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尽管对“兴”的释义林林总总、五花八门,如果删繁就简,撮其要,大致也不外乎有这么三种情形或方法:对“兴”做政治或社会的解说;对“兴”做语言或修辞的解说;对“兴”做文学或审美的解说,而后者,乃是“兴”的诗学意义。

  • 标签: 释义 诗学
  • 简介:<正>1《论文字学》中,德里达的一个引人注目的思想,是打破西方哲学或科学理论的形而上学传统。这是因为在概念中兜圈子的抽象思维,无论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出现,必然是以思想、言语、文字的秩序排定,故而背后总有逻各斯中心主义在作祟。这便是理论的一般倾向,何以总是具有封闭性的原因。但是,在文学,特别是诗的文字中,对传统形而上学的突破,则往往具有出人意表的好效果。他提到本世纪美国的意想派诗学,认为它是东方文化.具体地说是汉字文化,在西方逻各斯中心的思想传统中,撕开的第一个裂口:“这就是费诺罗萨的著作的意义,他对庞德与其诗学的影响是尽人皆知的:这一无以缩减的意象的诗学,有如马拉美的诗学,最先打破了最为坚固的‘西方’传统。中国表意文字赋予庞德的文字的那种瑰奇想象,因此是具有无法估量的历史意义。”有关汉字的非逻各斯中心的特征,以及此一特

  • 标签: 诗学 解构批评
  • 简介:<正>Ⅰ、元意识Ⅰ.1.1.自我意识对作为独立精神实体的自我意识我们务必进行两种澄清:(一)澄清自我与自在的界限,即把自我从自在中离析出来;(二)澄清自我与他人的界限,即把个体从类型中抽身。在哲学史上,笛卡尔是进行这种澄清的第一人,他的“我思故我在”作为哲学的第一原理在真正意义上促进了人的觉醒和独立。在此之前的哲学家虽然也谈到人以及人的思想或灵魂,但他们在谈论的时候有一个重大的忽视,就是将谈论者本体排除在谈论之外;笛卡尔的突出贡献在予他将自我意识纳入本体论的思考与建构之中,他通过对一切未经检验的知识体系的怀疑和对人的知识活动或认识能力的怀疑而建立起他的自我意识的观念。尽管笛卡尔怀疑一切,可对自我意识他却毫不怀疑,所以,对自我意识的充分肯定成为对一切充分否定的前提,这种怀疑的直接后果必然导致心与物的对峙与分裂,这是我们建立现象学诗学所要竭力抵制的。实质上,笛卡尔的怀疑是一种反省或反思,他的自我意识就是反省意识,为了达到对一切的反省就必须寻求这种

  • 标签: 自我意识 反省意识 无意识 心与物 弗洛伊德 理性
  • 简介:丙午早春,连雨初霁,访桂花岩下许江先生画室,请观所作。览对之际,如诣宝所,自谓一日清福,心目俱朗。其甄综前贤,裁成绝业;分风擘流,蚕丛开山;兴象高远也。忽遽之间,欲赞一辞而未能。往哲日:至道无言,非立言无以明其理;大象无形,非立象无以测其奥。道象之妙,非言不津;津言之妙,非学不传。许江立象立言兼之矣。因举其片言,参以画作,写为小笺,且以白话文草就。所恨意思零落,调乏生色,矧椿昧之见,凛凛乎犹以不克闻过为惧。成廷题画史诗卷後云:枯瓦磨穷空废纸。勉出所业,聊作芹献云尔。

  • 标签: 注释 诗学 远境 白话文 许江 立言
  • 简介:表征的观看与现实的观看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对“观看行为”、“观看方式”的高度重视.这种重视使得“表征的观看”必然地走向“观看的诗学”。观看何以发生?观看怎样进行?观看如何利用“视框”的限制创造新奇的效果?如何克服“视框”的局限“看见”到更多?甚至还有对于观者更高的要求;如何能像艺术家一样观看?这些构成了观看的诗学所关注的问题。从逻辑上,可将之描述为“视知觉的完形”、“纯粹的凝视”和“观看的症候”三个彼此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阶段。

  • 标签: 观看 诗学 视知觉的完形 纯粹的凝视 观看的症候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03-23
  • 简介:天才作品中的主人公没有人物性格,天才作品中不存在所谓诗人的目的(主题),天才作品中的主人公与诗人远远谈不上是同一的

  • 标签: 诗学见解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11-26
  • 简介:顾炎武在诗学中则用了,见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卷四《与人书十八》,顾炎武强调不必人人为诗

