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中国传统诗歌是中国历史文化的语言之精华,而意象可谓诗歌的灵魂,意象翻译能否做好将决定传统诗歌能否真正地向世界展示我国的传统文化之美。对于诗歌意象的理解与表达,中国传统诗学有着一定的共性特征,都存在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并且主张以客观物象来表达主观之意,这些是构成传统诗学意象可翻译性的基础。但是,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中国传统诗学的意象翻译存在一定的限制。进一步阐释和分析中国传统诗学意象翻译中的问题,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发扬。

  • 标签: 中国传统诗学 意象翻译 中国传统诗歌 中国历史文化 主观与客观 传统文化
  • 简介:的精神传统今天非常荣幸能与同学们一起分享中国古典诗学带给人心灵的陶冶和感动,我们今天的题目是《诗教与自然:中国古典诗学的精神传统》.进入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先说几个问题.世界上艺术的种类非常多,但中国的艺术大体上来讲可以分为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当我们说一首诗是不是好诗的时候,其实背后隐藏着一个艺术标准的问题,就是我们是用什么样的标准来看待诗歌,但这不是一概而论的.

  • 标签: 中国古典诗学 传统 精神 自然 诗教 现代艺术
  • 简介:早在第一次乡村诗学展览尚未出炉之前,郭鸿蔚就已经蓄谋了它的续集。他在展示梁远苇作品的那堵假墙上开了一个暗门,在后面贴着真墙位置悄悄地种了一排爬山虎。这一看似无心插柳的举动,纯属艺术家的个人意愿所趋,将室外超常生命力的植物挪到室内,并为自己的视觉环境提供宝贵的绿色。这一行为同时也让观者有幸在第二次展览上看到了那些长得依依歪歪且颓废的常青藤。

  • 标签: 诗学 乡村 生长 个人意愿 视觉环境 爬山虎
  • 简介: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深受人们的喜爱。其诗歌文艺观以尚俗诗学观为主,表现为“尚实、尚俗、务浅”。这种诗学观受到儒家功利主义文艺观的影响,白居易希望诗歌对于人民有所教化;当然,白居易追求的尚俗诗学观与中唐发达的城市经济与世俗文化密不可分,这种环境是其诗学观形成的现实土壤;与尚俗诗学观相适应的,则是白居易追求诗歌思想、语言的浅近,这种务浅的特点也是白居易诗歌较为明显的缺陷。

  • 标签: 白居易 尚俗诗学观
  • 简介:孔子的知识和思想不仅来源於上古文书、典籍,也来源於上古图文献。上古图文献数量来多,曾作为仪式器具,用於分辨民族关系、沟通神灵、象徵天赋权利。从《山海经》、《齐谐》等物怪之书和现存上古图文献看,当时人对鸟兽草木的记录和描绘,其实是对仪式事项的记录和描绘。因此,从本来意义说,“兴观苇怨”、“事父事君”、“多识於鸟兽草木之名”等诗学命题,谈的不是文学的审美功能,不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不是所谓“足以资多识”的博物之学,而是礼仪政教的技能,是对“兴於诗,立於礼,成於乐”这个三段式的形象表述。本文主张结合上古文化史上从仪式中心到伦理中心的思想转变,结合孔子学礼的过程,认识孔子的知识结构和诗学思想,也了解经典世界和前经典世界的深刻联系。

  • 标签: 图文献 孔子诗学 礼仪政教 从仪式中心到伦理中心
  • 简介:巴赫金的诗学体系建立在其“对话”理论的基础之上,由此扩展出复调、狂欢等理论,实际已超越了文论的范围。国内外学者多从语言学、文化研究、哲学等层面对其进行研究。巴赫金倡导新型的“平等对话”关系,他用巧妙的哲学思辨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条以平等对话、和而不同为特征的思路。

  • 标签: 巴赫金 对话 复调 文论 哲学 文学
  • 简介:文化诗学不承认是一种教义,作为实践。其惯用的工作方法可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契入语境,直达文本真实的发生域;第二,权力分析,找出打通各种文本的能量;第三,颠覆效应,努力得出能撼动常识的批评结果。其中,权力分析是关键。

