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温度对肿瘤病人术中回收血液中癌细胞和红细胞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SGC-170胃癌、LOVO大肠癌细胞分别加入浓缩红细胞中,采用水浴加温法,随机分为7组:37℃(对照组)、42℃、43℃、45℃、47℃组,均40min,以及42℃20min组和42℃60min组。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肿瘤细胞和红细胞,台盼蓝染色计数活性细胞,观察并记录肿瘤钿胞活细胞计数、克隆形成情况,计算克隆形成率;Brdu标记、免疫组化检测癌细胞DNA代谢物;检测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结果:热处理后各组14天后均有肿瘤克隆形成。与对照组相比除42℃、20mln组外各组肿瘤细胞的计数、Brdu标记率、集落形成率均明显降低(P<0.05)。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42℃20min和42℃40rain组与对照组相比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其余各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结论:热处理对肿瘤细胞的细胞作用随作用时间延长和温度升高加重,42℃、40min热处理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而对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无明显的影响。

  • 标签: 热处理 离体血液 肿瘤细胞 红细胞 酶活性 输血
  • 简介:目的:探封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的麻醉处理方法:16例OPCAB病人,在中剂量芬太尼静脉注射复合异氯醚低溃度间断吸入、异丙酚持镇静注、维库溴安间断追加的综合麻醉下施术。术中持镇静注硝酸甘油[0.2~2μg/(kg·min)];用多巴胺、苯肾上腺素、硝普钠、艾司洛尔调控病人的血压和心率,分别维持在14~12/10-9kPa和50~70bpm,并尽可能维持稳定。术中静注肝素1mg/kg,保持ACT>300秒;维持病人正常体温。结果:16例中,2例搭桥2支,11例搭桥3支,3例搭桥4支,无1例改用髓外循环。其中10例术中未输血,最大输血量为900ml。术后4h拔氯管道管者6例,6h内者6例、8h内者2例,最长1例为18h,无麻醉死亡。结论:术前必须了解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和心功能状况,术中根据病人情况和手术步骤调控病人的生理状态和麻醉深度,是保证OPCAB病人安全的关键。

  • 标签: 病人 术中 OPCAB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 麻醉处理 静注
  • 简介:目的:观察分娩硬膜外腔镇痛应用不同镇痛药配比的效果,应用多普勒超声观察不同药物对子宫-脐动脉血流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健康足月头先露初产妇,随机分成4组:A组为自然分娩产妇,不施行任何镇痛措施,作为对照组;B组施行硬膜外腔病人自控镇痛(PCEA),持续辅注0.125%布比卡因+芬太尼(2μg/ml);C组施行PCEA0.0625%布比卡因+芬太尼(2μg/ml);D组施行PCEA0.125%罗哌卡因+芬太尼(2μg/ml)。PCEA采用负荷剂量6ml+持续剂量12ml/h+PCA5ml用药方式。用药过程中采用多普勒超声监测子宫=脐动脉的内径与血流速率,计算搏动指数及阻力指数,观察子宫和胎儿状况。结果:B、C、D组与对照组相比,产妇VAS均有不同程度降低,活动能力存在不同程度减退。B、C、D组的宫压无明显变化,活跃期时间缩短,且产率稍有增高,剖腹产率也增高。结论:低浓度0.0625%布比卡因或0.125%罗哌卡因即可获得良好的分娩镇痛效果。操作简单、对产妇和胎儿生理影响小,值得推广。

  • 标签: 分娩疼痛 硬膜外腔镇痛 布比卡因 芬太尼 罗哌卡因 多普勒超声检查
  • 简介:目的:观察在舒芬太尼和异丙酚全静脉靶控输注麻醉(TCI)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在不同呼气末CO2分压时的脑血流变化情况。方法:30位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舒芬太尼和异丙酚TCI麻醉,麻醉前经颅多普勒超声仪(TCD)测定其脑血流速度变化数据作为基数,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约20分钟后开始行CO2气腹。根据监测的呼气末CO2分压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为允许性高碳酸血症组(N=15),在气腹后通气条件不作进一步调节,维持患者呼气末CO2分压为45mmHg左右;第二组为适度低碳酸血症组(N=15),在气腹后增加每分通气量,维持CO2分压在33mmHg左右。在气腹过程中取8个不同的时间点记录脑血流变化特征。结果:第一组的脑血流速度随CO2分压的升高而升高,而第二组没有这种显著变化。脉动指数在观察过程中维持稳定。结论:本临床观察提示,在异丙酚TCI加舒芬太尼麻醉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中.患者呼吸末CO2分压升高可引起脑血流增加,预防性的过度通气能减少因气腹中加。

