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地塞米松通过miR-15b诱导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细胞耐药研究。方法体外培养人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细胞株CEM-C7,给予不同浓度、作用时长培养后获得耐药细胞株CEM-C7R。采用AnnexinV-FITC/PI双染凋亡试剂盒检测两种细胞株在传代培养1、2、4、6个月时的细胞凋亡率,荧光定量RT-PCR检测miR-15b表达情况。结果停用地塞米松诱导后,检测两组细胞的GC敏感性。传代培养4、8、16、24周时,CEM-C7R细胞组的细胞存活率均高于CEM-C7细胞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RT-PCR检测显示相对于CEM-C7细胞中miR-15b的相对表达水平,CEM-C7R细胞中miR-15b的相对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EM-C7经长期低剂量地塞米松处理后可获得GC耐药性,其机制可能与miR-15b有关。

  • 标签: 地塞米松 miR-15b 急性 T 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 耐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典型慢性粒细胞白血(CML)继发慢性嗜碱粒细胞白血的诊断、治疗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临沂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例不典型CML继发慢性嗜碱粒细胞白血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疗经过,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为68岁女性,因乏力伴食欲减退15 d就诊。白细胞计数115.21×109/L,嗜碱粒细胞计数5.09×109/L,嗜碱粒细胞比例4.4%。肝胆胰脾彩色超声提示轻度脾大。骨髓涂片示:原始粒细胞约占0.12,嗜中性粒细胞占0.28,嗜碱粒细胞占0.36,嗜酸粒细胞占0.04。外周血涂片:粒细胞比例增高,原始粒细胞占0.03,嗜碱粒细胞约占0.33。骨髓及外周血甲苯胺蓝染色阳性。骨髓流式细胞术分析:7.72%的细胞(占有核细胞)表达CD34、HLA-DRdim、CD33、CD13、CD117、CD38dim,部分表达CD7、CD64及胞质内MPO,发育阶段粒细胞占有核细胞34.37%,发育模式异常,嗜碱粒细胞占有核细胞44.69%。诊断为不典型CML伴嗜碱粒细胞增多,给予降细胞及地西他滨去甲基化治疗1个疗程后,复查骨髓中嗜碱粒细胞占0.65,进一步诊断为不典型CML继发慢性嗜碱粒细胞白血,给予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2个疗程,期间间断输注红细胞,患者病情进展,放弃治疗出院。结论伴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的不典型CML临床较罕见,诊断难度大,治疗期间继发慢性嗜碱粒细胞白血,无有效治疗方法,疗效差。

  • 标签: 白血病,髓样,慢性,非典型性 慢性嗜碱粒细胞白血病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P53基因突变对Ph阴性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B-ALL)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2年5月至2017年5月在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行allo-HSCT的300例Ph阴性B-ALL患者的临床特点和TP53基因突变发生情况,分析TP53基因突变对移植后无白血生存(LFS)、总生存(OS)、非复发相关死亡(NRM)、累积复发率(RI)和移植物抗宿主(GVHD)发生的影响。结果共23例患者检出TP53基因突变,突变位点均位于DNA结合区。TP53基因突变组和非突变组5年LFS率分别为34.8%和62.3%(P=0.001),5年OS率分别为41.9%和65.1%(P=0.020),5年RI分别为47.8%和14.8%(P=0.000),而两组间在GVHD和NRM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TP53基因突变仍然是影响移植后OS、LFS和RI的不良因素。结论allo-HSCT可以使部分具有TP53基因突变的Ph阴性B-ALL患者获得长期生存。TP53基因突变是影响Ph阴性B-ALL患者allo-HSCT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TP53基因 白血病,B淋巴细胞,急性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评价急性白血患儿在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治疗后的长期生存质量,分析HSCT后患儿长期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接受HSCT治疗成功并存活80个月以上的8~18岁急性白血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儿于2013年曾接受HSCT后短期生存质量调查,完成PedsQL™移植模块3.0中文版测评,并对患儿长期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41例患儿完成量表,其中男32例,女9例;年龄(14.29±2.72)岁。各年龄段患儿在HSCT 80个月后总体长期生存质量均可达到优等水平,平均分均在75分以上(总分100分)。年龄、HSCT前状态、供者来源、移植后并发症及父母文化程度是患儿长期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会对患儿长期生存质量的某些维度产生影响。结论HSCT 80个月后患儿总体长期生存质量可达到优等水平,且均好于HSCT 4个月后的短期生存质量。年龄、HSCT前状态、供者来源、出血性膀胱炎、父母文化程度可影响患儿长期生存质量某些维度的得分。

