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作为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实行的一项诊断技术,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逐渐的介入了眼科临床的诊断工作之中,并渐渐的成为眼底病的最为常用早期诊断、临床治疗与预后评估的手段之一,这对于患有青光眼的患者的治疗工作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而超高分辨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ultrahigh-resolution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UHR一OCT)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也是的眼科医生能够更加清晰的观察到患者的视网膜内部结构,这将会在在眼科上发挥出更为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OCT对青光眼的早期诊断进行研究,并对其进行简单的介绍。

  • 标签: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 青光眼 早期诊断 应用进展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 OCT)在 2型糖尿病中的应用。方法 入组 65例 2型糖尿病患者,均于 2020年 01月 -2020年 5月就诊,将其纳入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实施常规体检的 65例健康者进行对比,纳入对照组。两组均采用 OCT进行检查,观察其对 2型糖尿病患者中央角膜厚度、视网膜厚度的应用价值。结果 观察两组受试者的角膜厚度、视网膜厚度进行对比,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OCT具有角膜厚度、视网膜厚度测量功能,可用于 2型糖尿病疾病的诊断。

  • 标签: 糖尿病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 中央角膜厚度 视网膜厚度
  • 简介:摘要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是一种母系遗传性线粒体遗传病,以双眼无痛性视力丧失为主要表现,患者视力预后一般较差。近年来相干断层扫描(OCT)和OCT血管成像(OCTA)检查提供的信息大大提高了人们对LHON的认识,其干预治疗也有了新的进展。深入了解LHON自然病程及治疗后OCT和OCTA下的视网膜、脉络膜结构改变,对揭示其发病机制、预测发病时间、鉴别诊断、治疗效果随访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视神经萎缩,遗传性,Leber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综述
  • 作者: 马健 陈淑梅 王敏 吴福理 吴健 方肖云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2年第02期
  • 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 杭州 310009,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 杭州 310009 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第一人民医院眼科, 嘉兴 314100,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人民医院眼科, 湖州 313009,浙大睿医人工智能研究中心, 杭州 310000,浙大睿医人工智能研究中心, 杭州 310000 浙江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杭州 310000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基于深度学习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眼底病变的眼底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初步评估其应用价值。方法诊断性试验研究。2016年至2019年期间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就诊的25 000例患者的25 000张OCT图像作为眼底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的训练集和验证集。其中,黄斑前膜、黄斑水肿、黄斑裂孔、脉络膜新生血管(CNV)、老年性黄斑变性(AMD)各5 000张。训练集、验证集分别为18 124、6 876张。通过迁移学习Attention ResNet结构算法,对OCT图像进行特征性病变识别,通过特定程序提取疾病特征,根据目标病变的统计特征,将给定的图像与其他类型的疾病进行区分。初步形成黄斑前膜、黄斑水肿、黄斑裂孔、CNV、AMD的模型算法,建立5种模型的眼底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性评估眼底智能辅助诊断系统中各模型辅助诊断的性能。结果眼底智能辅助诊断系统中,黄斑前膜模型辅助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93.5%、99.23%,AUC为0.983 7;黄斑水肿辅助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99.02%、98.17%,AUC为0.994 6;黄斑裂孔模型辅助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98.91%、99.91%,AUC为0.996 2;CNV模型辅助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97.54%、94.71%,AUC为0.987 5;AMD模型辅助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95.12%、97.09%,AUC为0.985 3。结论基于深度学习OCT图像眼底病变的眼底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对于辅助诊断黄斑前膜、黄斑水肿、黄斑裂孔、CNV、AMD的诊断性能较高。

  • 标签: 人工智能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黄斑水肿 视网膜穿孔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 黄斑变性 黄斑前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各参数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中的诊断能力,并比较OCTA各参数与视野平均缺损(M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8年1—8月于长沙爱尔眼科医院诊断为POAG的患者54例95眼,同期纳入正常对照者48人96眼。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OCTA检查,获得黄斑区浅层毛细血管密度、黄斑区深层毛细血管密度、视盘放射状盘周毛细血管层(RPC)内各区毛细血管密度、视网膜神经细胞复合体(GCC)层厚度、黄斑全层厚度、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比较POAG组与正常对照组OCTA参数的差异,建立各参数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图(ROC),根据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诊断POAG的能力;并对各血管参数与视野MD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OAG组黄斑区及视盘RPC层各区毛细血管密度均显著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POAG组黄斑区浅层毛细血管密度、黄斑区深层毛细血管密度、视盘周围RPC层毛细血管密度、视盘RPC层平均毛细血管密度、视盘RPC层(上方、下方、鼻侧、颞侧)毛细血管密度、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黄斑全层厚度及黄斑区GCC层厚度与MD值均存在正相关(r=0.586、0.352、0.610、0.592、0.598、0.589、0.445、0.587、0.578、0.530、0.609,均P<0.01),视盘内RPC层毛细血管密度与MD值无相关性(r=0.174,P=0.111)。各血管参数诊断POAG的AUC值为0.623~0.927,其中诊断能力最高的是视盘RPC层平均毛细血管密度,AUC值为0.927。结论OCTA测得的各参数均对POAG有一定的诊断能力,且除视盘RPC层内毛细血管密度外,余各血管参数均与MD值呈正相关。

