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自从Wernicke发现第1例传导性失语以来,传导性失语作为种语言障碍类型直受到神经病学家、神经病理学家、神经解剖学家关注,依据这种特殊失语症类型临床特征,或许可以研究人类语言处理过程,近年来,传导性失语更是受到神经心理学家重视。

  • 标签: 失语 传导性 言语障碍 磁共振成像
  • 简介:两年第九次全国司法精神病学学术会议于2005年5月10日到14日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这次会议是由国家最高专业学术机构——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司法精神病学学组召集并组织,由河南省精神病医院负责具体承办工作。这次会议与两年前在长沙召开第八次全国司法精神病学学术会议有明显不同。

  • 标签: 司法精神病学 鉴定工作 精神障碍 学术会议 中华医学会 精神病医院
  • 简介: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继发早发性癫痫(EE)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312例高血压脑出血临床资料。结果312例中,继发EE33例,发生率为10.6%。继发EE脑出血中皮层出血比例、出血量≥30ml比例、电解质异常比例、开颅手术治疗比例、中线移位程度≥0.5cm比例、发生脑积水比例以及脑电图异常比例均明显高于未继发EE患者(P〈0.05)。结论脑出血累及皮层、出血量多、影像学异常、脑电图出现癫痫样波患者EE发生危险性较高,建议行动态脑电图监测,发现脑电图异常者及时行干预措施。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早发性癫痫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脑动静脉畸形(AVM)术后癫痫发生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手术并有完整临床资料脑动静脉畸形病例138例.以性别、年龄、主要症状、阳性体征、术前癫痫史、病变部位、畸形团大小、引流静脉、手术入路、术后水肿、病灶残留、手术次数、癫痫灶切除等13项可能影响因素为自变量,设定术后发生癫痫为因变量,使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研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术前癫痫史、病变部位、畸形团大小、引流静脉、术后水肿等5个因素是术后癫痫发生危险因素。结论对脑动静脉畸形手术病人。应针对癫痫发生危险因素进行防治,以减少脑动静脉畸形术后癫痫发生。

  • 标签: 颅内动静脉畸形 癫痫 危险因素 LOGISTIC模型
  • 简介:目的探讨引起卒中患者院内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及其预防和控制措施.方法对我院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255例卒中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和病原学检测确定院内肺部感染并对其危险因素予以分析.结果卒中患者院内肺部感染发生率为33.4%.引起院内肺部感染危险因素主要有高龄、住院时间、呼吸机运用、气管切开及是否存在基础病等.结论加强对院内肺部感染危险因素控制可能是降低感染率有效方法.

  • 标签: 卒中 肺部感染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观察新型自膨式Solitaireab型支架用于辅助栓塞颅内复杂动脉瘤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广东省中医院脑血管病中心脑病三科自2009年10月至2010年11月采用Solitaireab型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12例(13个动脉瘤),其中支架辅助弹簧罔栓塞动脉瘤10例,单纯支架置入2例.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和疗效.结果12例患者共置入支架14枚,所有支架均成功放置,无回收或重新定位,1例患者弹簧圈部分脱入载瘤动脉,其余患者均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完全填塞8例,近全填塞1例,部分填塞3例;痊愈9例,好转2例,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恶性心律失常.结论Solitaireab型支架用于辅助栓塞颅内复杂动脉瘤有较好安全性和短期临床疗效.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支架 栓塞 治疗性
  • 简介: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肌痉挛疗效。方法对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45例肌痉挛临床资料、术中责任血管、术后疗效、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中发现责任血管为椎动脉4例,小脑后下动脉13例,小脑前下动脉25例,未发现责任血管1例。术后34例(75.6%)症状即刻消失,11例(24.4%)仍有不同程度肌痉挛症状。术后出现面瘫3例,听力下降2例,脑脊液耳漏1例。随访1~4年,症状消失41例(91.1%),仍有肌痉挛症状3例(6.7%),症状消失后复发1例(2.2%)。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肌痉挛有效方式,扎实理论基础知识及熟练手术技巧是提高疗效和减少并发症关键。

