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通过对27例ACDF患者共40个节段采用了同种异体植骨块融合,术后采用CT矢状位三维重建评估植骨块吸收中央部分和植骨块与椎体桥结部分骨小梁形成,过伸过屈位X线片评估融合情况。结果发现经过平均15个月随访(范围为12~26个月),

  • 标签: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 同种异体 植骨块 密度增高 吸收率 骨块吸收
  • 作者: 万磊
  • 学科: 医药卫生 > 骨科学
  • 创建时间:2022-10-12
  • 出处:《医师在线》2022年第17期
  • 机构:吴兴区人民医院&吴兴区妇幼保健院,浙江 湖州313008
  • 简介:目的:研究外固定架与内固定术治疗创伤骨科四肢骨折患者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收治创伤骨科四肢骨折患者10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取外固定架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效果和术后并发症。结果:在手术效果方面,观察组优良率96.00%高于对照组74.00%,P<0.05。在术后并发症方面,观察组发生率6.00%低于对照组24.00%,P<0.05。结论:在创伤骨科四肢骨折患者治疗,应用外固定架能提高手术优良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应用效果更为理想。

  • 标签: 外固定架;内固定手术;创伤骨科;四肢骨折
  • 简介:目的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11(matrixmetalloproteinase-11,MMP-11)在骨肉瘤组织及癌旁组织表达特征,并观察敲低其表达对骨肉瘤细胞生物学行为影响。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RT-PCR)和免疫组化染色技术检测40例骨肉瘤及癌旁组织MMP-11表达特征。体外试验采用骨肉瘤细胞系(HOS和Saos-2)转染MMP-11siRNA(试验组)和siRNAcontrol(阴性对照组),48h后收集细胞,提取RNA和蛋白质,通过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观察两组细胞MMP-11表达变化;同时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3-(4,5-dimethyl-2-thiazolyl)-2,5-diphenyl-2-H-tetrazoliumbromide,MTT)、细胞划痕试验以及流式细胞术探究敲低MMP-11表达对骨肉瘤细胞增殖、迁移及凋亡影响。结果骨肉瘤组织MMP-11mRNA表达量较癌旁组织明显升高,癌旁组织MMP-11mRNA表达量为(1.0±0.22),则其在骨肉瘤组织相对表达量为(3.94±0.79)(P〈0.05)。免疫组化染色技术亦显示MMP-11蛋白在骨肉瘤组织阳性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骨肉瘤细胞中转染MMP-11siRNA可显著降低细胞内源性MMP-11表达水平(P〈0.05)。敲低MMP-11表达可显著抑制HOS和Saos-2细胞增殖及迁移能力,并增加细胞凋亡(P〈0.05)。结论MMP-11在骨肉瘤呈现高表达状态,敲低其表达可抑制骨肉瘤细胞增殖、迁移并增加细胞凋亡,提示MMP-11在骨肉瘤发生和发展过程发挥促癌作用。

  • 标签: 骨肉瘤 基质金属蛋白酶-11 升高 增殖 迁移 凋亡
  • 简介:目的研究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femoralnailantirotation,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中所遇困难及其规避方法。方法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38例,男17例,女21例;年龄59~87岁,平均71.2岁。E—vans分类,I型8例,Ⅱ型10例,Ⅲ型9例,Ⅳ型7例,V型4例。总结术遭遇各种难点。结果本组36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12个月。根据Harris标准评分,优19例,良13例,4例,优良率88.9%。本组术遭遇复位困难5例,进钉点定位不准2例,股骨颈导针前倾角偏差3例,主钉弹性形变致锁钉钻孑L受阻2例,均及时找到了解决方法,手术较为顺利。结论PFNA内固定术虽操作简单,但仍可能遇到一些棘手问题。术应灵活机动,及时规避、解决疑难,以便顺利完成手术。