  • 标签: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血管密度 放射状盘周毛细血管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视网膜神经纤维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光相干断层扫描增强深部成像(EDI-OCT)观察半剂量动力疗法(PDT)治疗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5年9月至2018年1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医院杭州院区接受半剂量PDT治疗的急性CSC患者100例10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69例,女性31例;平均年龄(49.63±7.97)岁;平均病程(2.19±0.71 )个月。所有患者均行BCVA、EDI-OCT、FFA、ICGA等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进行,并换算为logMAR视力记录。患眼治疗前平均logMAR BCVA为0.29±0.19,平均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为(370.59±134.98)μm,平均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为(366.93±86.95)μm。所有患者均行半剂量PDT治疗。对比观察患眼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和1、3、6个月的BCVA、CMT、SFCT、视网膜下积液(SRF)变化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治疗6个月后BCVA与基线BCVA、CMT、SFCT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后6个月,98只眼SRF完全吸收,有效率98.0%。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周和1、3、6个月,患眼BCVA明显提高(F=66.493 ,P<0.001),CMT和SFCT明显降低(F=134.625、30.394,P<0.001、<0.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6个月BCVA与基线BCVA呈正相关(r=0.529,P<0.001 ),与CMT、SFCT无明显相关性。所有患者随访期间均未出现与治疗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半剂量PDT治疗急性CSC短期内能有效提高患眼BCVA,EDI-OCT可观察到患眼治疗后CMT、SFCT明显降低,SRF吸收。

  • 标签: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治疗 光化学疗法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继发黄斑水肿(ME)患眼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治疗后,复发与非复发者黄斑区微血管结构差异,初步分析其与ME复发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临床观察性研究。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CRVO继发ME(CRVO-ME)患者45例45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2例22只眼,女性23例23只眼;年龄(61.11±10.88)岁;均为单眼发病。所有患眼均接受IVR治疗,每一个月1次,连续3个月;并于初始3次治疗后ME消退。根据治疗后6个月时是否再次出现ME将患者分为复发组、非复发组,分别为21例21只眼、24例24只眼。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采用OCTA仪对黄斑区3 mm×3 mm范围进行扫描,测量治疗前后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深层毛细血管丛(DCP)、中心凹、旁中心凹的血流密度(VD)以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FAZ周长(PERIM)、非圆度指数(AI)、FAZ范围300 μm宽度内VD(FD-300)。中心凹VD包括浅层、深层视网膜VD(SFVD、DFVD);旁中心凹VD包括浅层、深层视网膜VD(SPFVD、DPFVD)。以初始3次治疗后为观察时间点,对比观察两组患眼各参数变化情况。复发组、非复发组间各参数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参数预测ME复发的曲线下面积(AUC),确定预测ME复发的临界值。结果复发组与非复发组患者年龄(t=1.350)、眼压(t=1.929)、SFVD(t=-1.716)、DFVD(t=-1.143)、CRT(t=-1.207)、AI(t=1.38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VR治疗次数(t=5.912)、BCVA(t=5.003)、SVD(t=-4.617)、SPFVD(t=-4.110)、DVD(t=-5.503)、DPFVD(t=-4.772)、FAZ面积(t=2.172)、PERIM(t=2.606)、FD-300(t=-3.5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DVD预测CRVO-ME复发的AUC最大,为0.921;DVD预测ME复发的最佳临界值为37.65%,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91.7%、85.7%。结论与非复发者比较,复发者SVD、SPFVD、DVD、DPFVD、FD-300降低,FAZ面积和PERIM增加。DVD≤37.65%是预测ME复发的最佳临界值。

