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全血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异型淋巴细胞(异淋)和EBV(Epstein-Barrvirus)抗体联合检测对传染性单核增多症(IM)诊断的意义。方法:对确诊80例IM患儿hsCRP、异淋和EBV抗体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0例IM患儿hsCRP1~3d正常,7d后并发细菌感染轻度增高,经抗菌治疗14dhsCRP正常。异淋发热1~3d偶见异淋,3d后异淋出现并逐渐增高,7d后异淋达10%以上,以不规则形为主,经更昔烙韦对症治疗第14天异淋占2%~9%。EBV抗体EBV-VCA-IgM1~3d阳性率为61%,7d阳性率为90%,14d阳性率为15%,出现较早。EBV-VCA—IgG在1~3d阳性率为30%,7d阳性率为59%,14d阳性率为86%,出现较晚。结论:IM临床表现变化多端,可伴发多脏器损伤诊断缺乏特异性,误诊率非常高。hsCRP、异淋和EBV抗体联合检测有助于IM的早诊断、早治疗,减少患者痛苦。
简介:<正文>临床检查是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临床检查的结果直接关系到患者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血常规检查作为临床检查的基本项目,可以确定血液中可见成分的质量和数量,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有效检测细菌性传染病。在生活中,无论我们是去体检还是生病,医生通常都会要求我们进行血常规检查。然而,很多人都很被动,甚至不愿意去。为什么?许多人认为血常规检查是无用的,他们无法理解。然后他们就不会依赖医生来解释为什么他们应该错误地花钱。事实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血常规检查是人体健康检查中最常见的检查项目。它可以直接反映人们的身体状况,为医生的诊断提供依据。那么对于患者来说,我们如何通过检查血常规报告来初步判断他们的身体状况呢?今天,让我们给你一些科普知识。
简介:目的:通过对598例复治涂阳痰培养和药敏结果分析,了解复治涂阳患者的分枝杆菌的菌种分布及复治患者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医生合理选择抗结核药物和治疗方案。方法:对598例复治涂阳痰培养和药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598例复治涂阳痰共分离结核分枝杆菌535株,非结核分枝杆菌29株。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对6种抗结核药物的耐药率:链霉素26.9%、异烟肼35%、利福平30.7%、乙胺丁醇15.5%、氧氟沙星12.9%、卡那霉素1.5%;MDR耐药率为23.2%;XDR耐药率为1.1%。结论:复治涂阳患者的耐药率比较高,需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治疗方案。部分复治涂阳患者为NTM病,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简介:目的:确认1个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新等位基因。方法:应用多聚酶链反应-基于测序的分型技术(PCR-SBT)法对中华骨髓库河北地区捐献者进行HLA常规分型并利用序列特异性SSSP引物测序,鉴定HLA新等位基因。结果:发现该标本的HLA-B位点核苷酸序列与所有已知HLA-B位点等位基因核苷酸序列不一致,不能指定为任何等位基因,其中一个等位基因与同源性最高的等位基因B*15:01:01:01的差异是在第2外显子206位的T〉C,其突变导致密码子ATG〉ACG,结果造成B*15:01:01:01氨基酸序列中45位的甲硫氨酸(M)变为苏氨酸(T)。结论:该等位基因为HLA-B位点的1个新等位基因,该基因被世界卫生组织HLA命名委员会命名为HLA-B*15:202。
简介:凡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且很得体的地方,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公历世纪、年、月、日和时刻必须使用阿拉伯数字。如20世纪90年代不能写成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日期可采用全数字式写法,如2011-07-21,年月日之间使用半字线“一”,起止日期用一字线“一”表示,例:2010-07-21-2011-07-21、2011-07-21-08-31、2011-07-21-31,分别表示2010年7月21日至2011年7月21日、2011年7月21日至8月31日、2011年7月21至31日。当月、日是个位数时,在十位上加“0”。年份用4位数表示,如2003年不能简写为03年。
简介:目的:了解并比较手工分少白细胞红细胞和悬浮红细胞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582例患者分为输注悬浮红细胞组(1450例)和输注手工分少白细胞红细胞组(1132例),输注前测定Hb值,复查患者及献血者ABO和RH(D)血型并作凝聚胺法交叉配血试验,输血后给每例患者进行血液学分析,检查Hb值,然后再进行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统计。结果:输注手工分少自细胞红细胞效果好于普通悬浮红细胞,并且输注手工分少白细胞红细胞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减少。结论:输注手工分少白细胞红细胞可以使输血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降低。
简介:目的:探讨患者血红蛋白(Hb)的24h动态法评估手术患者失血量。方法:选择住院的手术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按手术类别分择期手术组(42例)和非择期手术组(54例),比较Hb的24h动态法失血量和临床常用称重+计量法失血量的差异,同时分析Hb的24h动态法在2组间的失/输血比、达到预期Hb比率和输血过量或不足率等指标。结果:择期手术组Hb的24h动态法失血量和称重+计量法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1,P〉0.05),非择期手术组Hb的24h动态法失血量和称重+计量法失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98,P〈0.01),择期手术组的失/输血比明显低于非择期手术组(χ2=115.95,P〈0.01),输血后达到预期Hb的比率在择期手术组和非择期手术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χ2=4.92,P〈0.05),其中,择期手术组发生过量或不足有2例,而非择期手术组发生11例。结论:Hb的24h动态法优于称重+计量法,具有精确和简单易行的优点,设定患者术后HB目标值后,效果更佳,为临床医生和输血科提供了一个客观的输血指标,极大地减少了因输血带来的风险,在临床工作中可以选择性的应用,但应注意患者在就诊前的失血量和因机体的代偿变化引起Hb假性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