  • 标签: PFNA 粗隆间骨折 困难 规避
  • 简介:目的为解决低龄儿童因桡骨头化骨核不显影导致复位困难问题,采用术肘关节造影方法辅助术复位,观察复位效果。方法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对16例桡骨头化骨核显影不明显或不显影桡骨颈骨折儿童行术肘关节造影,然后经皮克氏针撬拨复位内固定治疗。其中男性7例,女性9例;年龄2~7岁,平均5岁1个月。按O’brien分型,Ⅱ型9例,Ⅲ型7例。术肘关节造影采用肘关节外侧入路,造影剂为碘海醇。采用1枚2.0mm克氏针进行经皮插入骨折断端撬拨复位,2枚1.2~1.5mm克氏针通过骨折断端或骨折断端近端内固定。根据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临床疗效评价术造影对复位效果影响。结果术肘关节造影可以清楚地显示桡骨头关节面,有效辅助经皮撬拨复位,直观地判断复位后效果。按照Metaizeau整复标准评价,优14例,良2例,优良率100%。术后随访时间9~30个月,平均21个月。按照Metaizeau疗效标准评价,16例均为优,优良率100%。随访时拍片复查未见尺桡骨近端骨性连接,无桡骨头缺血坏死,无针眼感染及桡神经深支损伤发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零。结论术肘关节造影辅助经皮克氏针撬拨闭合复位,可有效提高儿童桡骨颈骨折桡骨头化骨核不显影复位优良率及临床疗效优良率。

  • 标签: 肘关节 造影 儿童 桡骨颈骨折
  • 简介:目的观察钛网结合钛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下颈椎骨折临床效果。方法对36例不稳定型下颈椎骨折患者应用前路减压、钛网植骨加前路钢板固定,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随访4-28个月,平均随访17个月,按Frankel评分标准进行术前术后神经功能评定;围手术期无明显并发症,植骨均在术后12周达到临床愈合,颈椎生理曲度保持良好,无椎间盘高度丢失,钛网无下沉、移位。钢板及螺钉无松动,无神经、血管并发症。术后3.5个月开始出现融合迹象,术后1年骨融合良好。结论不稳定型下颈椎骨折应用前路颈椎钢板固定技术结合钛网植骨治疗,颈椎生理曲度得到恢复,术后颈椎即时稳定性好,并能维持有效椎间高度,植骨易于融合。通过自体椎体开槽减压取骨或加异体骨植骨避免了髂骨取骨所带来损伤及手术时间延长,且住院时间短,有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和功能恢复。手术病例及方法选择应根据患者是否有致压因素及颈椎稳定性等情况综合考虑。

  • 标签: 颈椎 脊柱骨折 内固定器 脊柱融合术
  • 简介:目的探讨联合罗哌卡因脊神经后支阻滞多模式镇痛方案在老年人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围手术期镇痛应用。方法行PLIF老年患者(年龄≥65岁)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n=20)、常规多模式镇痛组(B组,n=20)和脊神经后支阻滞多模式镇痛组(C组,n=20),记录3组患者术前6h及术后6、12、24、48、72h及1周时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后1、3、7d及出院时运动阻滞(Bromage)评分;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和额外使用镇痛药物例数。结果术前6h,VAS评分B、C组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24h,C组低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h,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h及1周,B、C组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Bromage评分C组低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7d及出院时,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标签: 腰椎 脊柱融合术 麻醉 局部 镇痛 老年人
  • 简介:目的探讨锝[99Tc]-亚甲基双膦酸盐(云克)治疗老年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用云克治疗126例老年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观察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指标,髋关节骨密度(BMD,血清骨钙素(BGP,和尿吡啶酚(PYD变化。结果该药有效率为92.9%,可显著增加骨密度(P〈0.05),骨代谢指标尿吡啶酚降低(P〈0.05)和血清骨钙素升高(P〈0.05)。结论锝[99Tc]-亚甲基双膦酸盐疗效明显,使用安全,无明显副作用,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 标签: -亚甲基双膦酸盐 骨质疏松症 骨密度 骨钙素 尿毗啶酚
  • 简介:目的探讨棘突椎板复合体截骨原位回植椎管成形术手术要点,评价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经棘突椎板截骨将椎管后部结构整块取下,处理完椎管内病变后再将后部结构原位回植固定,完成椎管成形.随访病例126例,男85例,女41例,年龄16~78岁,平均47岁.其中椎间盘突出症23例,椎管狭窄及合并椎间盘突出42例,椎管内占位性疾患32例,胸、腰椎骨折29例;患病节段位于胸段13例,胸腰段25例,腰段88例;单节段59例,2个节段42例,3个节段25例;未做内固定105例,附加内固定21例.结果所有病例脊髓或神经根损伤均未加重,无感染,术后7~10d摄X线片观察,棘突椎板均恢复原位连续性,截骨区无1例发生移位.随访1~3年,复查截骨回置区情况,摄X线片复查,回植组织均无移位,全部骨性愈合.本组126例,优82例,良33例,可8例,差3例,优良率91.3%.结论该术式能够充分显露椎管,保留椎管解剖结构,术后能保持脊柱稳定性,防止瘢痕粘连压迫硬膜及神经根,是一种接近于解剖性重建成形术.