  • 标签: 视网膜静脉闭塞 黄斑水肿 复发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 简介:摘要随着光源、分辨率、扫描深度和分析软件的更替与进步,相干断层扫描(OCT)和OCT血管成像(OCTA)能更准确地显示视网膜各层结构并给予精确的定量测量。OCT测得的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黄斑细胞内丛状层厚度以及OCTA测得的视盘旁毛细血管血流密度、黄斑区浅层和深层毛细血管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等指标在神经眼科疾病中均具有特征性改变。OCT和OCTA已成为沟通神经科学与眼科学的重要手段,其在首发症状为视功能异常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与视网膜疾病的鉴别诊断、神经眼科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神经变性疾病进展评价中均具有重要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值得广大神经眼科医生深入了解、重视和应用。

  • 标签: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神经系统疾病 述评 神经眼科
  • 简介:【摘要】目的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在糖尿病性黄斑病变中的应用研究。方法 用 2020年 1月至 2020年 6月期间到院治疗的 32例糖尿病性黄斑病变患者命名为观察组,再随机选 32例健康人群做参照组,两组均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对比两组患者的黄斑类型、黄斑区视网膜厚度、血管成像。结果 检查后,观察组黄斑类型更明显,检出率较高;对两组受试者黄斑区的视网膜厚度进行对比,数据存在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受试者的血管图像由医生进行定性评价,其中 76%的病人数据可用于临床分析。结论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对糖尿病性黄斑病变的检查与分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应予以推广。

  • 标签: 光学 病变 黄斑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原发性玻璃体视网膜淋巴瘤(PVRL)患眼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6年9月至2019年10月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经玻璃体病理学检查确诊为PVRL的19例患者3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7例,女性12例;中位年龄56岁;出现症状至最终平均确诊时间(6.1±3.8)个月。首诊诊断为葡萄膜炎12例(63.1%,12/19)、视网膜静脉阻塞2例(10.5%,2/19)、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1例(5.3%,1/19)、伪装综合征疑诊PVRL 4例(21.1%,4/19)。患眼均行常规眼科检查及频域OCT检查,典型图像存盘分析。根据检查结果将PVRL OCT征象分为玻璃体细胞、内层视网膜浸润、外层视网膜浸润、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浸润、RPE下浸润、视网膜下液。结果所有患眼均可见玻璃体细胞(100.0%,32/32)。32只眼中,RPE浸润19只眼(59.4%,19/32),RPE下浸润16只眼(50.0%,16/32),外层视网膜浸润8只眼(25.0%,8/32 ),内层视网膜浸润16只眼(50.0%,16/32 ),视网膜下液4只眼(12.5%,4/32)。结论PVRL OCT征象可累及玻璃体和视网膜各解剖层次,表现为玻璃体细胞、内层视网膜浸润、外层视网膜浸润、RPE浸润、RPE下浸润及视网膜下液;且同一患者可同时显示多种征象。

  • 标签: 眼肿瘤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 简介:摘要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是一种与线粒体DNA突变相关的视神经病变,主要影响青年男性,与视网膜神经细胞变性和视神经轴突丢失有关,导致视神经萎缩。近年来,相干断层扫描(OCT)及OCT血管成像(OCTA)在LHON中的研究有了一些进展,对临床认识该病病程、临床表现、采取干预措施有重要指导意义。但OCTA对于LHON的临床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此外,LHON不同突变位点之间、相同位点不同性别之间、相同位点不同家系甚至相同家系不同分支之间的OCT、OCTA特征尚缺乏深入研究,期待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完善。

  • 标签: 视神经萎缩,遗传性,Leber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方向OCT (D-OCT)观察并分析正常人视网膜外核层(ONL)厚度分布及随年龄、性别及解剖部位改变的变化规律。方法横断面观察性研究。2017年8月至2019年1月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就诊且经常规检查受检眼无异常者及健康志愿者纳入研究。应用Cirrus HD-OCT仪5线高清单线扫描模式对黄斑区进行水平、垂直扫描,所有受检眼瞳孔直径>6 mm。操作方法参考威斯康辛医学院机构审查委员会提供的D-OCT操作标准。探测于距瞳孔中央约1.5~2.0 mm的颞侧、鼻侧、上方、下方入射,得到倾斜且清晰显示Henle纤维层(HFL)的图像。人工标记HFL上界、下界及外界膜。以黄斑中心凹为中点向外,水平和垂直径线上以150 μm为间隔测量并记录多个位点ONL与HFL+ONL厚度。比较不同解剖部位、不同年龄及性别者ONL厚度。年龄对ONL的影响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性别对ONL的影响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共入组67名67只眼。其中,男性27名27只眼,女性40名40只眼。平均年龄为(39.97±16.98)岁;男性、女性平均年龄分别为(38.48±15.33)、 (40.98±17.78)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2,P=0.562 )。年龄<20、20~39、40~59、≥60岁者分别为11、22、22、12名,并据此分为A组、B组、C组、D组。按解剖部位,中心凹ONL厚度最厚,其后随离心率增大,厚度逐渐降低。水平扫描,鼻侧0.90 mm、颞侧0.75 mm处ONL/ONL+HFL值最低,分别为36.1%、38.3%。垂直扫描,下方0.75 mm、上方0.90 mm处ONL/ONL+HFL值最低,分别为36.2%、35.6%。A组、B组、C组、D组受试眼中心凹ONL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旁中心凹、中心凹周围区ONL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男性受试眼ONL厚度较女性厚,旁中心凹及中心凹周围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正常人中心凹ONL厚度最厚,距中心凹越远,ONL越薄;随年龄增长,旁中心凹及中心凹周围区ONL厚度逐渐变薄;男性ONL厚度较女性厚。

