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高原体外循环(CPB)围手术期患儿血钾变化,为围手术期监护提供参考。方法对80例CPB心内直视手术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分别于术前、体外循环转机30min、复温后停机前和手术次日晨4个时点取颈内静脉血测定钾浓度。结果转机30min、复温后停机前和手术次日晨血钾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余各时点血钾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CPB心内直视手术过程中,易发生低血钾,应加强围手术期患儿血钾的监护。

  • 标签: 高原 体外循环 围手术期 小儿 血钾 先天性心脏病
  • 简介:目的探讨常温及低温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对机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二组,常温组及低温组,每组20例。分别于术晨及转机末、术后1,4,7d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浆免疫球蛋白、补体C3、G、T细胞亚群阳性率、白细胞介素-2(IL-2)和肿瘤坏死N子(TNF)。结果3种免疫球蛋白体外循环后均低于术前水平,至术后7d恢复正常二组补体C3、C4水平在术中均有显著减低,至术后4d恢复正常。二组体外循环后CD8、CD4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术后7d恢复正常,二组CD8均显著高于术前,CD4/CD8常温组大于低温组.至术后7d各项指标恢复。二组IL-2于术后1~4d,较术前均有显著下降,至术后7d恢复正常水平。转机末至术后4d与术前相比,低温组TNF有显著性升高,至术后7d基本恢复正常,而常温组TNF变化不显著。结论常温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对机体细胞免疫的影响显著轻于低温组,因而对术后机体的恢复及抗感染作用显著优于低温方法。

  • 标签: 体外循环 免疫功能 心内直视手术
  • 简介:本文总结了20例体外循环术后并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监护体会,指出复杂先心病和瓣膜置换术后重症病人是重点观察的对象。术后有效的胃肠减压,肠鸣音恢复后早期进流质食物是预防溃疡出血的主要措施。密切观察胃液及粪便的颜色和性质,为明确诊断提供依据。对术后出现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患者,采用输血及血浆,应用止血药和制酸药等多种措施综合治疗,可挽救患者的生命。

  • 标签: 体外循环 消化道出血 监护
  • 简介:目的:探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高血压病人围术期心血管系统的稳定作用.方法:高血压术前病例90例被随机分为单纯全麻(GA)组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GEA组)组,各45例.术中和术后5d内监测两组病人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两组病人的扩血管降压药用量.结果:GEA组较GA组血压下降明显,以收缩压降低为主(P<0.01).GEA组的心律失常发生率为17.8%,较GA组(51.1%)亦明显下降(P<0.01).GEA组的扩血管药用量亦明显少于GA组(P<0.01).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病人围术期循环功能有稳定作用,尤其适用于高血压病人的手术麻醉.

  • 标签: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 循环功能 围术期 脉搏血氧饱和度 高血压病人 心率(HR)
  • 简介:本文研究了玫瑰花总提取物对正常状态以及肾上腺素所致微循环障碍时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结果显示,玫瑰花总提取物局部应用可增加微动脉的血流速度,对微静脉作用不明显。滴加肾上腺素可导致小鼠肠系膜微循环障碍,局部滴加玫瑰花总提取物后,可加快微循环障碍的恢复。玫瑰花总提取物的上述作用与丹参注射液相似但较弱

  • 标签: 肠系膜 微循环 玫瑰花 丹参注射液 实验研究
  • 简介:将9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炎及周围血管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应用山莨菪碱注射液,对照组应用706代血浆和丹参注射液。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5%)显著高于对照组(50%,P<0.01)。提示山莨菪碱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炎及周围血管病变有显著疗效。

  • 标签: 山莨菪碱 糖尿病 周围神经炎 周围血管病变
  • 简介:在从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工作中,发生2例停机后高血钾致心脏停跳10min以上复苏成功,未留后遗症,报告如下.病例1,男,6岁,先心室缺.麻醉诱导、维持及心内操作均顺利,心脏自动复跳.停机后即输机血,250ml+10%氯化钾10ml,尿流速度远大于输血的速度,停机半小时后血压偏低,加快输血速度,血压上升不明显,即加压输血20ml左右,心脏突然停跳,心肌处于松弛状态.即行心脏按压,电击除颤,应用利多卡因、肾上腺素、碳酸氢钠等,查血钾为8.3mmol/L,应用10%氯化钙10ml+10%葡萄糖10ml,缓慢静注,50%葡萄糖60ml+10u普通胰岛素静滴,14min后心脏复跳,30min后查血钾为3.5mnol/L.第2天清醒拔管,无后遗症.