  • 标签: 面肌痉挛 微血管减压术 疗效 术后并发症
  • 简介:、背景周围神经包括嗅、视神经以外10对颅神经、31对脊神经、植物神经及其神经节和分支等。周围神经疾病所致功能障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甚至丧失劳动能力,危害极大,逐渐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之后危害人类健康全球第三大病征。造成周围神经病变原因很多,包括外伤所致周围神经损伤、慢性神经卡压(正中神经腕部卡压、尺神经肘管卡压、桡神经弓状韧带卡压,胫神经附管卡压,脊神经侧隐窝狭窄卡压)、炎性或免疫性神经病变(吉兰-巴利综合征、慢性脱髓鞘多发神经根炎)、感染性神经病变(herpeszostervirusHZV、带状疱疹病毒)、内分泌性神经病变(糖尿病、甲状腺功能降低)、中毒性神经病(酒精、化疗药物、重金属)、血管性神经病(脉管炎性神经病、周围血管性神经疾病)、周围神经鞘瘤以及各种颅神经疾病(面瘫、肌痉挛、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先天性疾病(骶裂伴发栓系)等。

  • 标签: 周围神经疾病 诊断 外科治疗
  • 简介:Tau蛋白是种微管相关性蛋白,在中枢神经轴突运输中起着重要作用,在神经变性疾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Tau蛋白为病理基础、以运动异常为主要表现或兼有运动异常及痴呆表现综合征被称为"Tau蛋白病理相关性运动异常",主要包括与17号染色体相关额颞叶痴呆和帕金森综合征(frontotemporaldementiawithparkinsonismlinkedtochromosome17,FTDP-17),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rogressivesupranuclearpalsy,PSP),以及皮质基底节变性(cortico-basaldegeneration,CBD)等,其中FTDP-17为以Tau蛋白为病理基础家族性疾病代表,而后两者则为散发性疾病代表.现仅将在临床表现、分子遗传学改变和病理基础等方面对这类疾病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标签: TAU蛋白 神经变性疾病 分子遗传学 病理学 额颞叶痴呆 帕金森综合征
  • 简介:目的测定脑梗死及脑出血疾病血清NO含量并探讨它们关系.方法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分别测定35例脑梗死病人,35例脑出血病人及35例正常人血清中NO含量,以探讨三者之关关系.结果显示脑梗死组血清中NO含量为(144.0±22.9)μmol/L,脑出血组血清中NO含量为(138.0±24.6)μmol/L,正常人组血清中NO含量为(768±8.9)μmol/L.本实验所测定样本均数间比较应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后得出:P1(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0.01,P2(脑出血组与正常对照组)<0.01,P3(脑梗死组与脑出血组)=0.611.结论脑血管疾病(脑梗死及脑出血)患者发病后NO即迅速升高;二者血清中NO含量与正常人血清中NO含量比较有极显著差异,而二者之间比较并无显著差异.这是由于发病后二者由于不同原因导致脑细胞缺血,导致谷氨酸(Glu)释放增加,使N-甲基-天冬氨酸(NMDA)受体激活,Ca++通路开放,大量Ca++内流并与钙调素(CaM)结合,激活NO合成酶(NOS),其中iNOS激活无需Ca++,生成大量NO.它在脑梗死疾病早期起到保护作用,而在脑出血疾病及脑梗死疾病后期产生毒性作用.

