皮瓣均不携带阔筋膜。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术后门诊复查、微信随访,观察创面愈合及皮瓣外观、质地、感觉、供区瘢痕及患手活动功能恢复情况,指导其进行康复训练。结果术后12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2例因穿支电凝处出血,血肿卡压静脉发生静脉危象,经探查后皮瓣成活。本组术后均随访,其中门诊复查6例,微信视频随访4例,电话咨询2例;随访3~20个月,平均11个月。术后皮瓣不臃肿,质软,无色素沉着,外形美观;皮瓣供区仅遗留1条线形瘢痕。患手的握、捏、对掌、对指等功能得到大部分恢复。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TAM评定:优7例,良4例,可1例。结论削薄ALTP修复手部外伤术后瘢痕挛缩畸形,可携带不同组织进行立体修复,术后皮瓣外形美观,供区可直接闭合,减少供区损伤,是修复手部挛缩畸形的一种有效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CTA和CDU在腓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2月-2016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20医院骨科使用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重建软组织缺损的47例患者完整资料,术前均行CTA及CDU检查,选取合适的穿支血管并记录其体表定位点和外口径,与术中实际观察、测量值进行比较,数据分析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CDU检测术中拟用穿支位置符合率为97.87%,CTA检测术中拟用穿支位置符合率为95.74%,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支血管外直径术前CTA与CDU测量值与术中实际测量值相一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联合应用CDU定位的腓动脉穿支血管,术中探查血管位置符合率为100%。术后皮瓣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18个月,平均13.5个月。所有皮瓣均成活良好,无其他并发症,皮瓣质地优良,外形美观。结论CDU和CTA在腓动脉穿支皮瓣术前血管评估方面是一种可靠且有用的方法,且临床上可互补联合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桡动脉掌浅支皮瓣结合尺动脉近段穿支皮瓣修复断指伴环形软组织缺损并重建断指血运的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5月至2020年11月,应用桡动脉掌浅支皮瓣结合尺动脉近段穿支皮瓣修复断指环形软组织缺损并重建断指血运12例,男9例,女3例;左手4例,右手8例;其中示指5例,中指4例,环指2例,小指1例。皮瓣切取面积:桡动脉掌浅支皮瓣为2.5 cm×2.0 cm~4.5 cm×2.5 cm,尺动脉近段穿支皮瓣为3.5 cm×2.0 cm~6.0 cm×2.5 cm。桡动脉掌浅支皮瓣的动脉桥接断指优势侧指掌侧固有动脉,静脉桥接指掌侧固有静脉;尺动脉近段穿支皮瓣的动脉吻合于非优势侧指掌侧固有动脉,静脉桥接指背静脉。12例供区均一期直接缝合。术后门诊定期随访,随访内容包括皮瓣成活情况、外观、质地、功能恢复及供区愈合情况。结果12例皮瓣及断指均顺利成活,无感染发生,无血管危象发生。术后随访6~24(平均13)个月,皮瓣外形满意,色泽、质地良好,皮瓣无溃疡形成。皮瓣供区一期缝合,术后呈线形瘢痕,位置相对隐蔽。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试用标准进行评定,结果优8例,良3例,中1例。结论桡动脉掌浅支皮瓣结合尺动脉近段穿支皮瓣,针对伴有环形较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手指离断患者,使用皮瓣血管可桥接断指重建血运,术后皮瓣外形、功能满意,供区隐蔽,可直接缝合,是一种良好的修复方法。
简介:目的探讨腘窝直接动脉穿支蒂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儿童腘窝瘢痕挛缩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6月—2016年1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手二科5例采用腘窝直接动脉穿支蒂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转移修复儿童腘窝瘢痕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8~15岁;外伤3例,烧伤2例;皮瓣切取最大面积18cm×8cm,最小10cm×6cm.结果5例患者移植皮瓣均一期成活,随访6个月~3年,腘窝部均获得满意外形及功能,股后部供瓣区亦未遗留明显畸形,儿童生长发育未受明显影响.结论穿支蒂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充分、供区较隐蔽、可供切取范围广、手术操作简单、不牺牲下肢主要动脉、皮瓣供区可一期缝合,是修复儿童腘窝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及对比红外热成像技术(IRT)与彩色多普勒超声(CDU)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F)术前穿支血管探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自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接受ALTPF手术行修复重建的患者共25例,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龄12~53岁,平均38.7岁;所有患者均切取带蒂或者游离的ALTPF,大小5.0 cm×8.0 cm~7.5 cm×30.0 cm,其中游离皮瓣21例,局部带蒂转移皮瓣4例。所有患者术前均常规行IRT以及CDU检查进行供区穿支血管定位。使用卡方检验比较术前探测与术中实际情况,统计一致性。