  • 标签: 体外循环 高血钾 心跳骤停 并发症 原因
  • 简介:室性及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是体外循环术后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但大多数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循环系统功能均有不同程序的抑制作用,甚至导致心脏停搏。本文对我院2002年7月~2003年10月收治的30例体外循环术后并发室性或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患者接受胺碘酮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进行了临床监护观察。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胺碘酮 心律失常
  • 简介: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的优点及疗效。方法对2002年2月~2005年6月所行33例OPCABG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患者术前心功能Ⅱ~Ⅲ级,左室射血分数34%-68%,均在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状态下完成冠状动脉搭桥术。结果手术患者无一例死亡,术后心绞痛症状均消失,心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改善。结论OPCABG是一种安全可行、效果良好的治疗冠心病的方法。

  • 标签: 冠心病 非体外循环 冠状动脉搭桥术
  • 简介:目的:观察抑肽酶对体外循环炎性反应及心肌保护的影响。方法:选择20例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ASAⅡ~Ⅲ级,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抑肽酶组(A组),每组10例。C组不用抑肽酶,A组将300万单位抑肽酶加入预冲液中。分别于切皮前(T1)、体外循环30min(T2)、体外循环结束后30min(T3)、术后4h(T4)及术后12h(T5)五个时点取动脉血测定下列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结果:在T2、T3、T4、T5时点A组血浆IL-6、IL-8均明显低于C组(P<0.01);在T3、T4时点A组血浆IL-10明显高于C组(P<0.01);在T3、T4、T5时点A组血浆CK-MB均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抑肽酶能有效抑制CPB诱发的炎性反应,对心肌具有保护作用。

  • 标签: 抑肽酶 体外循环 炎性反应 心肌保护 血浆 IL-8
  • 简介:脑的正常生理活动有赖于良好的血液循环,在脑部病变尤其是脑血管病的发生、诊断与治疗中,脑血液循环的改变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改善脑的血液循环,重视其微循环水平的治疗,以更好地恢复脑细胞功能.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病 微循环 溶栓治疗 抗凝 降纤 抗血小板
  • 简介:目的 分析颌面鼻咽部血循环特点,探讨安全有效的颈外动脉(ECA)超选择性插管栓塞技术。方法 37例患者,疾病包括鼻咽纤维血管瘤、颌面血管畸形、鼻出血、上颌窦血管瘤、右眶内骨折出血、颈静脉球瘤、颈静脉球瘤并颈动脉体瘤、脑膜瘤、颅底硬脑膜动静脉瘘。均经ECA及分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有25例共行32支ECA及分支栓塞治疗。结果 均取得治愈或好转疗效。其中1例右眼失明,1例左颊及耳廓坏死。结论 颌面鼻咽部血供丰富,侧支吻合多,ECA及分支DSA可明确病变血供,了解侧支及危险吻合情况。应尽量高超选择直接栓塞病灶,以提高疗效和减少并发症。正确选择导管及熟练操作是高超选择性插管成功的保证。不能超选择性插入分支者采用血流再分布原理进行栓塞。对活动性出血不能超选择性插管时可采取主干栓塞后局部降压而止血。

  • 标签: 颈外动脉 栓塞治疗 超选择性插管
  • 简介:婴幼儿,特别是体重在10kg以下先心病患儿因其本身的特殊性,外科治疗死亡率较高,术中体外循环管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一个关键部分.我院自1998年7月至2001年12月共施行体重在10kg以下的小儿心内直视手术34例,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现将术中体外循环管理总结报告如下.