  • 标签: 经颅多普勒超声 脑血流 呼气末CO2 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
  • 简介:男,40岁,体重61kg。24h前患者用汽油引燃白焚未遂致头面部Ⅲ度烧伤、上呼吸道烧伤和双前臂Ⅱ度烧伤入院。体温38.6℃、呼吸急促28tpm,血压130/81mmHg,脉搏123bpm,意识清楚,烦躁,强迫性端坐姿式,面部及口周肌肉严重挛缩,面部创面及口腔大量渗液不止,伴随吞咽障碍。化验检查:

  • 标签: 上呼吸道 烧伤 术前会诊 呼吸道管理 局部浸润麻醉 气管切开术
  • 简介:一。临床资料患者男性,71岁,体重68kg,身高175cm。因咳嗽、咳痰、伴喘息一月入院。平素健康,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病史,吸烟40年,每天1包,已戒烟1年。查体:脉搏128次/分钟、呼吸25次/分钟、SpO295%、血压110/70mmHg,头颈部检查未见异常,双侧胸廓对称、呼吸运动对称,

  • 标签: 逆行引导气管插管 困难气道 呼吸运动 头颈部检查 临床资料 SPO2
  • 简介:颈部或颌下部感染性病竈施行手术治疗,如果选用颈丛阻滞麻醉,有可能引起感染病竈播散。因此,有人主张列为禁忌症,但作者仍选用“一针注射法”颈丛阻滞完成该类手术468例。今报告如下。

  • 标签: 颈丛阻滞麻醉 颈部 手术 感染性 播散 颌下
  • 简介:近期有研究表明,与吸入全麻药相比丙泊酚能破坏大脑氧供需平衡。但是不同剂量的丙泊酚对脑氧供的影响仍没有明确的研究。Iwata等(IwataM,KawaguchiM,Inoues,etal.Effectsofincreasingconcentrationsofpropofolonjugularvenousbulboxygensaturationinneurosurgicalpatientsundernormothermicandmildlyhypothermicconditions.Anesthesiology2006;104:33—8)观察了增加丙泊酚用量对神经外科病人术中在正常体温和中低温状态下颈静脉氧饱和度(SjO2)的影响。他们选择了30例行开颅手术的病人,

  • 标签: 神经外科手术病人 颈静脉氧饱和度 丙泊酚 血浆浓度 PROPOFOL 脑氧供需平衡
  • 简介:目的:采用右侧颈总动脉多次缺血预处理,并逐次递增缺血时间,诱导右侧大脑侧枝循环建立,观察右侧颈动脉永久性阻断缺血后的脑保护作用。方法:家兔4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4只。对照组为假手术组.手术操作同实验组.但实验期间不实施球囊充气阻断颈动脉血流。实验组为右颈总动脉压迫组,压迫方法采用颈总动脉外充气球囊压迫技术.实施压迫时囊内充气压为160mmHg;每次压迫时间根据,预实验公式计算:次缺血时间:次数X5+40(min)进行,每日2次,直到压迫时间达4h(总时间为20d)。各组分别在实验开始后第1、10和20d,分别采用数字剪影脑血管造影(DSA)方法.观察家兔右侧大侧枝循环建立情况:并于实验第20d用注射器将内囊充气压力达160mmHg后不放气.持续完全阻断右侧右侧颈总动脉血流.观察记录家兔神经功能评分:随后取脑组织标本。光镜下对比观察二组相同部位神经元的病理学及新生血管数量的变化.并比较两组缺血侧脑组织含水量。结果:实验期间二组家兔之间均没有观察到兴奋、躁动.嗜睡.活动、行为及胺。体运动障碍等异常症状。从DSA显像结果表明,在实施右侧颈总动脉外压造缺血预处理的第10d。造影剂已经通过willis环进入右侧大脑动脉,与压迫第1d比较右侧血管显影非常清晰.但与左侧比较右。后外上段侧枝未见显影。在实旗压迫处理的第20d,DSA血管显像左右两侧无差异.右后外上段血管显影也非常清晰。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和脑组织含水量实验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右侧(缺血i:侧),病理标本。在400倍镜一个视野下的毛细血管密度,实验组为5.3±0.5对照组为3.5±0.4,实验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次缺血预处理能够诱导大脑Willis环及其相应的侧枝循�

  • 标签: 多次缺血预处理 侧枝循环 神经功能缺失评分 脑缺血
  • 简介:患者,男,75岁,体重60kg,因不完全性肠梗阻于10月25日入院,给予保守治疗,期间因腹胀时现时隐,考虑曾有手术史,为肠粘连所致,家属要求保守治疗。11月12日因腹胀明显家属要求手术。术前访视,患者面色略苍白,精神尚可,腹部膨隆明显,有3次胆总管胰腺手术史,具体不详;

