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 要:目的 分析自我管理教育在介入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护理效果。 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行介入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 84 例,随机分成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和观察组(行常规护理 + 自我管理教育),各 42 例。比较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 入院时,危险因素控制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05 )。出院 6 个月,危险因素控制比较,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其中血压以及血糖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05 ) 。 吸烟、血脂、运动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 P <0.05 )。 结论 对于行介入治疗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应用自我健康管理教育,护理效果明确,可推荐。
简介:目的研究我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的发病现状和趋势。方法对我国11家医院1983-1998年10401例TAO患者进行研究。第1组1991-1994年605例和1995-1998年418例。第2组1983-1986年2313例,1987-1990年2869例,1991-1994年2271例和1995-1998年1653例。8603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其中247例采用各种手术治疗。结果第1组近4年和第2组近8年来,ATO的发病率出现明显减少趋势。结论我国TAO的发病率将会继续减少,中西医结合方法是比较好的治疗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对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采取股动脉注射药物治疗的护理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择我院于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间所接诊的80例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患,所有病患都进行股动脉注射药物治疗,并在治疗过程中进行全面综合护理干预,研究分析其治疗成效和病患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经治疗护理后,全部病患的总体疗效为96.25%,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95%。结论在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患的治疗中,应用股动脉注射药物治疗联合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并可促进护患和谐关系,提升护理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从2020年3月-2021年9月在我院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患者50例,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均分为两组,一组采用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方式,二组采用常规内科治疗方式,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通过表1数据可以看出,两组患者的截肢率有很大不同,能够明显看出一组患者的截肢率更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表2数据可以看出,术前,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并无太大不同(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有很大不同,能够明显看出一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更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效果更佳,不但降低患者的痛感,而且减小截肢率,为可行的治疗方式,值得广泛利用。
简介:背景: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特点,可促进缺血肢体新生血管形成,改善和恢复患肢的血液供应。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自体移植对血管闭塞性脉管炎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将24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在模型组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大鼠中股动脉注射月桂酸钠建立血管闭塞性脉管炎大鼠模型。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大鼠连续5d以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第7天接受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移植,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仅给予生理盐水。结果与结论:与造模前相比,模型组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大鼠造模后足背部体温及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显著降低,下肢溃疡面积明显增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大鼠动员后第6天白细胞数量及CD34^+细胞占单个核细胞的百分比增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移植之后1个月时足背部体温与建模前接近,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显著上升。提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源性增加后进行自体移植,可提升血管闭塞性脉管炎大鼠调节性T细胞比例,有助于迅速缓解症状、促进溃疡愈合。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观察临床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期间采用脉管复康片联合脉血康胶囊治疗方案产生的实际效果。方法:本次研究时间范围为2022年1月-2023年7月,抽取该时间段内来我院治疗的50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进行观察,坚持奇偶数原则,以25例为一组进行均分,分别纳入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采用脉管复康片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结合脉血康胶囊进行联合治疗。通过1个月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治疗满意度。结果:依据数据研究结果来看,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更高且具有较高的治疗满意度。上述数据统计结果之间的差异明显(P<0.05),符合统计学判断标准。结论:使用脉管复康片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的基础上联合使用脉血康胶囊进行治疗,可以弥补单一治疗模式的不足,不仅可以巩固临床整体治疗效果,还可以保障治疗安全性,有助于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实施足趾部分切除缝合术的效果及价值。方法选择78例于我院手术治疗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纳入时间为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采用抽签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均39例。其中参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行足趾部分切除缝合术,对比2组患者术后相关指标及临床疗效。结果2组术后红细胞压积、血浆比粘度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全血比黏度、血沉均低于参照组,与参照组相比,实验组甲襞微循环得分较高、住院时长较短,实验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临床总有效率(92.31%)高于参照组(69.23%),两者差异明显(P<0.05)。结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应用足趾部分切除缝合手术效果显著,在改善患者症状、提升身体健康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应予以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以患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疾病的病人为研究对象,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探讨应用后的护理效果。方法:本次研究所选择的对象均患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临床护理试验1年,从2020年1月开始,经过1年后结束,共78例,平均分为两组,分别命名为对照组(常规护理)与观察组(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各39例,比较护理效果。结果:从住院时间、费用、并发症方面来看,观察组各项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患有TAO疾病的病人来说,在护理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时,可缩短病人的入院治疗成本,让病人与护士之间处于和谐良好的关系状态,安全性较高,护理效果较为理想。因此,建议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