  • 标签: 学史意义 诗学史 顾炎武诗
  • 简介:文学重复引发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认知,其一是记忆,其二是回忆。空间向度而言,记忆是一种经验,它把重复变成了行动,并支撑着重复的实体化运作,以同化所有的差异性,由此形成了叙述逻辑;回忆则是一种体验,它不断剥离、抽空重复的实体性,将之转换成载体,以汇聚形式的语境,由此形成了诗性逻辑。时间向度而言,记忆向前,将过去置入现在;回忆则向后,将现在引入过去。记忆是重复的符号化行为,而回忆是重复的象征化行为。文学重复的传统,即记忆与回忆的交织体,在实体与诗性的两极游动。

  • 标签: 重复 记忆 回忆
  • 简介:<正>在现今这个丰富而又贫乏的年代里,随着影像文化的迅速崛起和文化工业的急剧扩大,与商品化、消费性、住重感官享受的时代趋势格格不入的诗歌,也许只能在“诗离我们远去”和“我们离诗远去”的咏叹中悲而不壮地置身于社会的边缘。就想想近在眼前背影依在的朦胧诗时代吧,与整个社会因为共同的灾难和危机的突

  • 标签: 诗学理论 理论与批评 海子 诗潮 海德格尔 后朦胧诗
  • 简介:在马拉美不多的文学创作中,三部戏剧作品《希罗底》、《牧神》与《依纪杜尔》占据了重要的位置。马拉美戏剧创作的生命力在于他真诚地吸收了20世纪之前、也许是有史以来最为经典的戏剧创作—莎士比亚的作品,同时又以自己的诗学为出发点,揉以形而上美学的思考,划出了一道以时代为背景、又超出时代维度的流星轨迹。这可以说是其戏剧观之现代性的一个体现。

  • 标签: 马拉美 戏剧 诗学 莎士比亚 张力
  • 简介:目前,中国的比较诗学研究仍然止步在中西两点一线的平衡线上进行学术探索,从文学文化的各个领域内建构"中西中心主义"学术研究范式的成规式论述,虽然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但是这种执著于跨越性的"中西"比较文学研究范式凝固了我们的思维。从长远来看,这难以在比较诗学领域内取得突

  • 标签: 西方诗学 梵语诗学 话语建构 文学研究范式 解读 场域
  • 简介:神话是存在于语言之上的二度符号系统,有着类似于诗歌的对偶结构;今日之神话也是一种审美现代性话语,是构成现代主义文化的重要部分。罗曼·雅各布森的诗学话语在各个方面都印证了神话的上述特征。如果我们把雅各布森的诗学话语看成一个超文本符号系统,可以说,雅各布森穷一生之力建立起这一系统去探索语言中的"诗功能",而"诗功能"反过来也浸透到他所建立的符号系统中,令其呈现出结构完美,具有诗歌结构特征的神话体系。

  • 标签: 雅各布森 诗学 神话
  • 简介:摘要人们在论及孟子诗学在汉代的影响时,往往仅从诗学发展角度来探讨其影响。然而通过对赵岐的《孟子章句》中的章指设置和篇章结构的分析可见,《孟子章句》的整体设置与孟子的“以意逆志”思想存在着密切关联。这不仅反映了孟子诗学观点在汉代影响之广泛而深远,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赵岐《孟子章句》中篇章设置的深层原因。

  • 标签: 《孟子章句》 以意逆志 诗学
  • 简介:身体与诗学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概念。一个是沉重的实有,一个导向飞跃的灵魂。而王晓华教授在《身体诗学》这部理论专著中,不但将二者联系起来,而且力图使文学理论建构回到身体和生活世界。从时代语境的角度看,这种尝试无疑是有意义的,它既是为身体在文学、艺术、批评中的主体性正名,也为人类艺术的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开启序幕。

  • 标签: 《身体诗学》 身体概念 王晓华 诗学
  • 简介:1519年英国的托马斯·莫尔发表了一部有关理想社会的游记体小说《乌托邦》,尽管后来有人认为这是作者心血来潮的遐想,但是乌托邦作为文学创作传统在西方得到了延续。至于中国的乌托邦文学.张隆溪认为:“在陶渊明之后。传统中国文学写桃源的诗文虽然很多,却少有人从理想社会的角度进一步发挥其寓意……由此看来,中国虽然在西方传统之外提供了一种乌托邦的概念,但并未形成一个乌托邦的文学传统。”如果从理想社会的细致描写上来看。的确如此,但在中国现代文学中部分作家对精神原乡的构想无疑丰富了文学中乌托邦现象的思考。沈从文的《边城》即是一个典型文本。

  • 标签: 《乌托邦》 《边城》 乌托邦文学 诗学 想象 理想社会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1-16
  • 简介:陈良运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全书58.6万字,734页。本书为“九五”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最终成果。《焦氏易林》是西汉焦延寿所作的一部占卜书,也是一部四言诗集,本书即为作者对《焦氏易林》作诗学解读的一部专著。全书分上、中、下三

  • 标签: 易林诗学 焦氏易林 诗学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