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新民市饮用水中微生物进行调查研究。方法根据相关水质检验标准结合该市实际情况对市民生活饮用水水中微生物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记录分析。结果城市居民饮用水中微生物检查合格率为97.2%,农村地区为88.4%,城市较农村地区饮用水微生物含量少(P<0.05);春冬季居民饮用水中微生物检查合格率为95.3%,而夏秋季度仅为81.3%,春冬季度较夏秋季度居民饮用水微生物含量高(P<0.05);菌落总数农村地区合格率为85.3%,城市地区为92.7%,总合格率为88.6%;总大肠菌群农村地区合格率为85.6%,城市地区为94.8%,总合格率为89.7%;耐热大肠菌群农村地区合格率为90.4%,城市地区为98.3%,总合格率为93.9%;菌落总数农村与城市地区差别无意义(χ2=2.797,P>0.05),耐热大肠菌群、总大肠菌群农村地区检查指标均低于城市地区(χ2=5.854,χ2=4.788,P<0.05)。结论我们对居民饮用水水质微生物进行检查,农村地区饮用水中微生物指标合格率比城市居民的低,且饮用水中微生物在夏秋季生长繁殖较多。
简介:摘要目的护士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护理工作的质量(1)。目的了解我院临床一线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护士的心理健康因素,包括工作环境、服务对象、轮换制度等,引起了人们对护士群体身心健康的关注(2)。加强对护士心理素质的重视,及时给予充分的心理咨询,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造福社会体育活动,使医院管理更加人性化。保持护士身心健康,提高护士工作和生活质量,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身心灵全人健康模式对老年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12月到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的136例老年癌症患者纳入本次研究中,按照信封法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患者仅予以常规护理干预,在此基础上,实验组患者接受身心灵全人健康模式干预,对两组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经干预,实验组各项生活质量评价指标分值皆要明显好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比较存在高度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癌症患者采用身心灵全人健康模式的干预手段,可帮助其培养积极、健康的情绪状态,减少负面心理,从生理和心理上共同促进患者病情的康复,对提高其生活质量有积极影响。
简介:目的:建立我国健康男性志愿者服用西酞普兰(CIT)的群体药动学(PPK)模型,并比较PPK模型与非房室(NCA)模型法估算CIT生物等效性的价值。方法:23名健康男性志愿者服用CIT后采集0~144h血标本,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法分析血浆中的CIT浓度,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NONMEM)法评估CIT的PPK模型,并用NAC模型法和PPK模型法评价CIT的生物等效性。结果:CIT的PPK模型符合一房室模型,估算的CIT清除率和分布容积分别为(15.90±0.70)L/h和(702.0±19.2)L。采用NCA和PPK模型估算的CIT相对生物利用度90%可信区间分别为96.4%~105.4%和92.5%~103.4%,达到生物等效性的标准。结论:NONMEM法可用于评价CIT的生物等效性。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结肠癌不同分期患者进行腹腔镜结肠癌手术的科学性、合理性。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45例进行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的结肠癌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作为腹腔镜组,选取同期的50例进行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的结肠癌患者为对照组,分别对比分析各组不同Dukes分期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镇痛时间、住院时间等情况,同时比较两组不同分期患者2年后存活率。结果腹腔镜组DukesA、B、C、D期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镇痛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不同分期患者2年后存活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癌患者采用腹腔镜结肠癌手术治疗的效果良好,其术中出血量、术后镇痛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均明显减少,并可有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垂体病理性增生的临床和MRI特征,减少对该病的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或临床随访诊断为垂体病理性增生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结果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包括垂体前叶激素相关靶腺功能不全10例,库欣病2例,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2例。MRI表现所有患者均见垂体对称性增大、上缘呈凸形,信号均匀且强度基本同脑灰质,钆动态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强化、直至明显均匀强化;5例患者于鞍内可见流空血管影;8例患者行MRI平扫随访3月至2年,见增大垂体不同程度缩小。结论垂体病理性增生具有特征性的MRI表现,但其准确的诊断应该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诊断性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事件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所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收取时间(2017年1月2日-2018年2月10日),电脑随机分为观察组一组(4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照组一组(4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别实施急诊冠脉介入治疗以及常规治疗。