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4 个结果
  • 简介:敦煌藏经洞发现的三种唐碑拓本受到广泛关注。其中题为柳公权所书《金刚经》拓本最为完整,却引起学者们的争议。本文结合文献史料及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从拓本缺字现象及书法风格两方面来论证这一碑拓为后人伪托之作。

  • 标签: 敦煌 柳公权 金刚经 拓本 伪作
  • 简介:文章介绍了舟曲藏族丰富的传统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乐器的种类以及特点,并对舟曲藏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承与抢救,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与措施。

  • 标签: 舟曲 藏族 传统音乐 保护与抢救
  • 简介:国外一流大学的博物馆发展经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文章着重从博物馆本体与业务拓展、博物馆人员组成和素养、博物馆管理与经营模式等方面,进行国内外高校博物馆的对比研究,以期为国内高校博物馆的发展方向与建设思路提供参考。

  • 标签: 高校博物馆 功能拓展 信息素养 管理经营模式 对比研究
  • 简介:本文根据典型遗址的分析,对镇江营文化和北辛文化,两支分布于黄河下游的考古学文化的内涵分别进行了阐释,然后对两支文化进行了比较,初步认定镇江营文化和北辛文化属于两支不同的考古学文化系统,并回答了后岗一期文化与北辛文化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发生交流的时问和方式。

  • 标签: 后岗一期文化 北辛文化 镇江营文化 文化比较
  • 简介:拉铁摩尔是美国著名的中国边疆史研究专家,著述丰富,影响颇巨.本文简要叙述了拉铁摩尔的早年经历和两次新疆考察及其与中国新疆研究的关系,初步梳理了拉铁摩尔对新疆研究的几个理论侧面,即新疆与内地、西藏、内蒙古的结构关系,新疆的内部文明结构与交通结构和特点,新疆在现当代内陆亚洲地缘政治中的枢纽地位等.最后对拉铁摩尔的新疆研究作了简要评价,认为是其中国边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从中国边疆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环节,同时他的考察与研究相结合以及广阔的地缘政治视角值得借鉴.

  • 标签: 拉铁摩尔 中国新疆 考察 研究
  • 简介:弗里德曼范式是中国宗族研究的代表性理论。在反思、批判这一理论范式的过程中,学者们不仅质疑了其所关注的祀产要素的核心作用,也尝试从地方化聚居、文化族谱等角度重新解读中国宗族。本文梳理人类学中国宗族研究的理论流变,反思已有的研究局限,认为各类仪式性互动对宗族的构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理解中国宗族的关键要素。并从仪式入手探讨中国宗族组织的学术路径,旨在对当代中国宗族研究的发展和创新有所贡献。

  • 标签: 弗里德曼范式 中国宗族 仪式
  • 简介:天水放马滩1号秦墓出土的年代为战国时期的木板地图,可以提供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中国古代地图史、测量学史和地理学研究的进步各有重要意义,从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反映生态环境面貌的内容。放马滩地图突出显示"材"及其"大""中""小"以及是否已"刊"等,都应理解为林业史料。有关秦人先祖"养育草木"的历史记忆,说明林业在秦早期经济形式中也曾经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关于某种"材"运程若干"里",以及如何"道最"等与运输方式有关的信息,乃至"闭"的设置等,均体现林区交通开发的记录和导引的图示。

  • 标签: 放马滩 秦墓 地图 林业 林区交通
  • 简介:罗香林(1906--1978),字元一,号乙堂,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宁新镇水楼村下石陂窝人。他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民族学家和客家学研究的奠基人,历任中山大学、香港大学、珠海书院教授,获香港大学终身名誉教授衔。罗香林毕生献身学术,尽瘁教育,弘扬中华文化,享誉中外文史学界。由于其在客家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罗香林被学术界誉为客家总问题专家,为梅州“八大先贤”之一。

