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入住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lCU)的多发伤患者压疮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及时进行压疮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6~6~2017~6入住我院EICU的292例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发生压疮分为压疮组和对照组,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患者的性别、体质指数(bodymassindex,BMl)、年龄、体温等13个因素对压疮发生的影响。结果2组患者在YMI、年龄、是否并发糖尿病、是否制动、住院时间、血红蛋白浓度、血清白蛋白浓度、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显示多发伤患者的年龄、是否并发糖尿病、是否制动、住院时间、血清白蛋白浓度是压疮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多发伤患者高龄、并发糖尿病、制动、住院时间长、低白蛋白时应加强压疮预防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诱发急性胆囊炎患者出现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近年来来我院治疗的急性胆囊炎患者作为试验样本,梳理分析病例资料,挑选出250例符合要求的患者建立研究模型,对患者感染状况进行分析,梳理患者病例资料后分别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研究样本中有52例(20.80%)研究个体出现感染情况,对受试个体的年龄、性别、病史、白细胞计数等7项风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证实所有观察因子均是急性胆囊炎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且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7项研究要素间无关联性,是致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有糖尿病史的老年女性急性胆囊炎患者具有较高的感染风险,且诱发感染的因素多,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诊疗措施以降低感染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及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6年4月—2017年10月收治的94例阴道分娩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产妇是否发生产后出血,将其分成对照组(未发生产后出血,56例)和观察组(产后出血,38例)2个组别。回顾性分析、对比两组在产程时间、出血量、巨大儿、人工流产史、羊水过多等因素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总产程时间、出血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程延长(OR值4.12)、巨大儿(OR值4.29)、人工流产史(OR值2.44)、羊水过多(OR值2.56)是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产后出血与产程延长、巨大儿、人工流产史、羊水过多等因素有关,可采用心理护理、健康教育、产程干预等措施,预防产后出血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高热惊厥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护理措施与效果。方法以2015年8月—2018年7月本院接诊的高热惊厥患儿50例为研究对象,利用奇偶数字分组法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25例。实验组实行针对性护理,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分析两组的护理效果,比较惊厥持续时间等指标。结果实验组的神志恢复时间与惊厥持续时间比对照组短,组间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的复发率为4.0%,比对照组的24.0%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通过分析小儿高热惊厥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对患儿施以针对性护理,可显著缩短其惊厥持续的时间,促进病情恢复,减少疾病复发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颅脑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产生依据。方法于2013年1月—2018年3月期间从我院选取25例接受颅脑手术并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并在同一时期在我院选取25例接受颅脑手术未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患者的疾病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同时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igistic多元回归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通过单因素分析后发现,手术部位感染主要和NNIS分级、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手术次数、手术时间、输血、急诊以及体重指数存在一定的联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后发现,手术部位感染主要和NNIS分级、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以及手术时间有关,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NIS分级、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以及手术时间是颅脑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对患者接受颅脑手术后,应该结合危险因素采取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措施,从而提升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胎盘早剥的临床特征及其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胎盘早剥提供可靠。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184例胎盘早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整理。结果(1)妊娠结局剖宫产126例(68.48%),阴道分娩58例(31.52%)。发生产后出血37例(20.11%)。新生儿轻度窒息7例,重度窒息4例,死亡3例。(2)临床特征合并重度子痫前期42例(22.83%),轻度子痫前期6例(3.26%),妊娠期高血压9例(4.89%),慢性高血压合并妊娠7例(3.80%)。阴道出血者62例,血性羊水者34例,腹痛腰痛者78例,其中板状腹者32例,休克11例,胎儿宫内窘迫35例。(3)危险因素平均发病年龄31.4±8.3岁。孕2O~24周8例,25~28周12例,29~32周26例,33~36周59例,≥37周79例,提示随着孕周增长发病率有增高趋势。初产妇113例,经产妇71例。结论胎盘早剥严重影响母婴生命安全,孕产妇年龄越大、孕周增加、妊娠期高血压等是胎盘早剥发生的危险因素,因提早预防,改善母婴妊娠结局,提高母婴存活率。
