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我现为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的历史教师。从1988年到现在,我与赵亚夫老师已有20年师生情谊,他虽然没有为我们上过教法课,但却带了3年多的班主任,这期间我们得益于他的教诲实在比他上一门教法课要多得多。大学毕业后,获与老师的交往从未中断,学习也一直在继续。正因为如比,我对赵老师的历史教学研究在理解上就可能更敏感一些。得知赵老师终于打出了自己新历史教育的主张,我就立即萌生了做访谈的念头。一是因为,我身在中学,我的访谈或许有助于一线老师和一般读者去理解赵老师的新主张;二是因为,赵老师早就倡导以公民教育和人格教育为核心的历史教育,而他的新主张对比又有进一步阐发,我期望用更自由的访谈方式呈现其重点,以便同仁们能够获得更进一步的理解。赵老师搞研究写文章,常常讲教学现象(亦即实跋)背后的道理,而这道理当然是有理论做支撑的,关于道理的阐述(亦即理论)本来就发乎实跋,可惜的是一些老师误以为赵老师的文章“理论性”太强,并未耐心认真地读下去。其实,真正认真地读进去了,才恍然发现赵老师的理论原来是要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是理论与实跋交融的结果,绝非空谈。但愿我做的这个关于赵老师新历史教育主张的访谈,能够让老师们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都有所得益。
简介:<正>庄子是战国时期赫赫有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他“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言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之。”庄子对文艺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是极不正确的,主张要“弃圣绝智”“灭文章,散五彩”。可偏偏他的寓言以超绝的想象,瑰伟的气魄,奇诡的语言,给后世以极大的影响。而在这些寓言中表现出来庄子的文学见解,又以“不经意”的“淡然漠然”之态,发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甚至超过了儒家思想的影响。使得自“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的。这真是应了俗话所说“歪打正着”。对此,本文试从二方面作一番简要的论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