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谢赫的“六法”论在历代影响很大,有“六法精论,万古不移”(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之誉。但对“六法”的含义,后人却有多种多样的解释。当然,为适应绘画实践发展的需要,对它作出新的解释是必然的;但我们为了研究谢赫的绘画理论,则须力求忠实于作者的原意,尽可能避免曲解。本文仅就“骨法”及其相关的问题谈点浅见。一、关于“六法”的断句钱锺书先生在《管锥编、全齐文卷二十五》论谢赫的“六法”中说:“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按当作如此句读标点。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漫引谢赫:“一日气韵生动,二日骨法用笔,三日应物象形,四日随类赋彩,五日经营位置,六日传模移写”;遂复流传不改。……脱如彦
简介:近古五百年的中國書法吏有三個重要的轉折點,而影響至今的第二個轉折點即發生在十七世紀中期的清代乾隆、嘉慶時代,雖然此一時期的書壇主流仍是以張照、劉墉等為代表的帖學書風,但在文字學、金石學研究的帶動下,這一時期的藝術斷代史特徵突出地表現為碑學書風的興起,并在道光時代(1821一1850)及其以後成為書法作品風格的主流形態。在乾隆、嘉慶將近一百年時間內,由于大尺幅褂軸書法作品的取法需要,和以阮元、包世臣等為首的文字學、金石學封篆、隸、北魏碑刻書法的學術關注,形成了以金農、鄭燮、伊秉綬等為前導的前碑派書法潮流,最終促成以鄧石如、趙之謙為書壇主將的碑派書法時代,並影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