  • 标签: 低钾血症 肠梗阻 麻醉 患者 急性
  • 作者: 陈宁锋
  • 学科: 医药卫生 > 麻醉学
  • 创建时间:2022-08-16
  • 出处:《养生科学》2022年第1期
  • 机构:广西来宾市武宣县人民医院,广西来宾545900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腹腔镜手术患者的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腹腔镜手术患者24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C三组。麻醉方法:A组为气管插管全麻、B组为硬膜外麻醉、C组为气管插管全麻加硬膜外麻醉,比较三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结果:240例患者中,A、B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术后不适症状明显低于其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气管插管全麻加硬膜外麻醉对腹腔镜手术患者麻醉效果稳定,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能显著提高手术的麻醉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腹腔镜;麻醉方法;不良反应;安全性
  • 简介:目的:将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单靶点和三靶点注射法与传统解剖定位法进行比较从而探讨单靶点和三靶点注射法阻滞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90例上肢择期手术患者,ASAI~Ⅱ级,随机分为.21ml单靶点注射组(单靶组).7ml三靶点注射组(三靶组),21mi传统解剖定位组(传统组),局麻药为0.375%罗哌卡因和10%利多卡因的混合液记录各组的操作时间、麻醉镇痛持续时间、以及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分布区痛觉消失的时间,评价各神经支配区域的痛觉阻滞程度(完全、部分、缺乏阻滞)和切皮时麻醉效果(优秀、良好、无效),观察并记录并发症。结果:单靶组和传统组的操作时间较三靶组短(P〈0.05),单靶组和传统组的尺神经痛觉消失时间较三靶组长(P〈0.05)与传统组相比单靶组和传统组麻醉效果的优秀率较高(P〈0.05)麻醉镇痛持续的时间延长(P〈O05)尺神经、正中神经的阻滞完全率较高(P〈0.05)而桡神经阻滞完全幸的比较三组无明显差异(P〉0.05)。单靶组和三靶组均无并发症传统组剌破血管4例,轻度局麻药中毒1例。结论:与传统解剖定位法相比,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单靶点和三靶点注射法麻醉效果较好、镇痛持续时间较长及并发症较少。三靶点注射法的操作时间较单靶点注射法长,但对尺神经的阻滞较快且较完全。

  • 标签: 超声检查 臂丛 神经传导阻滞
  • 简介: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后处理对在体大鼠心肌映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体重230~330g.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随机分为B组(n=6):假手术组(sham组):只穿线.不结扎;缺血再灌注组(CON组):缺血30min.再灌注120min,再灌注前5min单次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mL;缺血后处理组(IpostC组):缺血30min末行缺血10s.再灌注10s,重复3次后再灌注120min;舒芬太尼后处理组(0.1SpOStC组~10SpostC组):再灌注前5min分别单次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0.3,1、3.10ug/kg.5min后再灌注120min。于结扎线缝好后平衡30rnfn(T0)、缺血30min末(TI),后处理末(T2).再灌注120min末(T3)记录MAP-HR.并计算血压心率乘积(RPP)。计算心肌梗死面积(1S)与缺血危险区(AAR)比值(IS/AAR)。选取最佳剂量舒芬太尼后处理组.sham组.CON组.IpostC组于T3时取颈动脉血2ml。采用硫代巴比妥酸(TBA)法测定丙二醛(MDA)浓度.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与CON组比较.IpostC组、0.3.1.3、10SpostC组IS/AAR降低(P〈0.05)。其中舒芬太尼后处理组中1SpostC组降低最为明显;与IpostC组比较.0.1SpostC组IS/AAR增加(P〈0.05)。舒芬太尼剂量-效应关系si9mOidal方程为:Y=0.3749+0.4872/。(1+10^1.502-x).ED50为0.03174ug/kg。与sham组比较,其余三组血清MDA浓度升高.SOD活性降低(P<0.05);与CO嘲比较.IpostC.、SpostC组MOA降低.SOO话性升高(P〈0.05)。结论:舒芬太尼可模拟缺血后处理减轻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并且呈剂量依赖性。

  • 标签: 舒芬太尼 缺血后处理 缺血/再灌注损伤 心肌
  • 简介: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强烈地震。地震作为一种严重的突发性的自然灾害,是由于剧烈的地壳运动,造成地层表面建筑物的破坏,从而导致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此次罕见的特大地震,造成了继唐山地震以来,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次自然灾害。与其它的自然灾害相比,地震所造成的人员伤害具有其显著的特点。

  • 标签: 自然灾害 地震救援 麻醉 财产损失 唐山地震 突发性
  • 简介:临床常用的静脉麻醉药,其中不少可引起病人注射部位疼痛,据统计50%-100%病人在接受某些亚剂量静脉麻醉药时常主诉不适或疼痛,因此,临床上已提出一些减轻或解除注射部位疼痛的方法,例如先静脉注射咪畦唑仑、芬太尼和利多卡因;或先静脉注射丙泊酚或硫喷妥钠,然后再注射罗库溴铵等方法

  • 标签: 罗库溴铵 静脉麻醉 注射疼痛 疼痛机理 止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