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NAFLD)俗称脂肪肝,是指以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为病理特征,而无过量饮酒史,又除外其他肝病的临床综合征,其病理类型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NASH)及NASH相关肝硬化,后者可发展为肝癌^[1-3]。NAFLD常与肥胖、2型糖尿病、血脂紊乱、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MS)症状并存,近年患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已成为慢性肝病及血清氨基酸转移酶(下称转氨酶)水平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NAFLD可分原发性及继发性,本文仅对原发性NAFLD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及自然史作一综述。
简介:目的探讨昆明地区消化性溃疡(pepticulcer,Pu)的流行病学现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行病学方法对我院1973-12/2000-12间胃镜检查的80517例经确诊为PU的8398例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PU查检率为10.43%,其中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ulcer,DU)5963例(71.01%),胃溃疡(gastriculcer,GU)1849例(22.02%),复合性溃疡(complexulcer,CU)586例(6.97%)。DU与GU之比为3.22:1。DU男4592例(77.01%),女1371例(22.9%),男女之比为3.35:1。GU男1405例(75.98%),女444例24.01%),男女之比为3.16:1。CU男480例(81.91%),女106例(18.09%),男女之比为4.53:1。三种类型溃疡发病男女性别比较差异显著(P<0.01)。DU发病年龄多见于30~40岁(32.42%),平均年龄34.1岁。GU常见50岁以上(54.18%)。DU发病年龄较GU早20年。PU发病季节性差异无显著性(P>0.05)。DU易发部位依次为球部前壁(54.62%)、大弯(21.22%)、小弯(12.61%)、后壁(9.44%)、球后(2.11%)。GU部位为胃角(45.16%)、胃窦(32.23%)、胃体(18.33%)、胃底贲门(4.23%)。在5122例有并发症的PU中以出血最多1211例(23.64%),幽门梗阻134例(2.61%),穿孔56例(1.0996),癌变23例(0.45%)。上消化道出血中以青年DU最常见,老年PU与青年比较发现穿孔及癌变率增高(P<0.01)。结论昆明地区PU检出率为10.43%,PU发病男性高于女性,DU高于GU。昆明地区PU发病无季节性差异。表明高危人群中定期胃镜随访,对早期胃癌诊断及治疗很有价值。
简介:国内20个省市500家医院对8896例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进行了症状调查,并观察西沙必利的治疗作用。结果表明:上腹胀满(89.7%).餐后饱胀(87.7%)、嗳气(74.7%)、早饱(63.2%)、弥漫或烧灼样上腹疼痛(57.8%)、厌食(52.8%)、恶心(50.8%)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症状,且各种症状间相互重叠。多因素交叉分析表明,病程越长者,症状越严重(P<0.01),但症状严重程度与患者性别、年龄无明显关系(P<0.05)。西沙必利用药2周即可见明显疗效.继续用药,疗效可进一步加强(P<0.01),治疗4周,总有效率达88.8%。症状重、病程长者,疗效更显著。治疗过程中,1743例(19.6%)出现药物相关症状,如稀便(16.1%)、肠鸣(12.9%)及腹部痉挛(5.2%),但症状轻微,无需特殊处理。因而西沙必利是FD有效、安全的治疗药物。
简介:目的了解汕头市高三学生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的患病率和依从性情况。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汕头市3300名高三学生进行流行病学问卷调查,估算符合罗马Ⅲ标准IBS的期间患病率、依从性和危险因素。结果IBS的患病率为13.39%,女性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17.0%vs10.3%,P〈0.05);在符合罗马Ⅲ标准的IBS患者中,38.01%(168例)为腹泻型;26.70%(118例)为便秘型;15.61%(69例)为混合型;19.68%(87例)为不定型;肠道感染史和进食辛辣食物等可能是危险因素。结论IBS是高三学生的常见病及多发病但大多数没有专科诊治,依从性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