结果本组25例中,术前CDU共检测出53条穿支血管,IRT共检测到51个"热点",其中50个"热点"与CDU的结果相对应,κ指数为0.712(P<0.05),代表高度一致性,敏感性为94.3%,特异性为85.7%,两者之间定位的偏移与皮下组织厚度呈正相关。结论利用IRT在ALTPF术前探测穿支血管与CDU相比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兼具便携、经济、无创、操作简便的特点,同时在皮下组织较薄的人群中具有更高的精准度,是术前穿支血管导航的重要组成部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旋髂浅动脉浅支为血管蒂的腹部穿支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的应用效果。方法自2013年6月至2018年8月对15例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采用以旋髂浅浅支蒂腹部穿支皮瓣移植修复,皮瓣切取面积7 cm×5 cm~12 cm×7 cm,旋髂浅动脉浅支与指动脉吻合2例,与鼻烟窝桡动脉分支吻合4例,与掌背动脉吻合5例,与桡动脉掌浅支吻合1例,与桡动脉主干端侧吻合3例;15例均吻合旋髂浅静脉,其中9例另外吻合旋髂浅动脉浅支1条伴行静脉。结果1例吻合掌背动脉的皮瓣术后出现血管痉挛,经对症处理后存活;其余14例皮瓣顺利存活,无血管危象发生。术后随访6~24个月,皮瓣外观质地良好,柔软,稍臃肿,感觉恢复至S2,无溃疡,腹部供区留线性瘢痕。结论利用旋髂浅动脉浅支蒂腹部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创面缺损,较常规腹部皮瓣的供区损伤更小,手术时间短,是修复手部中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较好的方法,临床效果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应用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F)移植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5月至2020年4月,应用DIEPF移植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7例。软组织缺损范围为11.0 cm×5.5 cm~28.0 cm×17.0 cm,DIEPF切取面积13.0 cm×7.0 cm~30.0 cm×19.0 cm。对2例合并肌肉、肌腱缺损或存在死腔者,同时切取腹直肌肌瓣嵌合移植修复。供区5例直接缝合,2例经拉拢缝合缩小创面后采用中厚皮片覆盖遗留创面。术后通过门诊、电话或微信随访其临床疗效。结果术后1例皮瓣发生血管危象,经手术探查后解除,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皮瓣外形、质地良好,供、受区组织相似度好,半年后均恢复保护性感觉;供区除线形瘢痕或轻度色素沉着外,无腹壁疝形成或功能影响。结论应用DIEPF移植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皮瓣切取面积大、血管蒂长、管径粗,是移植修复四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一种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CTA与Mimics医学重建软件对腓动脉穿支血管进行术前3D可视化研究,为腓动脉穿支皮瓣的术前设计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以13例足部软组织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交通事故伤7例,机器压轧伤2例,重物砸伤4例。创面缺损范围5.0 cm×3.0 cm ~17.0 cm×10.0 cm。采用CTA技术获取患侧下肢断层图像数据,应用Mimics 15.0软件对腓动脉穿支血管进行3D可视化重建,观测腓动脉穿支的分布情况,利用软件自带工具模拟术前皮瓣设计,按照模拟设计切取腓动脉穿支皮瓣,术中对术前相关测量指标进行对比测量,然后带蒂旋转180°修复创面。术后定期门诊或网络随访,主要观察皮瓣的外观、质地、色泽、血运以及供区外观,皮瓣受区足踝部功能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量表评分。结果利用Mimics软件成功重建腓动脉穿支皮瓣3D可视化模型,13例解剖学特点和供血范围均与术中基本一致。术中成功切取6.0 cm×4.0 cm~18.0 cm×11.0 cm大小皮瓣,术后皮瓣均完全成活。本组患者随访时间6~17个月,平均8.1个月,创面Ⅰ期愈合,皮瓣均成活,质地、色泽良好,其中3例皮瓣臃肿,术后6个月后行二期修薄,术后外形满意。至末次随访时,13例足踝部功能根据AOFAS评分,获优7例,良4例,可2例,总优良率为84.61%。结论基于数字化技术可以提供腓动脉动脉穿支3D可视化形态学支持,解决其术前设计的盲点,以便术中精准化的切取皮瓣。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壁下动脉穿支(DIEP)皮瓣在阴囊撕脱伤修复中的应用,为大面积阴囊皮肤撕脱伤的修复提供借鉴。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0月至2016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5例大面积阴囊皮肤软组织撕脱伤患者的资料,患者年龄3~24岁,平均14.6岁,阴囊及邻近组织缺损面积11 cm×6 cm~25 cm×12 cm。5例患者均采用修薄的DIEP皮瓣修复阴囊部皮肤软组织撕脱伤。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及对损伤区域外观、功能重建情况,并对并发症和患者满意度进行随访。结果术后皮瓣血运良好,供受区未发生腹壁疝、血肿、感染等并发症。随访12~24个月,其中4例移植皮瓣外观、功能恢复良好,患者满意度高;1例术后皮瓣臃肿,行去脂手术后外观改善。术后半年皮瓣感觉部分恢复。