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髋臼横形伴后壁骨折手术治疗方法、技巧及临床效果。方法本组9例髋臼横形伴后壁骨折患者,男8例,女1例,年龄21~63岁,平均32.4岁,术前常规摄髋关节前后位、髂骨斜位、闭孔斜位片,CT平扫和三维重建,并在髋臼模型上标出骨折线的走向。采用Kocher—Lan—genbeck切口显露后柱及后壁,先复位横形骨折部份,用螺丝钉和钢丝固定,再复位后壁骨折块,用重建钢板固定。术后功能锻炼。结果本组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48个月,平均25月。按Matta标准,在3个Judt位x线上骨折解剖复位者7例,满意复位者2例,不满意复位者0例。术后疗效评价按美国矫形外科学会制定的标准,本组优5例,良3例,可1例。结论采用螺丝钉纲丝维持和稳定已复位的横形骨折块位置,以便用重建钢板固定,手术操作简便,疗效满意。术前好的影像学资料和充分的准备对手术顺利进行非常重要。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斜卧-截石位与截石-俯卧位微创经皮肾处理肾、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期间所收治的100例微创经皮肾镜处理的肾、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随机分为斜卧-截石位58例和截石-俯卧位42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微创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斜卧-截石组以斜卧-截石进行取石;截石-俯卧位组以截石-俯卧位进行取石,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斜卧-截石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短于截石-俯卧位组、一期结石清除率高于截石-俯卧位组、术后感染发生率低于截石-俯卧位组、住院时间短于截石-俯卧位组(P<0.05)。结论斜卧-截石位在微创经皮肾镜处理肾、输尿管上段结石效果明显优于截石-俯卧位,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APC基因截短型突变与散发性结直肠癌的关系和荧光标记数字化蛋白截短检测技术(P兀)在APC基因截短型突变检测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96例散发性结直肠癌(结肠癌44例、直肠癌52例)患者手术切除标本。应用荧光标记数字化PTT,以从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片段为体外翻译的模板,对50例结直肠癌患者APC基因突变聚集区进行筛查,根据有无截短蛋白的出现,判断基因突变是否发生。采用DNA直接测序法,对46例结直肠癌患者APC基因突变聚集区进行突变检测。对两种方法的突变检出率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50例采用荧光标记数字化PPT检测的结直肠癌标本中,13例发生截短型突变,突变检出率为26%(13/50),对其中4例阳性DNA样本进行测序,为无义突变,均导致截短蛋白的产生。46例采用DNA直接测序法检测的结直肠癌标本中,11例发生截短型突变,突变检出率为24%(11/46),与荧光标记数字化PPT突变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33,P〉0.05)。结论APC基因截短型突变是我国散发性结直肠癌较常见的基因改变事件。荧光标记数字化肿是快速、高效的基因突变筛查技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儿童肘内翻患者分别选择肱骨远端截骨Ilizarov矫形以及单纯楔形截骨克氏针固定矫治术完成治疗后获得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1年10月收治的28例儿童肘内翻患者进行治疗研究;随机分为常规组(采用单纯楔形截骨克氏针固定矫治术完成治疗)和研究组(采用肱骨远端截骨Ilizarov矫形术完成治疗),各14例;比较两组患者肘关节功能优良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拆内固定时间。结果:研究组肘关节功能优良率(100.0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0.00%)同常规组(92.86%)、(7.14%)比较,未呈现出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常规组,切口长度小于常规组,但手术时间、愈合时间、拆内固定时间均长于常规组(P0.05)。结论:肱骨远端截骨Ilizarov矫形术有效应用,同单纯楔形截骨克氏针固定矫治术比较,在获得疗效以及安全性方面,较为一致。肱骨远端截骨Ilizarov矫形术可将术中失血量减少,将切口长度减小;但单纯楔形截骨克氏针固定矫治术能够将手术时间、愈合时间、拆内固定时间有效缩短,二者各有利弊,具体应用期间需结合患者实际情形确定对应治疗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截石位在妇科腔镜手术中应用效果。方法将在我院接受妇科腔镜手术治疗的66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按照我院的入院编号进行随机分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3例患者,对实验组33例应用改良截石位进行手术操作,对照组患者则采用传统截石位手术,对比两个小组不同患者的体位舒适度和并发症发生率等治疗指标。