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1 个结果
  • 简介:三维编织复合材料是利用编织技术,把经向、纬向法向的纤维束(或纱线)编织成一个整体,即为预成型结构件(简称“预制体”),然后以预制体作为增强材料进行树脂浸渍固化而形成的复合材料结构。由于增强纤维在三维空间多向分布,阻止或减缓了冲击载荷作用下复合材料层间裂纹的扩展,使得复合材料层间性能大大提升。因此,三维编织复合材料较普通层合复合材料具有更高的冲击损伤容限和断裂韧性。三维编织技术可按实际需要设计纤维数量,整体织造复杂形状的零部件和一次完成组合件,

  • 标签: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 三维编织技术 应用 复合材料结构 冲击载荷作用 冲击损伤容限
  • 简介:丁苯胶乳是合成橡胶工业的主要产品之一,丁苯胶乳主要包括羧基丁苯胶乳和丁苯吡胶乳。简要介绍了国内丁苯胶乳的生产现状,进而详细介绍了它们的合成技术研究进展,并阐述了其应用进展,最后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

  • 标签: 羧基丁苯胶乳 丁苯吡胶乳 合成
  • 简介:用稳压器对16MND5封头锻件不同部位进行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钢锭和锻件不同部位的成品分析值接近熔炼分析值,同时测量值满足规定要求,说明锻件具有均一的化学成分分布;力学性能检测结果表明,锻件各部位力学性能满足规定要求且呈各向同性;金相检验和超声检测结果均表明锻件内部性能优异。由此可知,利用旋转模压法能够成功制造出满足采购要求的封头锻件。

  • 标签: 旋转模压 封头锻件 16MND5
  • 简介:利用Stober方法合成了球形SiO2颗粒。在乙醇和水的混合溶剂中,以正硅酸乙酯(TEOS)为硅源、氨水作催化剂,在40℃水浴下制备SiO2球形颗粒。通过改变反应物TEOS以及催化剂氨水的加入量,制备了不同粒径的球形SiO2颗粒。利用扫描电镜(SEM)可以看出,随着TEOS和氨水加入量的增加,SiO2颗粒的粒径增大,并探讨了其变化机理。

  • 标签: SIO2颗粒 粒径 TEOS 氨水
  • 简介:以JoncrylADR-4368为增容剂,采用双螺杆挤出机熔融共混制备聚乳酸/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1,4-丁二醇三元共聚酯(PLA/PBAT)共混物,研究了该增容剂对共混体系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和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适量Joncryl可以增加PLA/PBAT共混体系的界面结合力,从而提高共混物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Joncryl的加入导致结晶温度向高温方向偏移和结晶度下降;SEM断面形貌表明增容剂Joncryl的加入使得共混两组分之间有较强的界面结合力,增容效果显著。

  • 标签: PLA/PBAT共混 增容剂 形貌 性能
  • 简介:我国在1997年开发成功铜包铝线,其初衷是用于制造传输高频信号的同轴电缆的内导体,以节省铜材并代替进口。二十多年来,随着人们对铜包铝线在线缆行业贯彻'以铝节铜'方针以及在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中的战略意义的认识逐渐加深,使铜包铝线在线缆中获得广泛的应用。此后,科研人员将其用作工频电线电缆导体,开发出诸如电力电缆、电气装备电缆、通信电缆、建筑布线、阻燃电缆、控制电缆等产品.

  • 标签: 铜包铝线 预处理 回收利用 再生利用
  • 简介:以维生素E1000聚乙二醇琥珀酸酯(TPGS)为乳化剂,姜黄素为模型药物,聚乳酸-羟基乙酸为载体材料,采用O/W型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姜黄素纳米粒,以包封率和载药量为主要指标,单因素实验探索影响两指标的主要因素,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制备工艺,结果表明,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姜黄素纳米粒的最佳工艺为:聚合物浓度4%,乳化剂TPGS浓度0.03%,超声时间8min,搅拌时间6h。以此工艺制备的载药纳米粒外形圆整光滑,粒度分布较为均匀,平均粒径为189.7nm,包封率为86.2%,载药量为7.45%。

  • 标签: 姜黄素 聚乳酸-羟基乙酸 纳米粒 正交实验
  • 简介:较系统地综述了目前TiC超细粉(尤其是纳米亚微米TiC粉)的各种制备方法,对不同的制备方法进行了比较,着重分析了各制备方法的技术关键和优缺点,最后对超细粉TiC制备的进一步发展进行了展望。分析认为利用化学方法进行混料,结合快速均匀加热进行合成,是未来超细TiC粉工业化制备的发展方向。

  • 标签: TIC 超细粉 制备方法
  • 简介:通过编制C语言程序在CFD商业软件FLUENT中引入颗粒动力学模型,实现对颗粒成长的数学模拟。首先在FLUENT中计算得到丙烷与空气反应的湍流火焰场(含四氯化钛氧化反应),在此基础上将气体中的颗粒或者颗粒聚集块看成一种假定的气体组分,忽略颗粒相对流体的影响,通过UDF导入颗粒模型进行计算,对颗粒尺寸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该模型对颗粒尺寸的预测与实验数据相差不大。进一步分析了火焰温度、氧化剂流量等对生成颗粒或者颗粒聚集块尺寸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越高颗粒成长越快,单位空间内氧化产物越多越容易长大。

  • 标签: 火焰CVD法 纳米颗粒 湍流扩散燃烧 颗粒动力学模型
  • 简介:用溶胶-凝胶法在Pt(111)/Cr/SiO2/Si衬底上制备了(100)取向PT过渡层,探讨了制备工艺条件对胛过渡层成膜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快速热处理工艺制备的PT过渡层结晶较好,而热解时间过长和退火时间过长都会引起铅的损失,造成TiO杂相的出现,从而对PT过渡层的结晶产生不利影响。