  • 标签: 血清 NO 脑梗死 脑出血疾病
  • 简介:肌痉挛(hemifacialspasm,HFS)是种常见以阵发性、不自主肌抽搐为特点功能性颅神经病变,在紧张、激动时易诱发,且病情呈进行性加重。其主要病因被认为是面神经出脑干段(rootexitzone,REZ)受到责任血管压迫[1]。桥小脑角区(cerebellopontineangle,CPA)肿瘤、动静脉畸形、动脉瘤等也可导致HFS发生。面神经根部蛛网膜增厚、粘连导致责任血管压迫面神经也被认为是该病主要诱因[2]。针对该疾病治疗方法多样,包括药物治疗、肉毒素注射、针灸、神经阻滞等,但都无法做到完全根治。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decompression,MVD)治疗肌痉挛,因其对神经及血管功能能够完全保护,已成为目前治疗肌痉挛最有效方法。然而,术后复发、症状不缓解、颅神经并发症、脑损伤并发症甚至围手术期死亡等仍无法避免。影响手术效果因素多种多样,现就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肌痉挛疗效影响因素综述如下。

  • 标签: 微血管减压术 面肌痉挛 治疗方法 影响因素 疗效 面神经根部
  • 简介:目的对比分析3D-FIESTA联合3D-TOFMRA序列与3D-Slicer软件评估肌痉挛神经血管关系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肌痉挛病人临床资料,术前均行3D-FIESTA和3D-TOFMRA序列检查,并应用3D-Slicer软件进行三维重建评估神经血管关系,并预测责任血管,然后与术中所见进行比较。结果评估神经血管关系时,3D-FIESTA联合3D-TOFMRA序列与术中所见致性K值为0.263,三维重建与术中所见致性K值为0.633,二者无统计学差异(χ2=9.363,P=0.053);预测责任血管时,3D-FIESTA联合3D-TOFMRA序列与术中所见致性K值为0.643,三维重建与术中所见致性K值为0.921,二者有统计学差异(χ2=188.408,P=0.000)。3D-FIESTA联合3D-TOFMRA序列评估神经血管关系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7%和100%,而三维重建均为100%。结论使用3D-Slicer软件术前评估肌痉挛病人神经血管关系及预测责任血管,比3D-FIESTA联合3D-TOFMRA序列更准确,与术中所见更接近,对术前制定手术计划更有帮助。

  • 标签: 面部单侧痉挛 神经血管关系 3D-Slicer软件 三维重建
  • 简介:目的:观察利眠治疗艾司唑仑依赖性心肝血虚型失眠临床疗效。方法:将2016年1月~2018年6月就诊于北京市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和国医馆艾司唑仑依赖性心肝血虚型失眠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予艾司唑仑递减治疗,每周减少药量25%,最终彻底停药。观察组予利眠干预治疗。2组干预时间均为4周(每周均由固定医师随访1次),治疗后1个月进行随访。观察2组患者干预治疗后临床疗效及艾司唑仑服药量、减药率情况,对改良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SleepQualityIndex,PSQI)、苯二氮艹卓戒断症状问卷(BenzodiazepineWithdrawalSymptomQuestionnaire,BWSQ)进行评分。结果:2组患者治疗4周和随访治疗后1个月总有效率,观察组分别为83.3%和73.3%,对照组分别为46.7%和30.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4周和随访1个月艾司唑仑服药量均较治疗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3、4周和随访1个月服药量较对照组减少更明显,艾司唑仑减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4周和随访1个月PSQI总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BWSQ评分比较,观察组治疗3、4周和随访1个月BWSQ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不良事件均为戒断反应相关症状,其中主要表现为虚弱,对照组24例(80.0%),观察组15例(5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眠治疗艾司唑仑依赖性失眠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减少艾司唑仑服药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患者改善睡眠、戒断症状等情况。

  • 标签: 失眠 利眠方 药物依赖性
  • 简介:美国学者分析了护士健康研究中83076名(平均年龄56岁)妇女资料。结果显示,从1980年至2004年间,共发生2280例卒中。在调整了几个影响卒中危险因素后,研究者发现,饮用含咖啡因咖啡与卒中危险显著负相关。与饮咖啡少于1杯/月者相比,饮咖啡2~3杯/日者卒中危险减少19%;

