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德尔菲预测方法构建公共卫生应急能力的评价体系,并分析其应用情况。方法应用德尔菲预测方法构建该地区公共卫生应急能力的评价体系,并围绕该评价体系设计出一套综合的线性模型,与此同时对该评价体系的正确性、可靠性、可行性进行观察,并对该地区几个乡镇的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展开评价。结果通过多数专家的咨询和研究,在众多相关指标中选取其中可行性与重要性相对较高的几个指标,设计出综合线性模型,从而进一步获取该地区公共卫生应急能力评价模型,将模型应用于该地区的公共卫生应急能力的评价中,能够真实有效的反映出该地区实际公共卫生应急能力水平。结论将德尔菲预测法及相关模型应用于公共卫生应急能力的研究和评估中,方法真实有效,值得广泛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护理质量评价体系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2月—2016年12月在本院住院分娩的544名孕产妇,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72名;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产科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采用护理质量评价管理模式。比较两组产妇的护理效果及护理满意度。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照组孕产妇在母乳喂养时间明显高于观察组[(28.3±8.5)、(19.7±7.8)min],而护患沟通时间明显少于观察组[(16.4±9.8)、(25.6±5.8)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孕产妇对医护人员消毒隔离、专科护理、优质护理的护理质量要求(99.26%、99.63%、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96.69%、97.06%、97.7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孕产妇护理满意度(81.3%)明显低于观察组(9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妇产科护理中采用科学系统的护理质量评价体系可以显著提升护理质量及患者的满意度,对产科护理质量管理工作有着积极推进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我院门诊护理质量监控分析体系的构建和应用。方法于2014年7月~12月在我院门诊护理工作中,构建质量监控分析体系,将该体系应用于门诊护理工作中,与2014年1月~6月未采用护理质量监控体系的门诊护理质量进行比较,观察应用效果。结果实施门诊护理质量监控分析体系后,护理工作人员各项护理指标明显优于实施前,经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前,经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构建和应用门诊护理质量监控分析体系,不仅能够提高护理质量,还可提高护理满意度,有利于减少护患纠纷,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输血质量控制体系对临床输血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54例输血患者进行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127例对照组患者不采取任何干预操作,127例观察组患者则采用输血质量控制体系进行干预,严格按输血信息系统流程进行。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输血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输血标本采集规范率、申请单填写正确率、输血指证符合率、输血过程完整记录率等输血质量监控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输血用量各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输血质量控制体系对临床输血过程进行控制可显著提高临床输血质量,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建立血管外科手术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方式。方法选择2012.01-2015.1我院血管外科80例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实施手术风险管理流程后,并发症/死亡率情况。结果手术风险级别越高,发生并发症的概率也就越大,和低风险组比,高风险组术后发生并发症情况更为严重,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管理后,和2012年度相比,2013和2014年度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显著较小,P<0.05.两个年度患者死亡率虽说与2012年无显著差异,但也较低。结论手术风险管理流程在应用之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有所降低。实际工作中依旧需要不断完善,结合实际情况的调整手术管理方案,真正的令该管理模式成为院内医生遵守规范行为的准则,提升工作质量,确保患者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分析全面评估预警体系在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 2000例实行住院治疗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在实验组中使用全面评估预警体系护理风险管理,在对照组中使用常规护理风险管理。 结果:两组护理满意率的比较差别较大(P<0.05)。 实验组中有31例患者出现护理安全事件,对照组中有 51例患者出现护理安全事件,比较差别较大 (P<0.05)。实验组中有 5例患者出现护理纠纷投诉,对照组中有 12例患者出现护理纠纷投诉,差别较大( P<0.05)。 结论:在住院治疗的患者中使用全面评估预警体系护理风险管理,可以减少护理安全事件发生,提高护理满意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 目的:对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评价。方法:利用 2014-2018年北京市社区卫生常规数据监测结果,结合北京市统计局等部门公布的数据,描述性分析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结果: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实行城乡统筹管理, 2018年卫生行政部门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占 83.66%,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街乡覆盖率 92.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标准化建设率分别为 95.2%、 93.7%, 2014-2018年,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平均业务用房平均增长速度为 1.59%、 1.68%,医用设备总数平均增长速度为 6.13%, 2018年, 90%以上中心配备 B超、生化分析仪、心电图机、血糖仪设备,社区站配置比例较高的设备是血糖仪、心电图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根据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的需要,设置不同区域和科室。结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基本健全,卫生行政部门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数量占主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街乡覆盖率较高;科室设置随居民的就诊需求不断完善,相应的设备配备不断调整。还需进一步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改善服务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