  • 标签: 文化诗学 话语 权力
  • 简介:多模态认知诗学是多模态研究的一个新的分析角度,它关注读者的认知体验,探讨多模态意义表征与读者感受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多模态视觉交流理论中的簇分析在分析多模态语篇中有较强的解释力,但是忽视了读者的认知加工过程。视觉交流中的簇分析和认知诗学的图形/背景理论结合,既能充分分析多模态语篇的表层结构.又能发掘读者感受,是多模态认知诗学研究的分析方法之一。

  • 标签: 多模态认知诗学 簇分析 图形/背景 语篇分析
  • 简介:曾巩"尚意"的诗学思想根底于"六经",以表现其醇儒的人格胸次和修养践行境界为主要内容,形成了一种冥搜狂思的观物致思方式。曾巩从儒者心性和人格意趣的表达出发,重意不废文而尚自然畅达,是北宋"尚意"文艺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诗冥搜博取,追求理致,因意的高古和人格的傲兀而表现出高古莽苍、磊嵬雄放的诗境;其清幽闲旷处,亦有清健平实之风。其诗学思想为宋调的形成开辟了另一种道路。

  • 标签: 曾巩 尚意 诗学
  • 简介:禅诗的成立,源自禅与诗相同的否定语言理据性的“无理而妙”。同时,它需要在否定诗语陌生化的克制叙述中不存机心、生发禅意。这种否定式的语言运作方式及美学追求,既可为当下在“反讽”中日渐疲劳的中国汉语先锋诗写提供参考,又为禅诗的现代转换提供契机。

  • 标签: 禅诗 否定 理据性 克制叙述 符号自指
  • 简介:陈廷焯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纂辑《骚坛精选录》,正以维护诗教正统为宗旨。他评选诗人诗作,重在凸显"风人之旨"在文学史上的存续,同时也借此阐发自身的诗学主张。他认为忠厚的品格是诗歌之基石;主张通过"比兴"手法表达出深厚的寄托,从而臻于沉郁的意境,且反对过多的形式雕琢,崇尚古质之作。不过,陈廷焯更希望能与古而化,杜甫即其所标举既守中持正,又熔炼古今的典范。陈廷焯所秉持的诗教观也影响了其词学思想的形成,他编辑词选本,亦力求接续风雅传统。对《骚坛精选录》的考察,可使学界对陈廷焯诗学及词学思想的认识进一步深入。

  • 标签: 陈廷焯 《骚坛精选录》 诗教 比兴 寄托 杜甫
  • 简介:“文化诗学”与“审美诗学”是两种迥然不同的研究路径。从某种意义上说,前者正是对后者的反拨。如果说审美诗学是“现代性”语境的研究方法,那么文化诗学无疑属于后现代语境。文化诗学这一研究路径的出现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理论的三大转向密切相关,可以说它最有代表性地体现了这种转向。在操作层面上,迄今为止,我们所说的文化诗学大体有三种研究模式:“主体——文化心理研究模式”、“语境化综合研究模式”、“政治的或意识形态的研究模式”。

  • 标签: 文化诗学 审美诗学 憎恨学派
  • 简介:中国新诗自发轫至今,其历史合法性似乎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新诗长期以来所面临的强势敌对与此直接相关,新诗的接受与传播往往伴随着强烈的质疑。在一般读者那里,新诗的文化魅力常常被淹没和消解在这些质疑之中,新诗艺术上的某些缺失被放大为一种先天性的文化匮乏。从新诗近一个世纪的进程来看,“新诗作为一个‘事实’存在的同时,也似乎一直是作为一个‘问题’而存在的,

  • 标签: 新诗史 草根性 诗学 文化魅力 历史合法性 中国新诗
  • 简介:欧美现代主义文学源于先锋派作家对资本主义机械化、城市化的焦虑——他们对“城市文明”既爱又恨、既排斥又深受吸引的矛盾情感。对于现代派作家来说,浪漫主义的乡村乐园已不可复得,那么只有接受城市化的现实,借助文学艺术的力量,通过“街头游荡者”的审美视角,运用“出位之思”和“艺格符换”等跨媒介、跨艺术的创作手法呈现最普通的,甚至是“丑”的日常生活图景,实现城市书写的审美化和艺术化,在城市文明的“恶”中找寻美,把“地狱”变成“天堂”。这种审美转换肇始于法国现代派先驱夏尔·波德莱尔的艺术批评和诗歌创作。