  • 标签: 咖啡因 中危 妇女 多饮 平均年龄 健康研究
  • 简介:根据手术室存放危险化学品(以下简称危化品)特点和现状分析,以危化品安全使用和风险控制为中心,探索建立了手术室危化品管理机制,包括管理制度体系、管理人员队伍、设施技术保障系统;以手术室危化品使用路径为主线,突出安全与风险控制构建科室危化品管理流程,实现了手术室存放危化品管理制度化、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确保了手术室存放危化品安全和高效使用,保障了手术质量和效率。

  • 标签: 危化品 手术室 风险 管理机制
  • 简介:目的探讨首次发作抑郁症复发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按CCMD-Ⅱ-R诊断标准收集了233例经治疗而明显缓解首次发作抑郁症病人,并进行了1年跟踪随访,采用多因素Logislic回归分析与复发有关因素。结果(1)首次发作抑郁症1年复发率32.6%;(2)单因素分析显示,服药依从性、急性期治疗时间、家庭情感表达、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总分、家庭亲密度、疗效指数(E1)、合并精神病性症状、HAMD抑郁量表总分、生活事件量表总分、EPQN分、P分11个变量与复发有关;(3)经多因素回归分析有服药依从性、EPQN分、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总分、合并精神病性症状、HAMD总分、急性期治疗时间入选回归模型。结论首次发作抑郁症复发受多种因素影响应及早干预。

  • 标签: 首次发作抑郁症 复发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分析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安溪县医院收治行多导睡眠检测(PSG)患者95例,分析其临床资料,通过Logisitic回归分析OSAS危险因素。结果:患者BMI≥25kg/m^2、伴有高血压史、颌结构异常及拥有吸烟等不良方式是引发OSAS主要危险因素。结论:通过分析OSAS患者主要危险因素,可为临床诊治提供有效指导作用。

  • 标签: 阻塞性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Logisitic模型
  • 简介: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胃癌患者睡眠质量和生命质量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收治胃癌患者69例纳入研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并按照患者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n=35)和观察组(n=34),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分别研究2组患者睡眠质量评分和生命质量评分。结果: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睡眠质量评分和生命质量评分更好(P〈0.05)。结论:采用心理护理对胃癌患者开展有效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睡眠质量评分和生命质量评分,值得采纳。

  • 标签: 心理护理 胃癌 睡眠质量 生命质量
  • 简介:目的:探究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生命质量和睡眠状态影响,旨在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脑卒中后抑郁患者82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n=43)和对照组(n=39),其中观察组接受心理干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比较2组患者4周后抑郁水平(HAMD)、睡眠质量(PSQI)以及生命质量(SS-QOL)水平。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抑郁情绪控制良好,观察组患者HAMD评分干预前为(58.63±4.17)分,干预后为(36.97±5.68)分,对照组患者HAMD评分干预前为(57.65±5.04)分,干预后为(42.31±5.43)分;观察组患者睡眠质量水平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入睡时间(1.01±0.45)分,睡眠质量(1.05±0.47)分,睡眠效率(0.52±0.17)分,总分(2.58±0.77)分,对照组患者入睡时间(1.52±0.47)分,睡眠质量(1.31±0.38)分,睡眠效率(0.71±0.20)分,总分(3.13±0.81)分;观察组患者SS-QOL评分较高,其中家庭角色评分(3.58±0.34)分,社会角色(3.41±0.27)分,自理能力(3.91±0.31)分,思维(3.73±0.33)分,总分(15.67±1.03)分,对照组患者家庭角色评分(2.91±0.33)分,社会角色(2.87±0.30)分,自理能力(3.02±0.22)分,思维(2.93±0.29)分,总分(12.03±0.96)分。结论:抑郁状态是影响脑卒中患者生命质量水平重要因素,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抑郁患者负面情绪,提高其生命质量水平,临床上值得推广。

  • 标签: 心理干预 脑卒中 抑郁 生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