  • 标签: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正常人 外核层 Henle纤维层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测量正常人中心凹无血管区(FAZ)的面积及中心凹相关指标,分析影响FAZ面积的因素。方法横断面研究。将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5年12月至2016年5月53名志愿者纳入研究,其中男24人,女29人,年龄19~53(31.7±8.3)岁。每人均行各项有关眼科检查。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各因素与FAZ面积之间的关系。结果FAZ的面积为0.13~0.57(0.35±0.11)mm2。在Pearson相关性分析中,中心凹两侧视网膜高峰处距离(CC),中心凹一半深度处宽度(FWHW)及中心凹深度(FD)均与FAZ面积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484,0.642,0.428;P<0.001)。中心区视网膜厚度(CMT)、中心凹感光细胞层厚度(FPT)及中心凹血流密度(FBFD)均与FAZ面积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408,P=0.002;r=0.393,P=0.004;r=0.876,P<0.001)。而年龄、性别、屈光度和最厚处视网膜厚度(MaxRT)均与FAZ面积无相关性(P=0.467,0.967,0.334,0.735)。结论FAZ的面积不受年龄、性别、屈光度及MaxRT的影响;而与中心凹的形态、FBFD及CMT有关。

  • 标签: 无血管区,中心凹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正常眼 密度,血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黄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在武汉市武昌区中小学教师眼部体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9至12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体检的武昌区中小学教师共3 495人,其中男1 130人,女2 365人,年龄22~93岁,入选对象按年龄分为3组,均完成视力、裂隙灯、直接检眼镜及黄斑部OCT的检查。采用卡方检验分析检出率前十位眼病及阳性发现在不同年龄段各组间的差异,分析OCT检查与直接检眼镜检查对黄斑病变检出率的差异。结果眼科异常检出率为70.76%(2 473/3 495)。<40岁组检出异常者551人, 40~64岁组检出异常者775人,≥65岁组检出异常者1 147人。其中屈不正、白内障、黄斑病变、白内障术后、病理性近视眼底改变、翼状胬肉、倒睫、视网膜动脉硬化、杯盘比异常在<40岁年龄组、40~64岁年龄组及≥65岁年龄3组间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100.24、1 037.23、507.61、232.50、14.46、54.92、21.48、84.24、17.73,P均<0.05),但结膜炎在3个年龄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58,P>0.05)。OCT(12.60%)对黄斑病变的检出率高于直接检眼镜(9.41%)(χ²=36.357,P<0.05),对黄斑病变中黄斑前膜、黄斑变性、病理性近视视网膜脉络膜病变和黄斑劈裂OCT检查的检出率高于直接检眼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²=10.065、4.932、19.836、12.010,P均<0.05)。结论中小学教师不同年龄段眼部疾病谱分布存在差异,可根据该特点制定健康宣教和眼部体检,有利于眼病的早预防和早治疗。OCT对黄斑部疾病的体检筛查有重要应用价值。

  • 标签: 体格检查 眼疾病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联合眼部B超在白内障术前眼底病检查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到本院接受白内障术前眼底病检查的白内障患者180例,对全部患者实施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眼部B超诊断,分析诊断价值。结果:部B超诊断敏感度是0.7317、特异度是0.7755、准确性是0.7556;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诊断敏感度是0.8049、特异度是0.7551、准确性是0.7778;眼部B超诊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诊断联合诊断敏感度是0.9512、特异度是0.8980。联合诊断效能高于单一诊断,P<0.05。结论:运用眼部B超诊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诊断联合诊断方式开展白内障术前眼底病检查,可为手术提供有力参考,值得运用。