  • 标签: 造血干细胞移植 长期生存质量 影响因素 急性白血病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髓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BMT)联合外周血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在白血治疗中所产生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59例于我院行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白血患者,29例进行BMT治疗(对照组),另30例行BMT+PBSCT联合治疗(观察组);对比两组造血重建效果、移植物抗宿主(GVHD)的发病情况,以及1年后患者生存情况。结果造血重建速度相比,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于(11.6±5.7)d、(19.7±5.9)d后,满足中性粒细胞≥×/L,(13.7±3.5)d、(21.4±4.2)d后,满足血小板≥×/L,组间差异显著(P<0.05);GVHD发病率、1年后复发率、生存率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BMT+PBSCT联合治疗白血,造血重建效果更为显著,GVHD发病率相对降低,1后生存率明显提高,复发白血几率明显降低,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白血病 造血干细胞移植 外周血 骨髓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对心理护理在急性白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护理中实施效果进行观察。方法 本次研究中重点选择了2020年7月至2021年10月之间在本院当中采取急性白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68例患者为对象,依据护理措施的不同将患者分成了对照组(n=34)和观察组(n=34),对照组患者使用的措施为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所实施的护理措施之上再实施心理护理,对两组别中患者护理前后SAS和SDS评分和护理措施的满意度采取对比。结果 采取护理后,对照组内患者的SAS和SDS评分显著比观察组患者更高,数据对比后有意义(P<0.05)。对照组中患者对于护理措施的满意度明显比观察组更低,数据对比后有意义(P<0.05)。结论 在对急性白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患者采取护理期间,在常规护理上再采取心理护理方式能够有效缓解患者不良心理,提升患者护理的满意程度。

  • 标签: 心理护理 急性白血病 造血干细胞移植 满意度
  • 简介:应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AML—M3白血细胞成熟已经提高了无病生存率。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例如伊马替尼)可以提高费城染色体阳性ALL的生存率。可利用更有效的抗真菌药和抗病毒药治疗机会性感染。利用降低预处理强度的(“减量”)异基因移植使得老龄患者进行移植成为可能。

  • 标签: 急性白血病 伊马替尼 异基因移植 治疗机 费城染色体 机会性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脾肿大对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CMML)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04年至2018年在北京大学血液研究所接受allo-HSCT后的25例CMML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预处理前2周是否伴有脾脏肿大分为脾肿大组和非脾肿大组,比较两组患者在植入、移植物抗宿主(GVHD)、复发以及生存方面的差异。结果①脾肿大组15例(男8例,女7例),中位年龄45(23~61)岁;非脾肿大组10例(男、女各5例),中位年龄39(12~56)岁。两组患者基线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脾肿大组、非脾肿大组粒细胞植入率分别为93.3%(14/15)、100.0%(10/10),中位植入时间分别为17(11~20)d、14(11~18)d(χ2=5.303,P=0.021);脾肿大组、非脾肿大组血小板植入率分别为80.0%(12/15)、90.0%(9/10)(P=0.212),中位植入时间分别为17(12~33)d、15(12~19)d(χ2=0.470,P=0.493)。③脾肿大组5例发生急性GVHD(Ⅰ/Ⅱ度4例,Ⅲ/Ⅳ度1例),非脾肿大组6例发生急性GVHD(Ⅰ/Ⅱ度5例,Ⅲ/Ⅳ度1例)(χ2=0.204,P=0.652)。脾肿大组、非脾肿大组移植后100 d的急性GVHD累积发生率分别为33.3%(95%CI 14.9%~51.7%)、20.0%(95%CI 2.8%~37.2%)(P=0.635)。脾肿大组5例发生慢性GVHD(广泛型3例),非脾肿大组未发生慢性GVHD(P=0.041)。④脾肿大组、非脾肿大组3年累积复发率分别为(42.7±2.6)%、(11.1±1.2)%(χ2=1.824,P=0.12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1.5±13.5)%、(68.6±15.1)%(χ2=0.351,P=0.554),3年无白血生存率分别为(56.3±14.8)%、(80.0±17.9)%(χ2=1.148,P=0.284)。结论脾肿大可致CMML患者allo-HSCT后粒细胞植入延迟,对生存及复发无影响。

