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重度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estational thrombocytopenia,GT)及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的孕母所生新生儿的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产检及分娩、血小板计数<100×109/L的GT孕母和ITP孕母所分娩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分为GT组和ITP组,比较两组患儿临床资料与结局。结果共收治血小板计数<100×109/L孕母104例,其中32例(30.8%)为妊娠合并ITP,72例(69.2%)为GT。ITP组新生儿胎龄[(37.0±1.5)周比(38.0±2.0)周]、母亲分娩前24 h内血小板计数(39×109/L比86×109/L)及妊娠期血小板最低值(17×109/L比75×109/L)均低于G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TP组新生儿生后血小板计数低于GT组(184×109/L比277×109/L,P<0.001),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neonatal thrombocytopenia,NT)发生率高于GT组(43.8%比6.9%,P<0.001),ITP组NT新生儿生后第1天血小板计数(92×109/L比170×109/L,P<0.05)及血小板计数最低值(43×109/L比103×109/L,P<0.05)低于GT组,但两组血小板计数最低值发生时间[(3.5±1.2)d比(4.4±0.4)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NT新生儿均未发生颅内出血。结论妊娠期血小板计数<100×109/L的GT及ITP孕母所生新生儿有发生NT的可能,妊娠合并ITP孕母分娩新生儿NT发生率高于GT孕母所生新生儿,但总体预后良好。
简介:摘要:机械的加工误差是很难避免的一种加工现象,由于在零件加工生产过程中机械的加工件肯定不能完全的做到没有加工的误差,因此说出现机械的加工误差的现象也可以说是必然的。尽管机械误差是必然存在的,但是这对零部件质量的提升是没有太大的影响的,而且我们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减少机械的加工误差,进而提高机器的加工精度。也许我们还没有办法能够的完全的避免误差,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在机械零部件的加工过程中,通过试验或分析等多种方法来降低误差,提升零部件的精度。本文简要的介绍了一些机械加工误差产生的原因,并说明了一些解决零件加工误差,提高机械加工精度的主要方法,希望通过本篇文章的介绍能够获得质量更好的加工件。
简介: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迫使全国初中教育的课堂教学发生重大改变。各地方展开的线上教育工作虽不是新鲜事物,但在初级中学全面铺开尚属首次,这也给班主任线上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本文是根据近期线上教育教学活动,对班主任如何减少班级两极分化现象进行了思考与实践。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依替巴肽致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特点。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Web of Science和Embase数据库(截至2020年5月31日),收集依替巴肽致血小板减少的病例报告类文献,记录患者一般情况、依替巴肽应用情况、血小板减少发生情况、临床处置和转归等信息,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34~86岁,平均63岁;依替巴肽用药指征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者2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者9例,盆腔恶性肿瘤切除术前心脏评估者1例。29例有合并用药记录者均联用了肝素类药物,同时联用阿司匹林者25例,氯吡格雷者22例。30例患者应用依替巴肽前血小板计数(PLT)为(129~398)×109/L,用药后降至(<1~78)×109/L,轻度、重度、极重度血小板减少者分别为1、2、27例。应用依替巴肽至发生血小板减少的时间,29例为1~24 h(≤6 h者21例),1例为174 h(连续用药168 h)。30例患者中10例无临床症状,14例有出血症状(其中5例合并血红蛋白减少),1例仅出现血红蛋白减少,5例出现其他症状。除1例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前已停药6 h外,余29例患者均在血小板减少发生后立即停用依替巴肽;7例未给予其他干预,1例给予糖皮质激素和咖啡酸片治疗,其余22例给予输注血小板、输注红细胞等治疗。除1例患者无血小板减少好转时间记录外,29例血小板减少于停药后7 h~12 d好转。3例患者在停药后发现血栓形成(1例死亡)。2例患者再次应用依替巴肽后再次发生血小板减少,停药并治疗后均好转,但1例最终因感染性休克、多器官衰竭等死亡。结论依替巴肽可导致极重度血小板减少,多发生在用药后6 h内,可无出血症状。停用依替巴肽并视病情给予输注血小板等治疗,症状多可好转。
简介:【摘要】目的:评析对肝癌相关性肌肉减少症患者开展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方法:此研究的60例诊断肝癌相关性肌肉减少症患者选取时间为2020/1-2021/1,运用不同护理模式随机分为开展常规护理的对照组(n=30)和加用护理干预的实验组(n=30),评价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效果。结果:护理前,组间各评分无差异(P>0.05),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肝功能、术后并发症(腹腔感染、肺部感染、胸腹水、切口感染、胆瘘、压疮等)、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情绪状况、身体状况、社会功能等等进行统计学分析均有显著提升,存在差异(
简介:摘要:目的 深入腹部切口肥胖患者中,探究皮下置管负压引流在脂肪液化中的预防价值及使用重要性。方法 于2019年10月—2021年10月于我院产科接受剖宫产手术的肥胖患者中,随机抽取62例患者完成此次研究,平均划分为置管组和无管组,最终对比两组患者的甲级愈合率、脂肪液化发生率和切口并发症发生率[1]。结果 腹部切口置管组患者愈合率高于无管组患者愈合率,分别为80.65%和61.29%,且置管组的脂肪液化发生率和切口并发症发生率皆低于无管组,置管组脂肪液化率仅为6.45%,并发症发生率为19.35%;无管组脂肪液化率为32.26%,并发症率为38.71%,三组数据差异显著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