  • 标签: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眼部B超 白内障 术前眼底病检查 效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水通道蛋白-4 (AQP-4)抗体阳性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患者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特征,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病例对照研究。2015年9月至2017年8月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AQP-4抗体阳性NMOSD患者48例96只眼及同期年龄性别与之匹配的健康志愿者20名40只眼(正常对照组)纳入研究。均为双眼入组。根据视神经炎(ON)发作次数将NMOSD患者分为0 ON组、1 ON组、2 ON组、3+ ON组,分别为30、22、31、13只眼。0 ON组为无ON发作史;1 ON组、2 ON组、3+ ON组分别为ON发作1、2、≥3次。受检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 )、视野、OCTA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Snellen视力表进行,并将结果转换成最小分辨角对数视力记录。采用Humphery视野计测量受检眼视野平均缺损值(MD)。采用OCTA仪对受检眼视盘区4.5 mm×4.5 mm和黄斑区6.0 mm×6.0 mm范围进行扫描,测量放射状视盘周围毛细血管(RPC)血流密度、黄斑旁中心凹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SVD)以及视盘旁神经纤维层(pRNFL )、黄斑旁中心凹神经细胞-内丛状层(GCIPL)厚度。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4组受检眼之间BCVA、视野MD、pRNFL与GCIPL厚度、RPC血流密度、SVD的差异,以及视网膜灌注与视网膜结构、视功能的关系。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0 ON组患眼RPC血管密度、SVD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ald χ2=7.190、10.134,P<0.01 );两组受检眼之间BCVA和pRNFL、GCIPL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Wald χ2=2.308、1.020、2.558,P>0.05 )。与0 ON组比较,1 ON组、2 ON组、3+ ON组患眼BCVA、视野MD、RPC血流密度、SVD和pRNFL、GCIPL厚度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ald χ2=12.390、11.346、38.860、18.040、45.418、26.608,P<0.01);1 ON组、2 ON组、3+ ON组患眼之间上述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RPC血流密度与pRNFL厚度(β=0.372,标准误=0.018,P<0.001)、SVD与GCIPL厚度(β=0.115,标准误=0.204,P<0.001 )密切相关。BCVA、视野MD与RPC血流密度密切相关(BCVA:β=0.025,标准误=0.005 ,P=0.000;视野MD:β=0.737,标准误=0.185,P=0.000 )。结论NMOSD患眼ON发作前RPC血流密度、SVD下降;ON发作后,视功能、视网膜结构和灌注进一步受损,但损伤程度与ON发作次数无明显相关性。NMOSD患眼RPC血流密度与视功能密切相关。

  • 标签: 视神经脊髓炎 视神经炎 水通道蛋白质4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局部血流
  • 简介:摘要:计算机断层扫描(CT)技术是医学影像学和临床医学领域的关键工具,其快速发展已经在诊断、治疗和研究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综述了CT技术的多个前沿与突破,强调了它们对医疗保健和科学领域的重要性。

  • 标签: 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前言 突破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患眼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后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图像特征,初步探讨其在PCV诊断和治疗后随访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8年8月至2020年1月于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PCV患者22例2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0例10只眼,女性12例12只眼;平均年龄(67.75±9.53)岁。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OCT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患眼均行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康柏西普0.05 ml(含康柏西普0.5 mg),每一个月1次,连续3个月。采用OCTA仪对黄斑区3 mm×3 mm及6 mm×6 mm范围进行扫描,测量治疗前及治疗后12个月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异常分支血管(BVN)面积、色素上皮脱离(PED)高度、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SFCT)。观察OCTA对PCV诊断率,以及BCVA、OCTA各项指标变化。治疗前后BCVA、CRT比较行配对t检验;BVN面积、PED高度、SFCT比较行方差分析。分析患者治疗前后OCTA的影像学特征变化。结果22只眼中,BVN 8只眼;息肉样病灶(polyps)5只眼;BVN合并polyps 5只眼;未发现BVN和polyps 3只眼;小片状血管网结构1只眼,此患眼ICGA表现为结节样强荧光(polyps)。OCTA对PCV的检出率为86.36% (19/22 )。治疗后12个月,BVN明显减少或消失16只眼(72.72%,16/22);polyps消退17只眼(77.27%,17/22)。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2个月,BCVA提高(t=3.071),CRT下降(t=2.4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平均BVN面积、PED高度、SFCT均下降,平均BVN面积、PED高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05、3.916,P<0.05),SF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47,P>0.05)。结论OCTA对PCV的检出率为86.36%。PCV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后BVN面积减小、polyps消退;OCTA是PCV诊断和抗VEGF药物治疗后随访时有效手段。

  • 标签: 脉络膜疾病 血管生成抑制剂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