  • 标签: 低体重婴幼儿 先心病 术中管理 体外循环管理
  • 简介:目的:探封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的麻醉处理。方法:16例OPCAB病人,在中剂量芬太尼静脉注射复合异氯醚低溃度间断吸入、异丙酚持镇静注、维库溴安间断追加的综合麻醉下施术。术中持镇静注硝酸甘油[0.2~2μg/(kg·min)];用多巴胺、苯肾上腺素、硝普钠、艾司洛尔调控病人的血压和心率,分别维持在14~12/10-9kPa和50~70bpm,并尽可能维持稳定。术中静注肝素1mg/kg,保持ACT>300秒;维持病人正常体温。结果:16例中,2例搭桥2支,11例搭桥3支,3例搭桥4支,无1例改用髓外循环。其中10例术中未输血,最大输血量为900ml。术后4h拔氯管道管者6例,6h内者6例、8h内者2例,最长1例为18h,无麻醉死亡。结论:术前必须了解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和心功能状况,术中根据病人情况和手术步骤调控病人的生理状态和麻醉深度,是保证OPCAB病人安全的关键。

  • 标签: 病人 术中 OPCAB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 麻醉处理 静注
  • 简介:测定实验组(60例CPB心脏手术)、对照组(20例非CPB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T淋巴细胞亚群;白细胞、红细胞、淋巴细胞计数.进行各时点指标与术前比较的方差分析(x±s),组间两两比较配对t检验;进行不同氧合器、CPB时间、体重、年龄等多因素比较的方差分析.探讨CPB对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实验组红细胞、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及淋巴细胞和红细胞计数均较术前显著下降,自停CPB持续至术后3~8天.白细胞计数在停CPB时下降,术后3~8天高于术前水平.CPB对细胞免疫功能的损害作用与CPB时间、手术失血量呈正相关;与病人年龄、体重、CPB温度呈负相关.不同性别、病种组免疫功能损害程度亦有一定差异.膜式氧合器组较鼓泡式氧合器组细胞免疫功能损害轻.结论:CPB的气血界面、血细胞破坏及人工管道系统均可导致血液有形成分破坏,损害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在围手术期监护中应予以重视.

  • 标签: 红细胞免疫 T淋巴细胞亚群 体外循环
  • 简介:20世纪80年代初,一个全新的环境保护理念——循环经济,被环境理论理论学家们首次提出,并立即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一些发达国家相继将其作为本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在循环经济的探索和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如日本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循环经济国家,也是发达国家中对循环经济立法最全面的国家。它首先制定并颁布了《废物综合再生利用法》,

  • 标签: 循环经济 二十一世纪 20世纪80年代 可持续发展战略 环保 发达国家
  • 简介:目的:观察体外循环心瓣膜置换术对血浆IL-6、IL-8、IL-10释放及细胞因子平衡的影响。方法:选择20例风湿性心脏病择期心瓣膜置换术患者,分别在麻醉前、腔静脉插管时、主动脉阻断30min、主动脉开放后10min、1h、2h、4h、14h时采集桡动脉血,测定Hct、IL-6、IL-8、IL-10。结果:PCB心瓣膜置换期间的IL-6、IL-8、IL-10变化基本一致;与麻醉前比较,主动脉阻断30min时虽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脉开放10min时显著升高(P<0.01),高峰期位于主动脉开放1-2h时,然后逐渐回降,主动脉开放24h时已接近基础值(P>0.05)。主动脉开放2h、4h时的IL-6值与主动脉阻断时间有关;主动脉开放2h时的IL-6值与CPB时间相关;主动脉开放10min时的IL-10值与主动脉阻断时间和CPB时间相关。IL-6、IL-8、IL-10三者存在相关性。结论:术后无并发症的CPB心瓣膜置换术可促发抗炎症细胞因子反应和促炎症细胞因子反应;独发细胞因子反应的因素虽然较多,但其中以缺血再灌损伤为最重要的独发因素。

  • 标签: 体外循环心瓣膜置换术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8 白细胞介素-10 缺血再灌注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