  • 标签: 截骨 椎板 棘突 原位回植 椎管成形术 节段
  • 简介:目的观察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大鼠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esenchymalstemcells,BMSCs)在急性脊髓损伤大鼠脊髓组织迁移和分化情况。方法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培养BMSCs,Allen法制作脊髓损伤大鼠模型,共30只大鼠。于造模1周后进行干预,随机选取造模成功24只大鼠并随机分为脊髓损伤组、假移植组(生理盐水注射)和细胞移植组(BMSCs注射),每组8只。于移植前、移植后7d、14d、21d、28d、35d及42d进行BBB(Basso,Beattie&Bresnahanlocomotorratingscale)评分。HE染色、免疫荧光观察脊髓损伤组织修复和BMSCs迁移分化情况。结果从第14天始,细胞移植组大鼠BBB评分较脊髓损伤组和假移植组大鼠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显示细胞移植组大鼠脊髓结构相对完整,液化和囊泡区缩小,炎性细胞减少。免疫荧光显示BMSCs聚集于脊髓损伤处,且能分化为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前体细胞。结论BMSCs能向脊髓损伤部位迁移和聚集,并分化为相应神经细胞促进脊髓功能恢复。

  • 标签: 大鼠 绿色荧光蛋白质类 骨髓 间质干细胞 脊髓损伤 细胞运动
  • 简介:目的探讨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lectiveestrogenreceptormodulator,SERM)雷洛昔芬对3T3-E1细胞增殖分化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雷洛昔芬(10^-9mol/L、10^-8mol/L、10^-7mol/L)处理培养3T3-E1细胞,另设空白对照组,24h后检测各指标.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使用碱性磷酸酶测定试剂盒测定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活力,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quantitativepolymerasechainreaction,qRT-PCR)检测细胞内IRE-1、ATF6、eIF2α表达.结果雷洛昔芬与对照组相比较可促进3T3-E1细胞增殖(P〈0.05),随着雷洛昔芬浓度增高,细胞增殖程度升高(P〈0.05),高浓度雷洛昔芬(10^-7mol/L)促增殖能力最强;雷洛昔芬不同浓度处理后各组ALP活力增加(P〈0.05),而且高浓度雷洛昔芬(10^-7mol/L)升高ALP活力较明显;IRE-1、ATF6及eIF2α表达均升高(P〈0.05).结论雷洛昔芬可能通过上调IRE-1、ATF6及eIF2α表达促进3T3-E1细胞增殖分化.

