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比较超声造影(CEUS)与增强CT(CECT)显示脾实质性肿瘤血流灌注特点。方法:对21例脾实质性肿瘤(血管瘤5例、血管淋巴管瘤5例、淋巴瘤4例、转移性肿瘤7例)分别进行CEUSCECT检查,比较两种影像检查技术增强表现。结果:CEUSCECT对脾病灶内部血流显示率均为100%,对病灶内部血流灌注敏感程度均优于彩色多普勒(71.4%)(P<0.05)。CEUSCECT反映脾脏病变增强方式完全一致。CEUS对增强过程中特殊表现(树枝状、结节状筛孔状增强)检出率为57.1%(12/21),与CECT相比,病灶血流灌注增强表现更多样化,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CEUSCECT能敏感地显示脾实质性病变血流动力学特点,有助于脾肿瘤鉴别。

  • 标签: 超声造影 计算机断层扫描 造影剂 脾肿瘤
  • 简介:近年来,乳腺癌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占女性肿瘤第2位。在乳腺癌理学种类中,浸润性导管癌是最常见一种类型,占45%左右。其中54.6%浸润性导管癌是由x线钼靶检查发现,但预后较差,因此早期诊断治疗尤为重要。现将北京民航总医院2010年3月~2012年3月经手术病理证实3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x线表现总结如下,其中12例行超声检查,以提高其早期诊断率。

  • 标签: 导管 乳腺 乳房X线摄影术 超声检查
  • 简介:目的:探讨肾脏血流剪切波速度(shearwavevelocity,Vs)变化在急性单侧上尿路梗阻早期中应用价值。方法:对50例单侧急性上尿路梗阻病例、122例正常人进行超声检查,测算双肾动脉阻力指数(resistanceindex,RI)及双侧肾实质Vs值。结果:在急性上尿路梗阻发生早期,梗阻侧肾脏RI值略高于对侧肾及对照肾,但无显著性差异;梗阻侧肾脏Vs值显著高于对侧肾及对照肾,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声脉冲辐射力成像(acousticradiationforceimpulse,ARFI)技术具有安全、方便、无创、可重复优点,有助于急性上尿路梗阻早期诊断,具有较高准确率。

  • 标签: 声脉冲辐射力成像 剪切波速度 阻力指数 急性上尿路梗阻
  • 简介:目的:分析纵隔局限型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CT表现特征,探讨与纵隔其他病变CT鉴别诊断要点,以提高其影像诊断准确率,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临床诊断及病理证实纵隔局限型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CT表现,观察病变生长部位、形态、边缘、密度及其强化特点。结果:本组7例,肿块均位于纵隔内或大部分位于纵隔内,其中4例均位于前上纵隔血管前间隙、中线旁偏一侧生长,1例位于右心缘旁,2例位于主肺动脉窗;7例病变均呈类圆形或椭圆形,其中5例病变边缘清晰光整,2例边缘略呈浅分叶状改变;5例病变部分与邻近肺野相邻、瘤肺界面光整;7例病变均呈软组织密度肿块影,4例病变中央可见裂隙状低密度影,1例可见点状钙化影;7例增强扫描均呈明显不均匀强化、CT值平均增加(70±13)HU,4例中央裂隙状低密度影强化不明显,2例病变边缘可见粗大迂曲血管影,2例可见强化包膜影。影像表现为类似胸腺肿瘤4例,类似淋巴瘤或淋巴结转移2例,其他1例。结论:纵隔局限型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主要CT表现为软组织密度肿块伴显著持续强化,病变内少见钙化及无强化裂隙状低密度影,具有一定特征性,可提高其影像诊断准确率、减少误诊。

  • 标签: 巨淋巴结增生 纵隔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随着CT诊断技术广泛应用,造影剂使用已是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必不可少诊断性药物,CT增强扫描所采用碘造影剂较为安全、可靠,一般不会发生过敏反应,但因为静脉注射速度快,碘造影剂浓度高,由于个体差异,有极少数特异质病人可发生不同程度过敏反应,严重会发生休克甚至突然死亡,如何预防减轻造影剂不良反应研究已越来越受到重视。

  • 标签: CT扫描 碘过敏 中西医结合防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生物安全防护是医学检验实验工作基础内容,其目的主要是以科学规范措施预防生物危害产生。医学检验实验室主要包括生物标本采集、染色、涂片、镜检、培养、生化、药敏、血清检查、基因检测内容,工作流程中,操作人员极易接触各种病原微生物、危险因子。故生物安全防护工作非常关键,需对操作人员自身安全意识不断加强,强化生物安全管理与规范,杜绝实验室生物危害发生。文章对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所面临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改进策略,以期提高其防护水平。