  • 标签: 客家研究 罗香林 宗师 香港大学 客家学研究 历史学家
  • 简介:近年来中国基督教史研究在取得进展的同时也呈现一些新趋向。一是打通中国古代和近代史并开始触及新中国以后的基督教史。二是从世界史视野来看中国基督教的历史。三是开始研究基督教附属事业之外的基督教思想与中国文明等核心问题。四是与哲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学等学科结合带来新的突破。但这一领域也面临着如社会认同度不够、利用西语文献不足、缺乏理论探讨、宗教文化知识薄弱及学术国际化程度不高等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 标签: 中国基督教研究 新趋向 碎片化 学术国际化
  • 简介:李媛著《明代国家祭祀制度研究》于2011年11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43万字,分为绪论、正文四章及结论六个部分,是关于明代国家祭祀制度、活动及其内涵研究的一部力作。本书系统梳理和考察了明代国家祭祀体系的制度设置、机构管理、仪式规范、组成要素、信仰内涵、现世功用等问题,全面展现了明代国家祭祀体系的总体结构和运行面貌,并从政治文化的视角系统地解读了明代国家祭祀体系的基本精神,分析这一体系的信仰意识、价值意识和政治用意,指出祭祀体系内的诸要素与国家与地方社会关系、地方社会权力空间等问题存在整体的关联意义。

  • 标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国家祭祀 制度研究 明代 政治文化 祭祀制度
  • 简介:伊沛霞《早期中华帝国的贵族家庭——博陵崔氏个案研究》一书的出版与1970年代以来美国汉学社会史研究兴起的风气密切相关,作者一方面发展了日本学者士族个案研究的传统,另一方面化用西方社会学理论,并较为充分地利用了考古报告、墓志等出土资料,试图通过家族的个案研究,突破王朝史的框架,展现秦汉至隋唐中国社会的变迁。尽管该书在理论预设、史料运用等方面尚有商榷的余地,但在当时无疑是一部“预流”之作,并在中、日两国学界都引起了反响。本文借助对该书的讨论,回顾了三十余年来中文世界士族研究的演进脉络,分析得失,进而展望士族研究重新出发的前景与可能。

  • 标签: 伊沛霞 贵族 博陵崔氏 学术史
  • 简介:摘要:清洗是纸质文物保护的重要环节。为此,利用虹吸技术对纸质文物进行清洗,以减轻常规清洗方法对文物本体尤其是绘画颜料层的摩擦及冲击损伤,对脆弱纸张及色彩易脱落的字画尤其适宜。这可避免传统的清洗方法中清洗液循环使用出现的交叉感染及清洗不彻底的现象。清洗后纸张白度提高,光泽度几乎无变化,pH值提高至8.5左右。

  • 标签: 纸质文物 清洗 册页
  • 简介:1934年成立的西京市政建设委员会,在其存在的八年时间里,为民国西安的市政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极其艰苦情况下所进行的城区道路修筑工作,初步改变了西安历史时期道路的路面面貌,是西安城区道路近代化的开端,且对当今西安城区交通布局有重影响。随着城区道路工程建设的推进,道路排水工程也相继进行,初步形成了近代西安城区排水系统网,在养护西安城区道路的同时,也推进了城市水环境景观的改善。本文主利用西京筹备委员会时期的档案及其相关的民国期刊资料,从道路规划、工程组织管理、人员物资准备、工程实施等方面对该问题展开具体论述,分析传统商业区、新式工具和行政中心的转移等因素对道路布局的影响,并以地图的形式直观展现西安城区新修道路的成果及布局状况,以求人们对这一时期的西安城区道路工程建设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 标签: 民国 西京市政建设委员会 西安城区 道路工程建设
  • 简介:学界对"诗佛"王维的研究多集中于山水诗、"诗中有画"特点、佛教思想对他的诗歌及思想的影响及名篇赏析等方面,而对于王维与道家思想的研究,则相对冷清。实际上,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道家思想则是道教最主要的思想来源,二者对王维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此,二十世纪以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是在王维诗歌、思想与道家思想关系的研究方面,已有所突破。但是,学者们的自觉意识不够,在深入系统方面也有待提高。