  • 标签: 成骨细胞 雷洛昔芬 细胞增殖 内质网应激 骨质疏松 绝经后
  • 简介:目的观察辛伐他汀体内给药对大鼠骨量和骨髓基质干细胞增殖、分化影响。方法16只6w龄雌性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成2组,每组8只:第一组(G1),实验组,辛伐他汀灌胃20mg/kg·d(S20),持续6w;第二组(G2),对照组,每天蒸馏水灌胃(N),持续6w。于最后一次灌胃第二天处死所有大鼠,取左侧股骨行骨密度和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测定;取右侧股骨和胫骨骨髓细胞向成骨方向诱导培养,并作如下检测:采用CellCountingKit-8(CCK-8)法检测定向成骨分化骨髓基质干细胞增殖能力;细胞培养第16d和28d分别检测碱性磷酸酶(ALP)比活性、ALP染色和vonKossa染色;细胞培养第21d,提取总RNA,采用Real-timeRT-PCR检测Smad1、2、7mRNA表达。结果辛伐他汀体内给药干扰6w后大鼠骨量和骨密度无显著变化,体外培养骨髓基质干细胞所有检测基因mRNA水平、细胞增殖能力、矿化能力(vonKossa染色)、ALP比活性、ALP染色两组间均无显著差别。结论辛伐他汀体内给药6w对大鼠骨量及骨髓基质干细胞增殖和分化无显著作用。

  • 标签: 辛伐他汀 骨组织形态计量学 骨密度 骨髓基质干细胞 Real-time PCR
  • 简介:目的探讨腓肠外侧动脉穿支皮瓣转位修复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切取后形成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12例手足背部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24-52岁,平均42岁。缺损范围9cm×7cm~10cm×8cm。择期实施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同期采取腓肠外侧动脉穿支皮瓣转位覆盖由腓动脉穿支皮瓣切取后形成创面。结果皮瓣全部成活,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8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创面直接缝合,无需植皮。结论应用腓肠外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切取后所形成创面,外形美观。

  • 标签: 外科皮瓣 显微技术 手足部 缺损
  • 简介:目的探讨短柄股骨假体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年轻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应用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3月至2013年5月,对15例(20髋)年轻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DorrC型股骨髓腔采用短柄生物型股骨假体行人工髋关节置换。其中男10例(14髋),女5例(6髋);年龄22~35岁,平均26.5岁。所有病例均合并不同程度骨质疏松,按Singh指数分级,Ⅱ级6例,Ⅲ级14例。术后行X线片检查评估假体柄位置,Engh标准评价骨-假体界面稳定性,Harris评分标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全部病例获得随访,获16~41个月(平均27个月)随访。15例(20髋)Harris髋关节评分由术前(62.1±8.7)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94.5±3.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P=0.000)。术后即刻X线片均显示股骨短柄假体与髓腔紧密压配。末次随访时20髋均有明显股骨骨皮质增厚;15髋有不同程度股骨近端应力遮挡性骨吸收,其中Ⅰ度(股骨矩密度低,且变圆钝)12髋,Ⅱ度(累及小转子)3髋。本组病例无大腿痛发生。结论年轻类风湿患者使用生物型短柄股骨假体可以得到良好匹配并有效保留良好股骨近端骨量,表面钛微孔涂层可有效促进骨长入,短小柄端在髓腔内指向作用可有效避免髋内外翻发生。

  • 标签: 年轻患者 类风湿性关节炎 Dorr C型 短柄股骨假体 髋关节置换
  • 简介:1典型病例患者男性,19岁,工人。外伤特点:左手背被重物(铁块)砸伤,患肢出血、疼痛、畸形、活动受限,无其他合并损伤。专科检查示左手背中部见长约0.5cm小挫裂伤口,局部渗血、肿胀,腕掌关节处畸形、压痛,第1掌骨基底部异常突出及浮动感,左手掌指关节活动部分受限,余关节活动可,末梢感觉血运尚可。