结果实验组33例患者在经过改良截石位手术后体位舒适度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也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相关数据具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妇科腔镜手术中采用改良截石位进行手术操作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体位舒适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在临床治疗中值得借鉴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胫骨远端截骨、重建下肢力线治疗陈旧性pilon骨折畸形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5月采用胫骨远端截骨重建治疗的15例陈旧性pilon骨折畸形愈合患者资料,男12例,女3例;平均年龄30.8岁(24~39岁).术前负重位X线片及CT三维重建示:内翻畸形9例,外翻畸形2例,胫骨远端前方塌陷4例;4例患者存在胫距关节半脱位.所有患者术前均主诉踝关节疼痛、畸形及活动受限,并伴有行走困难.术后随访摄踝关节正、侧位X线片,并记录骨折愈合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SF-36健康调查简表评分、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踝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情况等.结果13例患者术后获平均23.8个月(19~48个月)随访,2例失访.骨性愈合时间平均为3.8个月(3~7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由术前平均(5.1±3.2)分降低至(1.4±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8例患者疼痛完全缓解.末次随访时AOFAS踝与后足评分、SF-36健康调查简表评分及踝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未见内固定失效、软组织并发症及进行性创伤性关节炎.结论胫骨远端截骨的力线重建手术治疗陈旧性pilon骨折畸形愈合可有效恢复下肢力线,缓解疼痛症状,并改善踝关节功能,降低进行性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
简介:摘要:1、目的 距骨体骨折是一种复杂的骨科疾病,常伴随着严重的关节损伤。由于其位置的特殊性,传统的治疗方式可能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内踝截骨作为一种治疗距骨骨折的方法,逐渐被更多的医生和患者所接受。本文通过对10例采用内踝截骨治疗的距骨骨折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探讨了该治疗方法的疗效和优缺点。 2、方法 在这10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在25-60岁之间。所有患者均接受内踝截骨治疗。手术过程包括对骨折部位的清理、截骨和固定。术后对患者进行一定时期的随访,评估治疗效果。 3、结果 经过内踝截骨治疗后,所有患者的骨折均得到愈合,且未出现明显的并发症。在随访期间,患者的关节功能得到了较好的恢复,疼痛得到了缓解。同时,根据骨折的类型和患者的个体情况,治疗效果有所差异。对于部分严重的骨折,如粉碎性骨折或伴有血管神经损伤的骨折,内踝截骨治疗的效果可能有限。 4、结论 内踝截骨治疗距骨骨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通过对这10例患者的治疗,我们体会到了该方法在处理某些复杂距骨骨折中的优越性。然而,由于骨折类型的多样性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对于一些严重的骨折,可能需要结合其他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应进一步探讨内踝截骨治疗距骨体骨折的最佳适应症和手术技巧,以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服务。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腹横形小切口在宫外孕急诊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在我科收治的38例宫外孕实行横行小切口的临床资料为治疗组,为同期收治的38例患者实行传统腹部纵切口宫外孕手术的临床资料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病率、住院时间、切口疼痛情况、切口感染率、切口愈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差异无显著性,治疗组术后疼痛、肛门排气早、住院时间短,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腹横形小切口手术在治疗急诊宫外孕方面具有损伤小、操作简单、住院时间短、降低住院费用、切口美观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腰椎横突骨折患者采用数字射线摄影(DR)平片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50例腰椎横突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分别采用CT扫描以及DR平片检查,对比分析这两种检查手段的诊断结果。结果本组所有患者经过DR平片检查表明,确诊骨折患者21例,横突共36个,17例患者疑似骨折,横突共22个,其余12例患者检查显示阴性。根据CT扫描检查结果表明,所有患者都有骨折,横突骨折主要有98个,其中35个为左侧横突骨折,63个为右侧横突骨折。DR检查漏诊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检查技术缺乏规范性、骨折部位比较隐匿、肠道内容物干扰、阅片不仔细等原因所致。结论腰椎横突骨折患者采用DR平片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可在基层医院大范围推广,但是DR平片检查也常常出现漏诊现象,临床疑似骨折患者应该进一步采用CT检查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