  • 标签: 医学检验技术 实验室 生物安全 管理与防护
  • 简介:淋巴水肿(lymphedema)是淋巴液回流障碍引起组织间隙淋巴液异常增多。由于积聚淋巴液富含蛋白质,长期刺激引起结缔组织异常增生,大量纤维组织替代脂肪组织,导致皮肤及皮下组织增厚,皮肤表面角化、粗糙、硬化,形成典型“象皮肿”。若合并感染使炎性渗出液增加,刺激结缔组织大量增生,将破坏更多淋巴管,加重淋巴液滞留渗出,进一步增加感染机会,形成恶性循环,致使淋巴水肿日益加重。

  • 标签: 淋巴水肿 影像学
  • 简介:目的探讨Castleman病(CD)CT及MRI影像表现,提高对其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及穿刺病理证实CD患者CT及MRI资料,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8例CD患者中,6例为局灶型,其中5例为透明血管型、1例为浆细胞型;2例为多中心型,均为浆细胞型。CT检查8例,平扫5例病灶表现为密度均匀软组织肿块,与肌肉相比呈密度;3例病灶内有小斑片状低密度。3例伴点、条状钙化。CT增强扫描5例透明血管型动脉期显著强化,强化程度接近同层面血管,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其中3例平扫斑片状低密度区,增强后2例呈相对低密度改变,1例呈更高密度。3例浆细胞型中等均匀强化。MRI检查4例,均为透明血管型,T1WI病灶呈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其中1例T2WI中央斑片状亮高信号,增强扫描强化方式与CT一致。结论CD影像表现与临床及病理分型密切相关,局灶型病例多为透明血管型,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多中心型病理多为浆细胞型,影像表现无明显特征,确诊依赖组织病理学

  • 标签: CASTLEMAN病 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诊断
  • 简介:目的:比较常规超声超声弹性成像对肛瘘、肛周脓肿诊断价值。方法:选取上海市杨浦区控江医院2014年4月—2016年4月收治80例肛瘘、肛周脓肿患者,术前分别进行常规超声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并与手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比较,评价这两种超声方式诊断内口、主管、支管及脓腔效果。结果:术前常规超声与超声弹性成像均能清楚显示瘘管主管道,两者诊断准确率均为100%;超声弹性成像对内口定位诊断准确率为95.0%(76例),明显高于常规超声诊断85.0%(68例),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超声弹性成像对支管及脓腔定位诊断准确率为96.3%(77例),明显高于常规超声诊断86.3%(69例),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超声弹性成像对肛瘘分型诊断准确率为93.8%(75例),明显高于常规超声诊断83.8%(67例),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超声弹性成像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明显优于常规超声,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常规超声与超声弹性成像均为术前检查肛瘘、肛周脓肿有效方法,超声弹性成像具有更高准确率。

  • 标签: 肛瘘 肛周脓肿 常规超声 超声弹性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医学检验中质量控制提高因素及相应对策探析。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医学检验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7例。对照采用常规质量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在质量控制,比较两组检验产生差错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检验结果差错率患者满意度分别为4.3%、93.6%,对照组分别为19.1%、78.7%,观察组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影响医学检验质量提高因素主要有检验设备、沟通缺乏、素质不足,针对存在影响因素,加强质量控制,有利于减少检验差错事件发生,提升患者满意度。

  • 标签: 医学检验 影响因素 质量控制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说明实验室安全策略。方法:主要分析当前实验室制度问题、工作人员意识情况、管理情况,根据现状中所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放哪,提高实验室安全性。结果:实验室存在问题较多,像管理制度缺失、检验员意识有待提升、清洁情况不彻底、设备管理及放置不合理,存在众多不安全因素,影响实验室安全性。结论:通过加强多项管理。其涵盖制度化、知识化、检验员能力情况、监护化,安全预防效果明显。

  • 标签: 医学检验实验室 安全现状 策略
  • 简介:摘要: 伦琴发现 X 线为放射 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其后 100 余年中,随着各种新型成像技术不断出现及改进,放射由单纯 X 线成像发展到包括 CT 、 MRI 、超声、核医学、计算机放射成像 (CR) 、数字放射成像 (DR) 各种数字化成像技术 现代影像阶段。成像技术改进,同时也引起了包括思维模式、工作流程、管理方式一系列改变与挑战。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 CT 问世,成为传统放射学步入现代影像学时代革命性标志,在其后时期里逐渐出现了各种各样成像技术,但根本进展为影像医学数字化,后者使得医学影像进入了迅猛发展时期。

  • 标签: 放射学信息系统 计算机 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