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陶渊明深受老庄哲学的影响,在时局动荡之际选择了归隐,把自己的注意力转向大自然,把田园自然风光作为自己的精神归宿.陶渊明的文章蕴含着丰富的自然思想,其中以《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记(并诗)》最具特色.他所建构的桃花源社会,体现了其“质性自然”之内涵,表达了人生具有“自然”的天性.陶渊明“质性自然”含有“真”与“朴”二重性,反映了他寻求真、朴的自然观.陶渊明在庄子自然无为思想影响下,用“委运顺化”思想实行自然无为之道,因而选择回归山林与躬耕田园以顺应其本性.陶渊明用自然景色表达他的自然心境,将“渔人”形象与自然相结合,体现了身心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说明其向往桃源的生活.陶渊明用“渔人忘路而入桃花源”来说明“忘”的境界,“忘路”意味着摒弃世俗争竞,乃至于功利思辨.因此,他所构筑的桃花源成了一个融自然美、人情美、身心美于一体的生态体系,体现了“物物而不物于物”的“新”自然境界,表达了陶渊明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新”自然境界是对现实生活和感性经验的超越,实现了心境与自然相统一,体现了天地人和谐共生的境界.
简介:现代性发展带来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面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人们认为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急剧膨胀的人口增长所导致的,他们对环境问题具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与此相对,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人们认为环境问题在根本上是源于以发达国家或地区为首设置的不平等社会制度或结构问题所导致的。然而,归责并不能解决问题,面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实际方案才是第一要务。我们有理由相信,基于对发达国家或地区和发达中国家或地区的两种不同视角的分析,当我们把人类整体的繁荣昌盛作为思考问题的起点时,一种能力方法理论可以支持我们提出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全球性环境正义理论。
简介:榆树是我国重要的造林树种,在全国各地尤其是“三北”地区有大面积栽植。但最近几年来,榆树一直遭受着严重的虫害,特别是食叶害虫榆蓝叶甲,使榆树的生长发育和木材产量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选育抗虫品种和进行科学管理已成为当务之急。据观察,榆树在遭受虫害后,不同的树种或同一树种的不同无性系间的受害程度差别很大,是什么原因引起受害程度的不同呢?现有的研究己清楚指出,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共同构成了植物抵御害虫的防御体系。植物可以利用存在于它们组织的,经长期进化而形成的物理因素(形态结构)来阻止或破坏害虫的为害。本研究采用了电镜扫描和石蜡切片法,结合生物测定和田间调查,分析了榆属树种的叶子结构与其抗虫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榆属树种的气孔以大密度分布在叶子的下表面,气孔的保卫细胞具有角质层和木质化的壁。这种特点使幼虫不易从叶子下表面取食到叶肉,所以它们往往转移到叶子上表面取食,从而造成叶子上表面的结构特点与抗虫性的强弱直接相关;②抗虫性强的树种或无性系的叶子表面有很厚的蜡质层,而易感虫的树种或无性系的叶子上表面蜡质较薄。下表面无此规律;③叶子上表面的表皮毛密度(X1)和角质层厚度(X2)与叶面积受害指数(Y)呈高度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