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破解消费文化的迷梦是当代艺术必须要直面的时代难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普遍采用的一种视觉表征策略就是挪用。在消费文化的语境中,符号挪用的行为本质上是一种模拟。模拟是消费文化中广泛采用的一种表意方式。它通过符号之间的象征性交换和自恋式地编码来运作,具有结构上的自主性和"模型在先"的特点。如果说消费文化是对表象世界的模拟,那么当代艺术则是对模拟的模拟,即对"仿像"的模拟。它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视觉形象的物化;二是视觉表意的表层化;三是视觉风格的混杂化。在一个审美过剩和符号泛滥的时代,当代艺术能否通过"模拟的模拟",释放审美批判的社会潜能,依然是一个值得追问的问题。
简介:<正>△最近,我院表演系内蒙班学生实习演出了印度七场话剧《断线风筝》,这是该班学生进校三年多来实习演出的第一个大戏。该班教师在选择剧目上,既考虑了教学内容的需要,也顾及了这批学生能歌善舞的特点,整个演出既注意人物心理的刻划,又有优美、舒展的歌舞场面,在导演和舞美设计上也有一些新的处理.△为让学生初步认识、学会并掌握基本导演创作因素的运用,为今后几个教学单元的学习打下基础,我院导演系戏剧导演专修科暨戏剧导演进修班举行了一次京剧导演作业实习晚会。晚会全部节目均以传统折子戏或传统戏曲人物形象为基础,教师按教学内容的要求提出改变折子戏的规定情境或传统戏曲人物形象的若干性格因素为作业命题,再由学生进行再创造的导演小品为主要教学形式。这次晚会是该系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所作的不同于我国传统话剧导演教学
简介:本文将重点分析电影《苏格拉底》的叙事线索及其情境设定,通过阐述影片对于柏拉图对话录等经典文本的改编,揭示电影和文本之间既离又合的双重关系,进而表明电影在哲学教化的动态过程中所具有的可能效用。就思想的表达方式或传播媒介而言,古典关注的“思想一文本”模式很可能遭到电影等新媒介的冲击而进行重组。《苏格拉底》因其选材的特殊性更加凸显了冲击的效果。剧中苏格拉底追求真理而鄙弃庸众之意见,反对像修辞家那样奉承民众,结果被雅典民主法庭投票处以死刑。与“哲人之死”形成双关对比的是“电影票房之惨淡”。触及思想的电影必然面临哲人曾经的处境,是选择迎合大众,还是追求真知?就《苏格拉底》而言,教化是其首要旨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