  • 标签: PT 过渡层 (100)取向 制备工艺 PZT
  • 简介:1月13日,中电海康存储芯片研发中试基地项目开工。据悉,该项目投资13亿元,占地50亩,计划于2017年9月投用;中试运营成功稳定后,后期产业化投资将达到百亿元级规模。

  • 标签: 中试基地 存储芯片 研发 项目投资 试运营 产业化
  • 简介:简单介绍了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强化机理,重点概述了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研究现状,包括搅拌铸造法、液态金属浸渗法、喷射沉积法、粉末冶金法、原位合成法,并总结了各自的优缺点,最后提出了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趋向。

  • 标签: 颗粒增强 强化机理 铝基复合材料 制备方法
  • 简介:蛇纹石在我国储量丰富,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材料。在介绍蛇纹石化学组成、晶体结构和性能的基础上,综述了我国蛇纹石在制造磷肥和石棉制品的生产和开发,利用蛇纹石提取稀有金属,制备润滑自修复剂,提取高纯度SiO2和MgO,处理工业和生活污水等高附加值利用的研究现状,以期为蛇纹石高附加值利用的深入研究和推广提供参考。

  • 标签: 蛇纹石 综合利用 高附加值利用
  • 简介:近年来,世界范围的环境污染饮用水的污染对人体健康所带来的影响通过媒体宣传及人们的切身体验,已经逐渐被人们所认识,饮用水的质量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问题而日益受到关注。目前,国内很多地方饮用水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氯气(Cl2)和重金属离子污染是饮用水污染中主要的污染物。C12是现阶段饮用水中最常用的消毒剂,可以有效控制细菌,但是因加Cl2而产生的卤代物会对人体有致癌作用,许多欧美国家已经对饮用水中的余氯含量进行了严格规定;同样,饮用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如砷(As)、锑(Sb)、铅(Pb)会对人体的皮肤、血液、肝脏和小孩的智力发育产生很强的副作用,甚至有致癌的风险。进而,人们希望有一种能去毒除害、保留有益、恢复水的自然品质等健康的饮用水。因此,在国内外许多家庭直饮水机的净化滤料的组成中,都离不开铜-锌(Cu-Zn)合金KDF滤料。作为一种去除水中余氯、重金属、抑制细菌藻类繁殖的高效滤材,KDF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

  • 标签: 饮用水水源 KDF 重金属离子 展望 应用 环境污染
  • 简介:应用乙烯基醚基和氢氧基的加成反应性,制备超高纯度且超低黏度的新型液态环氧树脂取得成功。这些环氧树脂彻底地解决了超低黏度缩水甘油醚型树脂固有的含氧问题,实现了杂质氯为0。并且这些树脂的固化物,克服了环氧树脂本质上的缺陷-硬和脆,而具有优良的柔软强韧性。其次,这些树脂具有水溶性,可控热分解性生物分解性所固有的特性,可以确认其应对环境问题的适应性。

  • 标签: 液态环氧树脂 超高纯度 黏度 评价 合成 生物分解性
  • 简介:以氧化锡(SnO2)、五氧化二铌(Nb2O5)和三氧化二锑(Sb2O3)粉末为原料,通过无压固相烧结技术制备了SnO2基导电陶瓷,研究了Nb2O5单掺杂Nb2O5—Sb2O3双掺杂SnO2基陶瓷的电导率和热膨胀性。采用X射线衍射仪对试样物相结构进行了袁征。研究发现,当Nb205掺杂量为14%(摩尔分数,下同)时,SnO2基陶瓷800℃的电导率达10.51S/cm;在此基础上,当Sb2O3添加量为2%时,500℃的电导率达1.61S/cm。SnO2-Nb2O5基陶瓷的热膨胀系数随Nb2U掺杂量的增加而降低,Sb2O3的添加使SnO2基陶瓷的热膨胀系数增大。X射线衍射仪分析结果表明,Nb2O5能均匀分布在SnO2粉末中,形成稳定的固溶体;Sb2O3的添加不利于Nb2O5形成稳定的固溶体。

  • 标签: SnO2基陶瓷 电导率 热膨胀系数
  • 简介:报道了采用温控氢电弧法制备C60C70。未须纯化,采用透射电镜可直接观察到C60C70的微观晶体结构。虽然该法产量较低,但为制备C60C70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 标签: C60及C70 氢电弧法 透射电镜
  • 简介:纳米材料、纳米技术运用到表面工程中,使表面工程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纳米表面工程"这一全新的概念应运而生。文章借助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辩证法的理论和观点,通过对纳米表面工程的研究内容、发展过程的研究,分析了纳米表面工程的出现带来的哲学思考和启迪。在人类理性归约之下,纳米表面工程必将实现其价值,促进社会进步,造福于人类。

  • 标签: 纳米材料 纳米技术 表面工程 自然辩证法 科学技术辩证法
  • 简介:采用热台偏光显微镜对2种组分不同的煤沥青升温至550℃的中间相的形成过程进行观察。结果表明:2种煤沥青中间相的形成过程存在差别,原生喹啉不溶物(PQI)对中间相的形成有明显的影响。PQI控制着中间相小球的成核,而且控制着中间相小球的融并。高PQI煤沥青中间相的形成有成核、长大、融并的过程,到550℃左右时复球解体形成域型结构和镶嵌型结构并存的沥青炭。低PQI煤沥青在升温初期没有发现中间相小球,随着温度的升高,在熔融沥青边缘处迅速出现沟槽状结构,并迅速扩展至整个平面,形成流线型沥青炭结构。

  • 标签: 中间相 热台 偏光显微镜 煤沥青 喹啉不溶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