  • 标签: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脾肿大
  • 简介:摘要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HGBL)是WHO 2016版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中的新增独立类型。本为高度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诊断主要通过病理组织学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MYC、bcl-2和bcl-6基因而确定。少数病例无明显髓外肿物,以累及外周血和骨髓为主要表现,并以此作为诊断依据。HGBL形态学为胞体中等至大的肿瘤细胞,需要与伯基特淋巴瘤(BL)、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ALL)、套细胞淋巴瘤(MCL)的母细胞型鉴别。我们报道1例伴有MYC和bcl-6基因重排的HGBL,以白血形式为主要表现,形态呈原始细胞/母细胞型,与原始细胞标记阴性的B系ALL(B-ALL)容易混淆。本文将在2016版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诊断标准基础上,结合新近文献复习,讨论HGBL的诊断与鉴别,提高对骨髓中母细胞形态B细胞淋巴瘤的认识。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白细胞急性白血(HAL)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预后分析。方法对48例HAL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同时以48例非高白细胞急性白血(NHAL)作对照组。结果HAL组的髓外浸润、DIC、白细胞淤滞综合征及早期死亡率较对照组高。结论HAL治疗有效率低,早期死亡率高,预后差,应化疗前行白细胞单采术,有效降低白细胞数,再给予足量、规范的联合化疗,预防并发症,才能有效地提高临床疗效,降低病死率。

  • 标签: 急性白血病 高白细胞 预后
  • 简介:摘要急性混合细胞白血在临床上较为罕见,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白血类型。目前针对该病的发病原因尚未有统一的定论,而在治疗上一般也采用淋系和髓系诱导方案进行化疗,根据目前临床研究显示,该病的唯一治愈方式可能是采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急性混合细胞白血和其他急性白血相比治疗难度大,患者预后不佳,本文针对该病的诊治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期为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的诊治提供有效参考。

  • 标签: 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 诊断 治疗 分子生物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研究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的临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2011年8月-2014年8月收治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1.67%,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患者而言,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 护理干预 临床效果
  • 简介:(湖南省长沙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湖南长沙410219)摘要目前治疗白血的有效机制之一就是诱导白血细胞的凋亡与分化,大量研究表明,多药耐药(MDR)是影响白血疗效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许多耐药白血细胞内Ca2+浓度高于非耐药白血细胞,可见细胞内Ca2+浓度对白血细胞的耐药有着一定的影响。

  • 标签: 白血病细胞 Ca2+浓度 耐药
  • 简介:急性髓系白血患者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可来源于白血细胞和正常前体细胞.DC可在骨髓和淋巴结捕捉、呈递白血抗原,进而刺激特异性CD8+T细胞增殖,发挥抗白血效应.在临床和实验中使用的树突细胞可由白血细胞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转化而来,体外负载白血特异性抗原或肿瘤共同抗原的DC,回输后发挥治疗作用.本文就AML的DC免疫治疗中的上述问题进行综述.

  • 标签: 急性髓系白血病 树突细胞 免疫治疗
  • 简介:摘要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是急性髓系白血的一种亚特殊亚型,该疾病是是由于染色体15和17之间易位导致的。本文将从病因、病理以及检测手段来阐述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的相关特征。

  • 标签: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病因 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