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急救治疗措施及临床抢救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7年4月至2013年1月期间抢救的19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的临床资料,针对病人的受伤情况实施科学、精确的判断之后制定出对应的应急治疗措施,研究分析病人的急救措施以及临床抢救的效果。结果通过急救治疗之后,178例病人抢救治疗成功,5例病人通过急救病情稳定之后转院,7例危重病人通过尽力抢救无效死亡,抢救治疗的成功率达到了96.32%(183/190);其体征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应当依照病人实际病情来制定一套科学的抢救措施,采用有效、及时的措施实施急救治疗,可以显著改善并维持病人的体征,从而有效提升病人的抢救成功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期院前急救对危重颅脑外伤病例后续治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度134例中重度颅脑外伤的院前救治情况。结果在134例中重度颅脑外伤病例中,男性94人,女性40人,男女比例约2.351,年龄在18岁以下6例,占4.48%,20~60岁80例,占59.70%,60岁以上48例,占35.82%,平均年龄56±10岁,车祸伤97人,约占72.39%,坠落伤12例,约占8.95%,其他一般外伤25例,约占18.66%。转送入院后经中山医院青浦分院进一步诊治,98例(73.13%)好转出院,均为伤后1小时内转送入院;17例(12.69%)死亡及19例(14.18%)自动出院或转院病例中有21例受伤后超过1小时呼叫救护车送达医院。结论早期的院前干预,给与及时规范的专业急救处置以及快速转送对颅脑外伤后续治疗及康复,减少伤残率,降低死亡率有一定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高热惊厥的常见原因及救治方法。方法对我院2006年8月~2012年5月收治的38例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儿高热惊厥以3岁以下儿童多见,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原因,均予以止惊、退热、给氧及对症治疗,全部治愈出院,出院后一周行脑电图检查21例均未见异常。结论及时查找小儿高热惊厥原因并予以积极有效药物治疗,是提高治愈率、降低后遗症发生的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体外膜肺对重症肺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探究ECMO治疗期间有效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2例体外膜肺支持重症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治疗期间积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包括对患者病情的评估及监测,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以及仪器和管路的护理。结果1例患者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自动出院,1例患者治愈康复。结论在使用ECMO治疗期间,对患者提供行之有效的护理是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的重要保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乌头碱中毒患者进行急诊救治的临床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乌头碱中毒患者13例,通过分析其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总结乌头碱中毒的特点及治疗方法。结果经诊治,13例急性乌头碱中毒患者,有11例在治疗8~10h内,病情有明显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进行心电图监测时均恢复正常;其余2例患者在治疗24h后,病情得以稳定。所有患者痊愈后均健康出院,无任何后遗症。结论急性乌头碱中毒容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肝脏及心脏等多器官受到严重损害,临床治疗要把握最佳治疗时机,通过采取综合、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使患者在短期内尽快恢复健康。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重症手足口病的早期临床特点、救治体会及患儿转归,为重症手足口病的早期诊断和治愈率的提高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86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患儿的早期临床表现及救治方法进行统计和分析,同时与普通手足口病的患儿资料进行比较。结果重症手足口病好发于5~7月之间(占79.1%)。发病早期主要临床表现为高血压(46.5%),高血糖(51.6%)以及肢体抖动和无力(58.8%)。持续高热伴精神萎靡(79.1%),呕吐及惊厥(75.6%),精神烦躁及头痛(70.9%)和出现颈项抵抗征(72.1%)是神经系统受损的早期表现。90.7%的患儿神经系统受损症状出现于病程前4天。较普通手足口病,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典型症状出现早且频率高,二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住院时间较普通患儿明显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症手足口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为静脉输注人免疫球蛋白、甲基泼尼松龙及甘露醇。出现肺水肿前兆时积极进行机械通气。结论持续高热伴精神萎靡及头痛,呕吐或精神烦躁,肢体抖动和无力,颈抵抗征等神经系统症状是重症手足口病的早期临床表现。早期识别重症患儿的危象表现,及时进行降低颅内压,静脉输注人免疫球蛋白和激素治疗是提高抢救成功率和降低患儿死亡率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