  • 标签: 小多角骨 关节脱位 掌腕 第1掌骨基底部 骨折 关节活动
  • 简介:目的:观察吡格列酮(Pioglitazone)对趋化素诱导成骨细胞代谢过程影响,探讨吡格列酮改善成骨细胞凋亡信号转导机制。方法将成骨细胞随机分组,选取适宜浓度趋化素(Chemerin)进行诱导后,加入吡格列酮,观察成骨细胞活力变化。ELISA法检测细胞趋化蛋白1(MCP-1)、E选择素(E-selection)影响,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成骨细胞黏附分子1(ICAM=1)、需肌醇跨膜激酶/核酸内切酶1(inositol-requiringtransmembranekinase/endonuclease1,IRE1)、葡萄糖调节蛋白78(Glucose-regulatedprotein78,GRP78)表达变化,探究内质网应激反应在此过程作用。结果MTT法检测提示加入Pioglitazone后对成骨细胞活力未见明显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成骨细胞ICAM-1、MCP-1、E-selection、IRE1、GRP78、在Chemerin组指标较高(P<0.05),而Pioglitazone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Chemerin所诱导上述效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当吡格列酮浓度为20μmol/L时效果最显著。结论内质网应激可能参与趋化素诱导成骨细胞代谢细胞凋亡过程,吡格列酮可抑制趋化素作用,对成骨细胞具有保护功能,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内质网应激反应相关。

  • 标签: 吡格列酮 趋化素 成骨细胞 内质网应激
  • 简介:随着国际交流不断深入,越来越多优秀稿件投往海外,为了更好地帮助中国骨科医生阅读外文文献,将最新学术成果与国内同道一起分享,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刊登介绍一些最新外文文献,使中国骨科医生从中受益并及时了解国外骨科动态,敬请关注。

  • 标签: 抗原表位 交叉韧带断裂 关节液 探索性分析 骨科医生 ARGS
  • 简介:目的探讨在经口寰枢椎复位钢板(TARP)内固定术采用寰枢关节360°松解技术治疗僵硬难复性寰枢椎脱位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1月—2014年12月,对23例常规方法不能彻底松解僵硬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采用寰枢关节360°松解TARP内固定术治疗。通过术前、术后影像学检查(X线、CT三维重建和MRI)判断寰枢椎复位、内固定器位置及脊髓受压改善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颈椎局部症状和肢体麻木无力均不同程度改善,术后影像学资料显示内固定位置满意,脊髓压迫均彻底解除。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9.3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由术前(8.5±3.2)分提高至(13.2±2.1)分;所有患者均获骨性融合。除1例患者因术硬膜破裂,二期拆除TARP改为后路枕颈固定,其他患者未发生感染、神经血管损伤、钉板松脱等并发症。结论按常规方法不能完成充分松解由陈旧性骨痂和瘢痕等因素造成僵硬难复性寰枢椎脱位,采用寰枢关节360°松解技术可以获得彻底松解,再行TARP内固定术即可完成寰枢关节完全复位,彻底解除脊髓压迫。

  • 标签: 寰椎 枢椎 脱位 内固定器
  • 简介:目的评价双侧C4,5节段椎间孔切开对颈椎后路手术发生C5神经根麻痹预防作用。方法2003-2007年,共75例患者行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男42例,女33例,平均年龄为57岁。其中单纯全椎板切除减压41例(A组),全椎板切除并C4,5双侧椎间孔切开34例(B组),分析A、B2组患者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点。结果乎均随访19个月,75例患者中有5例(6.67%)出现了C5神经根麻痹症状,A组患者4例(发生率为9.76%),B组1例,发生C5神经根麻痹概率(2.94%)远低于A组患者(P〈0.05)。末次随访时,4例患者症状完全缓解,1例(A组)肌力恢复至4级。结论C4,5节段双侧椎间孔切开扩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C5神经根麻痹发生。

  • 标签: 颈椎 椎板切除术 减压术 外科 内固定器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作者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影像学数据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目的是为了观察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胸弯和胸腰弯矢状面序列是否存在差异。脊柱前部过度生长可能是胸段脊柱侧凸病理机制。目前已知矢状面序列变化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发展起重要作用,而骨盆参数和矢状面序列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因此作者推测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不同类型

  • 标签: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序列分析 矢状面 胸段 侧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