  • 标签: “恶之花” 城市书写 日常生活 审美化
  • 简介:近10年国内的亚里士多德《诗学》研究,继承了20世纪以来的传统分析研究,主要是对其概念和内容的解读,并将其作为文学理论应用于具体文本,以及相关诗学思想的对比研究,又发展了《诗学》与亚里士多德其他学科,尤其是伦理学与政治学的交叉研究。我国对于《诗学》研究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加大,但传统研究并未取得明显的突破,更应从亚里士多德整体思想的角度看待《诗学》,从而从根本上理解诗对于亚里士多德的真正哲学含义。

  • 标签: 亚里士多德 《诗学》
  • 简介:近人认为,张问陶的诗学、诗歌主要受袁枚的影响,也受李白、苏轼的巨大影响.其实,张氏与杜甫的渊源关系最大.因为他在诗中大量引用、化用杜甫的诗句,直接论及杜甫、杜诗达四十条之多,且在题材、体裁、风格上与杜诗相似.他高度赞扬杜甫的人格、个性和思想,以之自况,并同情其遭遇.他全面、具体地评价杜甫的诗歌,赞同并生发其诗学主张.对此,清人多有论述,近来则罕见涉及,故反思与探究是必要的.

  • 标签: 张问陶 杜甫 诗学 诗歌 渊源
  • 简介:《齐诗》以解说阴阳在西汉《诗》学传统中独树一帜,萧望之和匡衡两位解诗学者将阴阳灾异说配合《诗经》探论君臣之道,迎合政治需要,将《诗经》解说附予匡扶国政的经学意味。二人因才华、政见得到皇帝赏识而官居重位,从侧面对宣帝和元帝知识结构和文化政策有一定影响,从疏奏、诏书中频引《诗》表述天人关系中可见。以时代政治为背景考察萧望之、匡衡诗学,能够深层了解《诗经》在西汉中后期的实用价值,展现儒士在政治变迁中被利用、牺牲的命运。

  • 标签: 萧望之 匡衡 诗学 《诗经》 《齐诗》 阴阳灾异说
  • 简介:文化诗学的方法之一是文学与文化的双向建构,其要义在于通过文本叙事的文化分析与阐释,探求文本意义生成的文化可能形式。这样,我们至少要从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通过对文本叙事及其结构独特性的揭示。梳理其审美价值的建构模式,并探寻文学审美意义构成的文化价值。另一方面,通过对文学文本历史文化语境的梳理。进行不同语境之间的审美价值比较,探寻文化对文学审美建构制约的表现形式,进而思考文学文本审美形式建构的特有价值意义。借此,我们接近文本符号的现实世界,实现对可能意义的深度描述,从而使我们实现与文本对话。

  • 标签: 《霍小玉传》 文化诗学 双向建构
  • 简介:<正>新学期伊始,迎来紧张而又充实的初三年级,学校在任课上做以调整,英语、历史、物理等学科都配备了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作为班主任兼语文老师的我心中自是欣喜不已,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更为我提供了一个向老教师学习的机会。备课之余,坐在班级后面,聆听老教师授课,收获颇丰,最大的感慨莫过于老教师一节课几黑板的板书,与走在"时代前沿"的我真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感慨之余,不禁陷入了沉思……近几年来,随着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大力提

  • 标签: 传统板书 课堂教学 文老师 多媒体课件 时代前沿 课堂形式
  • 简介:亚里士多德的悲剧学说是西方悲剧学说的源头,其《诗学》的核心部分就在于他对悲剧理论的阐述。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对理想的悲剧主人公有一些设定,笔者理解为理想的悲剧人物需要有非凡的品质带来美感,需要有显赫的地位带来崇高感,需要有丰满的性格触发矛盾,需要有无心的过失引发怜惜。悲剧散发着迷人的色彩,是多方因素融合的结果,在这其中既要注重情节的设计,也要注重人物的设定,理想的悲剧人物的设定,将使悲剧更具感染力。

  • 标签: 诗学 亚里士多德 理想悲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