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建立-种灵敏、可靠、快速对水中大肠埃希菌富集和DNA提取的最佳方法组合,以便应用TaqMan探针实时荧光PCR技术进行定量检测。方法膜过滤洗脱环节,采用3种不同的方法进行富集洗脱,通过平板计数法比较各方法富集洗脱效果;DNA提取环节,采用4种方法进行DNA提取。所得DNA进行实时荧光PCR扩增,定量检测DNA拷贝数,比较各方法的DNA提取效率;并采用最优的方法组合,对模拟水样进行膜过滤和DNA提取,考察全过程的回收率和灵敏度。结果采用加表皮葡萄球菌过滤+漩涡混合器+玻璃棒刮擦洗脱方法(C法),洗脱效率能达到75%-93%;TritonX-100法和磁珠法的线性范围达到6个数量级稀释度(10^0-10^-5),r2分别为0.998和0.999,然而,TritonX—100法更省时,更简便,经济性更好。采用该最优的方法组合,其全过程的回收率为79.7%~104.0%且灵敏度达到1cfu/ml。结论c法+Triton-100法组合可以快速、准确、经济地对饮用水中大肠埃希菌进行富集和DNA提取。
简介:目的对现时卫生局执行食品卫生检查所使用的工具进行评估。方法以问卷访谈及观察比较评估卡及通知笔录表的使用性及适用性对数据收集的质量影响评估。结果成功访问了24名卫生检查员,占合资格受访者92%。评估卡、通知笔录表分别属于定序及定类的检查评估表,两表在同类场所的使用率均达100%,个别地区卫生工作组(3/7;42.9%)以评估卡作为非同类场所的卫生检查,使用率较原先设计的评估卡使用范围超出近30%。在检查项目内容方面,参照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相关数据,两评估表的关键点各占总项的12.9%及11.1%;相对其他国家地区同类型的检查表,关键点平均相差少38.3%及40.1%,内容亦欠缺个人卫生、时间及温度三方面的关键点。在项目内容的评核方面,受访者对同一场所中“垃圾”及“食物安放”两检查项的评核分数似出现离散现象,其中,高年资的受访者“垃圾”检查项集中在2分至1分,低年资受访者则由4分至2分不等,但两者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信息收集工具的选取方面,90%以上的卫生检查员认为通知笔录表较评估卡更适用于日常的卫生稽查,然而,一半以上的卫生检查员亦认为评估卡的量化检查及总分评估皆有助对场所的食品安全卫生进行整体评估。结论评估表的标准化以及内容的调整是目前食品安全信息数据收集品质的迫切改善问题:当中,适当的引入关键控制点是提升数据品质的根本源。另外,随着饮食业的不断变化,合并两信息收集工具及扩大评估表的使用范围将有利于整个食品安全监测网的完善发展。
简介:1为什么开展总膳食研究? 化学物质是生命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们影响着人体新陈代谢的各方面.然而,人体暴露于有毒化学物质和营养失衡是目前已知或怀疑与多种人体健康问题相关的因素,包括:促进或导致癌症、肝肾功能障碍、内分泌紊乱、免疫功能抑制、肌肉与骨疾病、出生缺陷、早产、神经和感觉系统发育不全、生殖障碍、精神疾病、心血管疾病、生殖和泌尿系统疾病、老年痴呆和学习能力丧失.这些情况在所有的国家中都是普遍存在的,在某种程度上,其中大多数情况与我们以前和现在吃的食物中化学物质的暴露量密切相关.因此,任何国家都必须考虑的基本公共卫生职能之一就是使人们的膳食免受这些危险因素的危害.这就是总膳食研究的主要目的。
简介:以枯草芽孢杆菌为抑菌试验指示菌,采用从凤凰单丛茶中分离到的内生细菌FH01的无菌发酵液进行抑菌试验,对内生细菌FH01的发酵条件进行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得出,对抑菌活性影响较大的因素为碳源、氮源、初始pH、发酵温度、摇床转速、发酵时间。根据Box-Benhnken中心组合方法对FH01的发酵条件进行六因素三水平试验。结果表明:FH01最佳发酵条件为麦芽提取物用量1.43%(m/v),大豆蛋白胨用量1.67%(m/v),初始pH5.0,发酵温度36.78℃,摇床转速129.52r/min,发酵时间67.36h。在此条件下,FH01发酵液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圈直径为22.10mm,与预测值24.10mm相比,相差仅为2mm,比优化前抑菌圈直径的平均值14.50mm(n=3)提高了34.39%。
简介:研究了碳源、氮源、乙酸盐、碳酸氢钠、温度、氧气等诸多因素和条件变化,对于谷氨酸棒杆菌工程菌株M5(C.glutamicumATCC13032M5)发酵产生L-苹果酸产量的影响。L-苹果酸的检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实验结果显示,以5%葡萄糖、0.5%NaAce、0.5%(NH_4)_2SO_4、0.15%KH_2PO_4、0.05%MgSO_4·7H_2O、0.02%CaCl_2为发酵培养基,NaHCO_3调节pH7.0,接种量2.5%,30℃自控摇床好氧发酵36h后,转换成限氧发酵72h,L-苹果酸产量可达到25.2g/L,糖酸转化率为72%。实验结果验证了工程菌M5的基因工程改造是成功的,有希望成为发酵生产L-苹果酸的新菌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