  • 标签: 王维 亦官亦隐 道家思想 隐逸诗歌 回顾
  • 简介:王尚义先生所著的《流域历史地理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为历史地理学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是值得历史地理学者重视的方面。通过作者在这方面的实践,提出了有关这个领域的理论,并非一般的泛泛之谈。所以此书是一本有价值的作品,是值得向历史地理学界推荐的。

  • 标签: 历史地理研究 理论与实践 流域 历史地理学
  • 简介:要深入开展台湾历史研究,加强与台湾学界的联系与合作,吸取和借鉴台湾学界的研究成果,无疑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台湾的史学传统,早先的学者传承于祖国大陆,可谓一脉相承。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的史学理论和方法论对于台湾史学界的影响逐渐扩大,在这两方面的相互作用下,台湾的历史学界有了比较深厚的学术积淀,形成了一支学术素养相当扎实的研究队伍。

  • 标签: 学术素养 台湾史 两岸 历史研究 研究成果 史学传统
  • 简介:滇文化是战国至西汉时期位于云贵高原滇池区域的一支风格独特的考古学文化,以数量众多、特征鲜明的青铜器、金器、玉石器等闻名于世,是中国青铜文化的一朵奇葩.从文化特征来看,既有源自云贵高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特征,也有大量来自周边地区,如中原、巴蜀、岭南等文化的影响,还有来自更为遥远的欧亚草原、南亚,甚至西亚地区的因素,因此滇文化是杂糅了大量其他地区文化因素的一支复合型文化.其中,北方地区的文化因素占据了较为重要的地位,使其显得与周边一些典型农耕民族的青铜文化差异较大,呈现出独特的地方特色.

  • 标签: 滇文化 北方地区文化 族群
  • 简介:石质文物表面污染清洗是石质文物保护的关键技术,本文以花山岩画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讨论了以激光、微粒子喷射、蒸汽清洗为代表的现代物理清洗技术在户外彩绘石质文物表面污染去除的安全性、可行性及其去除效率等问题,以促进物理清洗技术在石质文物保护领域的应用与推广。

  • 标签: 岩画 表面污染 物理清洗 激光 微粒子喷射 蒸汽
  • 简介:抗战时期山东农村两面政权的出现,初期是中共变通抗日策略的产物,后来与中共调整抗战战略息息相关。从两面政权的具体形成过程看,有中共成功争取伪政权而成的,也有安插地下党员或进步人士实际控制伪政权而成的,甚至有的是中共主动建立的。除中共实际控制的两面政权外,一般两面政权对中共的态度犹疑不定,持续可以依靠的两面政权数量有限。尽管如此,乡村两面政权作为潜在的抗日力量,对中共在敌后立足、扎根,坚持抗日游击战争,发展抗日力量,开创抗日根据地提供了掩护、救助、情报、物资供应等多方面协助。中共与日军力量对比悬殊、日伪对农村控制力薄弱、中共对伪职人员严惩与教育争取相结合的政策、巧妙的斗争策略、乡村民众自保诉求与心中民族大义意识,都是抗战时期山东农村日伪基层政权走向两面性的重要因素。

  • 标签: 抗战时期 中共 游击战争 山东农村 两面政权
  • 简介:清朝末期,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达赖喇嘛与班禅额尔德尼互为师徒、相互礼让的和好关系开始发生变化,两大活佛系统的矛盾日益加剧.清朝中央政府和驻藏大臣也介入其中,从对达赖、班禅都有所猜忌到明确支持班禅系统、压制达赖系统,使两大系统的矛盾不断激化,达赖方面与清政府、驻藏官员的矛盾也不断加深.这些矛盾在清朝崩溃前夕全面爆发,并对以后40多年的西藏治理产生了消极影响.

  • 标签: 清朝末期 达赖 班禅 治藏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