简介: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隐性误吸的危险因素。方法于2015年1月到2015年12月间,在我院选择60例脑梗死发生隐性误吸患者(发生组)和60例脑梗死未发生隐性误吸患者(未发生组)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统计脑梗死患者发生隐性误吸的危险因素。结果发生组患者年龄≥70岁、脑梗死部位为单侧大脑半球其他部位、有吸烟史、慢性支气管炎、有义齿、自主进食、吞咽X线荧光透视检查吞咽模式为异常发生率分别为66.7%,91.7%,56.7%,58.3%,61.7%,48.3%,95.0%;与未发生组相比明显较高,P〈0.05。发生组患者性别、有无合并症分布状况、饮酒史与未发生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患者年龄≥70岁、脑梗死部位为单侧大脑半球其他部位、有吸烟史、慢性支气管炎、有义齿、自主进食、吞咽X线荧光透视检查吞咽模式为异常是脑梗死患者发生隐性误吸的危险因素,临床需加强对存在上述危险因素脑梗死患者的护理,积极预防隐性误吸的发生。
简介:背景:钉棒系统内固定已成为重建骨盆Ⅰ区及Ⅰ+Ⅳ区肿瘤切除术后骨盆环缺损的主要方式之一,但固定方式尚无统一的认识。不同固定方式的内固定失败率有所不同,其临床疗效比较仍需进一步探讨。目的:对比不同钉棒系统重建骨盆Ⅰ区及Ⅰ+Ⅳ区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临床效果,并评估患者发生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至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42例累及骨盆Ⅰ区及Ⅰ+Ⅳ区的肿瘤患者,其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15-69岁,平均(41.0±17.7)岁。所有病例均接受了骨盆肿瘤切除以及钉棒系统固定,部分患者同时进行了植骨或骨水泥强化。钉棒系统固定时,12例使用单棒双钉,30例使用双棒四钉。对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及其他治疗情况、临床效果以及内固定失败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随访13-168个月,平均(36.1±32.3)个月。6例患者出现了内固定失败,其中单棒双钉组4例,双棒四钉组2例。2例内固定失败患者进行了翻修手术,其中1例进行了内固定拆除,另一例接受了内固定翻修以及自体腓骨植骨重建。双棒四钉组的内固定生存率明显高于单棒双钉组(P=0.003)。内固定生存率与年龄有一定的相关性(P=0.009),年龄≤21岁的患者内固定失败率较年龄〉21岁高。骨盆Ⅰ+Ⅳ区肿瘤切除组内固定失败率高于骨盆Ⅰ区切除组(P=0.007)。结论:骨盆Ⅰ区及Ⅰ+Ⅳ区肿瘤切除术后双棒四钉固定可以提供良好的短期及长期稳定性,而单棒双钉固定的强度相对不足,内固定容易失败。对于年轻患者以及良性肿瘤患者,肿瘤切除后建议采用钉棒系统固定联合自体骨移植的生物学重建;对于老年患者、恶性肿瘤患者以及需要放化疗的患者,建议采用钉棒系统固定联合骨水泥强化的机械性重建。
简介:目的了解2013年广东省18岁及以上居民吸烟、过量饮酒、蔬菜水果摄入不足、从不锻炼、超重/肥胖5类危险因素的流行现状、聚集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利用2013年广东省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调查数据,该调查在全省12个地市14个县区,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抽中社区的18岁及以上居民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基本情况,以及吸烟、过量饮酒、蔬菜水果摄入不足、从不锻炼、超重/肥胖等5类危险因素流行率及聚集性,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8354人纳入分析,男性占42.8%(3574人),女性占57.2%(4780人),60岁及以上占31.6%(2643人)。调查对象中25.1%(1922/7669)具有1种危险因素,42.1%(3225/7669)具有2种危险因素,28.0%(2145/7669)有3种及以上危险因素。危险因素数量与年龄(P〈0.05)呈正相关,与文化程度(P〈0.05)呈负相关。男性、丧偶/离婚/分居状态居民、从事农林类生产人员具有更多危险因素(均P〈0.01)。结论广东省18岁及以上居民5类危险因素广泛流行,且多重危险因素聚集现象严重,应加强居民不健康行为生活方式综合干预。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ICU重症感染患者治疗时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于2016年3月—2018年5月入院接受治疗的68例ICU重症感染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根据各患者不同的入院时间分组,住院时间在3d~5d内为A组,住院时间为超过5d者为B组,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期间的临床指标变化及危险因素予以回顾性分析。结果A组的心率、APACHEⅡ、乳酸水平均显著低于B组,其平均动脉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DIC发生率显著(2.94%)低于B组(29.41%)。结果显示,APACHEⅡ、乳酸水平、平均动脉压、DIC发生率可作为ICU重症感染患者治疗时间的主要危险因素,其中APACHEⅡ、乳酸水平、DIC发生率与其呈正相关,平均动脉压与其呈负相关。结论通过对ICU重症感染患者在不同治疗时间段的危险因素进行有效分析,通过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来缩短ICU患者的临床治疗时间,对改善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消化内科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370例患者临床病例资料,并分析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370例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者123例,感染发生率为8.97%;共分离出致病原菌110株,革兰阳性菌41株(37.27%)、革兰阴性菌64株(58.18%)、真菌5株(4.55%),致病菌主要为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居于消化内科患者医院感染的首位,感染率为32.52%;年龄、机械插管、留置导尿管、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应用糖皮质激素、合并恶性肿瘤和糖尿病等是引起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消化内科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主要以呼吸道感染多见,年龄、留置导尿管、机械插管、合用糖皮质激素和抗菌药物以及合并糖尿病、恶性肿瘤疾病是引起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医院感染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