结果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总有效率95.56%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7.78%(P<0.05);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冠脉事件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患者20.00%(P<0.05);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收缩末期内径(48.01±4.05)mm、左室射血分数(49.15±8.95)%与对照组具有差异(P<0.05)。结论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后,取得显著效果,值得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对围绝经期妇女经综合健康管理后其生活质量及症状改善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4月-2016年5月接收的绝经期妇女124例患者为研究资料,通过对其围绝经保健知识认知度情况进行调查了解,经给予综合健康管理,对干预前后患者围绝经期症状变化情况,以及围绝经保健知识认知度情况采取更年期Kupperman围绝经期评分表评定。结果在绝经期妇女124例患者中,综合健康管理后患者的围绝经期保健知识认知度显著优于管理前(P<0.05);综合健康管理前,围绝经期症状评分评分情况显著高于管理后(P<0.05)。结论给予围绝经期妇女采取综合健康管理,既能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升,而且还有助于围绝经期女性症状的改善。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冠心病患者行护理干预模式后,其健康行为以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方法将2016年4月~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54例冠心病患者纳入本次研究中,通过抽签法的形式将其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各为27例,其中两组患者均行基础护理指导,在此基础上实验组加行护理干预模式,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临床各项指标。结果实验组干预后体力评分、病情评分、医疗状况评分、一般生活评分、社会心理评分分别为(10.14±5.13)分、(8.72±4.55)分、(8.72±4.54)分、(5.67±1.35)分、(8.51±3.13)分,参照组上述评分为(7.41±4.62)分、(4.34±0.85)分、(5.90±0.38)分、(3.90±1.42)分、(3.90±1.52)分,组间对比差异性存在,同时实验组干预后的健康责任评分、躯体活动评分、营养评分、心理健康评分、人际关系评分以及压力调节评分均优于参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通过护理干预模式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临床患者的改善程度。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髓内钉是重要的骨科器械,本文拟通过回顾文献,来调研髓内钉在病理性骨折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方法适合采用髓内钉的病理性骨折主要为播散性转移病变引起,股骨和肱骨发生率最高。手术的目的是髓内钉沿生物力线形成支撑。手术采用微创技术,大多患者都耐受良好。为获得稳定性,髓内钉的远近端都需锁定在健康的骨质。为降低栓塞风险,应考虑对骨折部位的肿瘤切除。髓内钉选择尽量长的,肱骨考虑顺行置钉,股骨最好选择带股骨颈螺钉的髓内钉。多个病理性骨折或即将发生骨折的转移瘤,也是可选择的。结果髓内钉较接骨板具有突出的技术优势。由于髓内钉可通过间接复位的额外优势,保护病变部位血运,明显降低内植物固定的失效率,应推荐尽量采用髓内钉固定。正确的内植物选择、手术技术和对患者生存期的高度评估可降低内固定物的失效率。结论目前已证明,与钢板固定相比,髓内钉固定具有更低的固定失效率。成功的髓内钉固定后,患者疼痛缓解充分,功能改善明显。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冠脉搭桥治疗老年冠心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接诊的冠心病老年患者88例,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分别44例,对照组患者进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研究组患者进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45%,住院时间(13.5±1.5)d,对照组为治疗总有效率为84.09%,住院时间(7.2±0.3)d,可见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老年冠心病的效果显著,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安全性更高,值得进一步研究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伤寒爆发疫情流行特征及其危险因素,做好我区伤寒疫情防控工作。方法以新疆地区2005年-2014年期间伤寒爆发疫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为研究对象,使用流行病学描述性研究方法对其进行全面分析,以统计学软件SPSS19.0分析伤寒爆发疫情分布情况。结果2005年-2014年期间新疆地区发生7起伤寒疫情,763例相关病例。新疆地区伤寒爆发疫情主要集中在7月-10月,共计578例发病,占比75.75%,属于伤寒爆发疫情的高峰时间。其中学生、农民的发病时间多见于8-9月,5月开始呈增长趋势,7-10月呈高峰,1O-11月呈降低趋势;多见于农民,其次为学生、散居儿童。结论重点关注学生、农民等重点人群,加强病情监测,及早发现,加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同时增强学生、农民对伤寒疾病相关防病知识的了解,切断传染源,积极预防伤寒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