结论修薄的DIEP皮瓣可为阴囊皮肤撕脱伤的修复提供充足的组织量,转移皮瓣血运丰富、抗感染能力强,对阴囊内容物起到一定的保护,可作为阴囊撕脱伤后皮肤软组织重建的选择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足跟外侧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跟腱区域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9月—2016年6月选取14例跟腱区域皮肤软组织缺损伴跟腱外露患者,应用足跟外侧腓动脉穿支皮瓣进行缺损修复,评估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达到I期愈合,皮瓣全部成活,未出现并发症。随访6~12个月,外观及功能恢复较好,患者对疗效满意。结论应用足跟外侧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跟腱区皮肤软组织缺损,手术简单,皮瓣内携带穿支血管、血供可靠,术后恢复较快,减少了患者痛苦,适用于足跟部小面积软组织缺损伴跟腱外露患者。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桡侧副动脉穿支骨皮瓣修复手部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科收治9例手部掌、指骨及皮肤复合组织缺损患者,采用桡侧副动脉穿支骨皮瓣修复,皮肤缺损面积3.5 cm×5.5 cm~4.5 cm×8.5 cm,骨缺损长度3~6 cm。皮瓣切取面积4.0 cm×6.0 cm~5.0 cm×9.0 cm,骨瓣切取大小3.0 cm×1.0 cm×1.0 cm~6.0 cm×1.5 cm×1.0 cm,皮瓣均携带臂后侧皮神经,骨瓣和受区的掌、指骨采用交叉克氏针固定,皮瓣的桡侧副动脉及伴行静脉和受区的桡动脉腕背支、头静脉吻合。术后观察皮瓣存活情况,门诊随访观察骨移植端愈合情况、皮瓣存活质量、皮瓣的感觉恢复情况及指关节的屈伸功能。结果术后9例桡侧副动脉穿支皮瓣全部存活。随访6~24个月,全部病例的骨移植端均愈合良好,皮瓣外形良好,无臃肿,皮瓣的两点分辨觉为8~12 mm,平均10.2 mm。手功能恢复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优7例,良2例。上臂皮瓣供区仅留线状瘢痕,功能无影响。结论桡侧副动脉穿支骨皮瓣切取方便,操作简单,可同时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及掌、指骨缺损,缩短治疗时间,对供区损伤小,临床疗效满意。是一种修复手部骨及皮肤软组织复合缺损的良好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臂外侧桡动脉穿支皮瓣在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手足外科2015年1月至2018年4月采用前臂外侧桡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11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手部损伤情况,手术过程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11例患者手部缺损面积平均平均面积34.6±7.4cm2,一期修复8例,二期修复3例,均成功游离前臂外侧桡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创面,术后皮片均存活,2例发生远端皮缘表面坏死,换药治疗后治愈,术后随访6个月,无皮瓣挛缩患者。结论前臂外侧桡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皮面存活率高,修复效果满意,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联体双侧血管蒂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在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007年8月-2017年2月,对41例乳腺癌患者行改良根治术即刻或二期应用游离联体双侧血管蒂DIEP行乳房重建,患者年龄27~49(34.5±2.7)岁。22例为一期乳腺癌术中即刻乳房再造,19例为乳腺癌术后二期乳房再造。术后规律定期门诊随访。结果本组共切取移植41例游离双侧血管蒂DIEP,包括12例外侧支型、9例内侧支型和20例内、外侧型,皮瓣长(24.5±0.5)cm、宽(10.8±2.8)cm、厚(5.5±0.4)cm,血管蒂长度为(12.5±0.6)cm。皮瓣平均重量为565(365~1 050)g。受区血管组合包括:①胸廓内血管近远端18例。②胸廓内血管近端加胸外侧血管11例。③胸廓内血管近端加胸背血管8例。④胸背血管加胸外侧血管4例。为进一步促进皮瓣静脉回流,有3例额外将腹壁浅静脉与受区胸肩峰静脉吻合。所有皮瓣均一期顺利成活,无边缘坏死或感染发生,再造乳房外形可,质地良好。本组获随访平均15.8(12~50)个月,未见肿瘤复发;腹部供区仅遗留线形瘢痕,腹壁功能无明显受限,腹直肌肌力5级。结论游离联体双侧血管蒂DIEP是一种自体组织乳房再造安全可靠且效果满意的选择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尺动脉近段穿支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11月至2019年8月,应用尺动脉近段穿支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11例,男9例,女2例,左手5例,右手6例,其中拇指1例,示指5例,中指3例,环指2例。皮瓣切取面积2.5 cm×2.0 cm~4.0 cm×3.5 cm。穿支皮瓣的动脉、静脉、皮神经分别与受区指掌侧固有动脉、指背静脉、指掌侧固有神经吻合和缝接,11例供区均一期直接缝合。术后门诊定期随访,随访内容包括皮瓣成活情况、外观、质地、感觉恢复及供区愈合情况。结果11例皮瓣全部成活,无感染发生,无血管危象发生。术后随访3~12个月,皮瓣血运丰富,外形满意,色泽、质地良好,皮瓣无溃疡形成。皮瓣内均保留前臂内侧皮神经,并与受区的指掌侧固有神经缝接,皮瓣TPD 6~9 mm。皮瓣供区一期缝合,术后呈线形瘢痕,位置相对隐蔽。结论尺动脉近段穿支皮瓣穿支位置恒定,血供丰富,术后皮瓣外形、功能满意,供区隐蔽,无需植皮修复供区创面,是一种良好的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