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及对患者并发症率改善情况。方法本次实验展开的基础病例选择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在本院接受手术的患者96例,研究采用分组方式进行,患者采用单双号抽取方式进行平均分组,按照n=48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对照组应用布比卡因进行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则使用罗哌卡因麻醉,分析两组的麻醉效果以及并发症率。结果两组患者在起效时间方面效果无显著差异,并发症方面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麻醉消退时间方面观察组效果更加明显,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不论是采用布比卡因还是采用罗哌卡因进行麻醉,效果均较为理想,可改善麻醉后的并发症,整体效果较为理想。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颈丛加臂丛联合阻滞与单一颈丛阻滞两种方法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锁骨骨折病人60例,其中联合阻滞30例,单一阻滞30例,然后观察麻醉效果。结果联合阻滞与单一阻滞经过统计学处理,效果有显著差异。联合组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组。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对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影响效果。方法本研究采用分组方法进行研究,调查时间为2017年1月到2018年5月,本研究选择的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进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选择210例患者随机分为低、中、高三个浓度组别,每组患者均为70例,低浓度组选择采用0.45%的甲磺酸罗哌卡因进行麻醉,中浓度组选择采用0.6%的甲磺酸罗哌卡因进行麻醉,高浓度组选择采用0.9%的甲磺酸罗哌卡因进行麻醉,对于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麻醉效果进行比较和评价。结果从结果而言,本研究三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比较本研究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本研究的低浓度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比中浓度组和高浓度组更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超声引导之下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为患者选择采用低浓度的罗哌卡因进行麻醉可以取得良好的麻醉效果,同时不会导致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大容量罗哌卡因行突破感法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麻醉效果、并发症、尺神经阻滞不全发生率。方法选择需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病人40例,随机分为A组、B组各20例。A组行突破感法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穿刺术,成功后注药0.3%罗哌卡因40ml;B组行异感法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穿刺术,成功后注药0.3%罗哌卡因30ml.观察两组病人的麻醉效果、并发症、尺神经阻滞不全发生率。结果两组的麻醉并发症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A组尺神经阻滞完全,麻醉效果优、操作简便。结论大容量罗哌卡因行突破感法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尺神经阻滞完全,麻醉效果优,更适用于基层医院。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和常规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和质量。方法将上肢择期手术患儿5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和b组。a组采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b组采用常规异感定位,局麻药为0.375%罗听卡因+1%利多卡因混合液观察记录两组患儿术前(S1)、手术切皮时(S2)、手术开始30min(S3)各时点心率、血压及SPO2,并记录两组患儿氯胺酮用量及术后疼痛出现时间的发生情况。结果a组患儿术中心率、血压及Spo2较b组稳定,氯胺酮用量明显减少(P<0.05),术后疼痛发生时间较b组明显延长(P<0.05)。结论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可为小儿上肢手术提供满意的麻醉效果,可减少麻醉药用量,提高患儿术后苏醒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90例上肢手术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依据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分为低浓度组(36例)、中浓度组(28例)、高浓度组(26例)。对比3组不同部位神经完全阻滞状况、麻醉效果、不良反应状况。结果对比3组不同部位神经完全阻滞率,高浓度组都低于低浓度组、中浓度组(P<0.05)。对比3组麻醉效果,高浓度组麻醉起效时间明显比低浓度组、中浓度组要短;对比镇痛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高浓度组则比低浓度组、中浓度组要长(P<0.05)。对比3组不良反应状况,高浓度组不良反应率比低浓度组、中浓度组要高(P>0.05)。结论通过超声引导,运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执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浓度的增加麻醉起效时间会随变短,镇痛时间与运动阻滞恢复时间都会变长,不良反应机率上升,需依据病人实际病况,选择恰当罗哌卡因的浓度。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于我院2017年3月—2018年6月期间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152例,根据使用罗哌卡因浓度的不同分为A组(n=51)、B(n=51)、C(n=50),三组患者使用罗哌卡因浓度分别为0.3%、0.4%、0.5%,比较注入30min之后三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注药30min之后三组患者的肌皮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尺神经麻醉效果比较,C组与A组比较,各神经的麻醉率均明显较高,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C组与A相比较麻醉起效时间明显较短,镇痛持续时间以及运动阻滞恢复时间较长,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罗哌卡因浓度在0.3%—0.5%之间时,浓度越高神经阻滞效果越好,麻醉起效时间越短,而镇痛持续时间以及运动阻滞恢复会随之延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浓度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将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60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平均分为A组(低浓度)、B组(中浓度)及C组(高浓度),每组20例。记录三组麻醉情况。结果(1)C组尺神经、桡神经以及肌皮神经等均明显高于A、B两组(P<0.05),但A、B两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2)三组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以及运动阻滞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3)三组不良反应情况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的麻醉阻滞效果存在明显不同,因此临床中应通过具体情况科学采用罗哌卡因浓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磺酸罗哌卡因与右旋美托咪定联合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本文选取2015年9月—2017年9月期间来我院行上肢骨科手术治疗的86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单用甲磺酸罗哌卡因,观察组采用甲磺酸罗哌卡因与右旋美托咪定联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麻醉效果。结果(1)注药后30min,两组患者臂丛神经阻滞后的DBP和SpO2水平变化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SBP水平明显降低,HR明显减慢。(2)观察组患者术后6、12以及24小时的视觉模拟评分分数明显降低。结论甲磺酸罗哌卡因和右旋美托咪定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明显,安全性高,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提高患者的手术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固尔苏与鼻罩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临床护理方式。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全部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固尔苏与鼻罩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总结分析其护理方式。结果经治疗和护理,46例患者中,治愈患者43例,即治疗后6h后,其经皮血氧饱和度逐渐上升,且皮肤颜色转红,呼吸窘迫症状改善显著。其采用固尔苏与鼻罩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装置平均时间为(7.5±0.5)d;有2例患者因各种原因放弃治疗,另有1例患者经治疗无效后死亡。结论固尔苏与鼻罩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效果显著,且通过加强临床护理干预能显著提高患者治愈率以及生存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益气固表汤治疗毛细支气管炎后气道炎症的效果及其对Th1/Th2平衡的影响。方法16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均常规治疗,实验组患儿加服益气固表汤1月,分别于治疗前和3月后检测血清白介素-4和干扰素-γ的浓度,1年内随访观察患儿的再喘息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儿的白介素-4和IL-4/INF-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而干扰素-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实验组患儿3月内再喘息和1年内喘息3次以上的病例数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或0.01)。结论益气固表汤可调节毛细支气管炎后气道炎症的Th1/Th2平衡,降低再喘息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