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了解当前大学生对健康教育的形式与内容的需求,为有效地开展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大学生获取健康知识最经常的渠道居前3位的是报刊杂志、有关书籍和广播电视,分别为65.50%、54.63%和49.40%;大学生健康教育以专题讲座的方式更受大学生的欢迎,占调查对象的50.87%,其余依次为网络与广播、板报、必修课或选修课;对现代健康理念、健康生活方式、急诊自救与互救、生殖与性教育等内容大学生有更多的期待。结论大学生对健康教育的需求与关注较为普遍,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形式与内容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并不断完善、充实和拓展。
简介:目的了解在校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其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方法于2012年6月—2013年9月应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贵州省4所大学在校本科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回收的1090份问卷中,有92.47%的人接受过性健康教育,其主要接受途径有"与朋友交谈"、"电影电视"、"书刊"等;有78.53%的人认为有必要进行系统规范的性健康教育,但不同性别在接受健康教育内容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生求知欲(93.05%)高于男生(91.87%);大部分学生对性生理知识有一定认识,52.93%的男性掌握性知识较好,42.07%的女性对性知识掌握较好,不同性别在掌握程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较低,"感染艾滋病毒后何时能检测出的时间"知晓率为8.25%,性别分布在"安全套能否降低感染艾滋病风险、是否知晓3条以上传播途径",分别为男65.22%、女51.69%;男51.80%、女58.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大学生性健康教育仍需加强,对于一些性病防治知识、艾滋病关键知识等应作重点介绍,针对不同性别的学生其教育内容也应有所区别。
简介:目的了解大学生对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的需求状况,为有针对性安排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自行设计问卷,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某高校5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对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的需求排名前5位的是“吸烟的危害”、“合理膳食与健康”、“健康生活方式”、“急症自救与互救”和“心理健康”,需求率依次为52.00%,47.00%,46.60%,42.20%和27.80%。男生对“吸烟的危害”、“合理膳食与健康”、“心理健康”和“性与生殖健康”的需求率高于女生,而女生对“急症自救与互救”的需求高于男生,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文科生对“急症自救与互救”、“传染病预防”的需求高于理科生,而理科生对“吸烟的危害”、“合理膳食与健康”和“性与生殖健康”的需求高于文科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年级大学生对“环境与健康”、“口腔卫生”、“健康生活方式”、“用药安全知识”、“性与生殖健康”的需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学生最想了解的健康知识是“吸烟的危害”、“合理膳食与健康”、“健康生活方式”、“急症自救与互救”和“心理健康”,并且存在性别、专业和年级差异。因此,应根据不同情况有重点、有计划地安排健康教育内容,提高大学生的健康素养。
简介:目的了解当前大学生父亲依恋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编大学生父亲依恋问卷对重庆市371名大学生进行父亲依恋水平的调查。结果当前大学生的父亲依恋在6个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中值3;女生在依赖、支持维度上得分高于男生,在独立维度上得分低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父母生活和与父亲生活学生在依赖、沟通上的得分高于与母亲生活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父母一起生活学生的沟通得分高于单亲家庭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农村学生的独立、牵挂得分高于城市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非贫困学生的依赖、沟通、支持得分高于贫困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及是否独生子女间在各维度上得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学生父亲依恋的程度较高;男生更独立,而女生更依赖父亲;家庭结构对父亲依恋有重要影响;农村大学生更独立,更牵挂父亲;非贫困家庭的大学生父亲依恋程度更高。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当代大学生自律性的现状并探讨建立干预性的培养对策。方法采用整群抽样和分层抽样的方法,调查本地三所高校的大学生自律性现状,从道德、生活、学习自律性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并抽取部分观察单位进行干预效果的探讨。结果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总体自律性差异不大,新生生活自律性明显偏低(P<0.05)。全部调查对象约64%的学生能够做到道德自律,55%的学生能够做到自主学习,仅有49%的学生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部分调查对象进行干预后生活与学习自律性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大学生自律性普遍不高,管理者应进行针对性教育管理和指导干预,培养学生自我约束、管理的能力。
简介:目的以多元线性回归和路径分析方法深入探讨大学生抑郁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方法利用多级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149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和量表评测,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路径分析进行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等因素与抑郁间关系及作用模式的分析。结果9.2%的大学生有自杀意念,55.1%的大学生存在抑郁情绪。标准化回归系数显示积极应对、主观支持、受惩罚和客观支持为抑郁的保护因素;学习压力、其他事件、消极应对和健康适应问题为抑郁的危险因素。路径分析发现学习压力可直接导致抑郁,路径系数为0.195,人际关系仅通过间接途径作用于抑郁,路径系数为-0.005,积极应对和社会支持对抑郁有直接的缓解作用,路径系数分别为-0.244和-0.159。结论抑郁的发生与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多因素有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路径分析在探讨抑郁的发生机制过程中各有侧重,相互补充。
简介:目的探讨核心自我评价在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学习倦怠关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青少年学习倦怠量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对58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积极应对方式与核心自我评价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身心衰竭、学业疏离、低成就感及学习倦怠总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消极应对方式与核心自我评价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与身心衰竭、学业疏离及学习倦怠总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核心自我评价与身心衰竭、学业疏离、低成就感及学习倦怠总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核心自我评价在积极应对方式与身心衰竭关系中起着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69.00%。核心自我评价在积极应对方式与学业疏离、低成就感及学习倦怠总分关系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分别为20.08%,17.05%及23.80%。结论核心自我评价在积极应对方式与学习倦怠关系中起着中介作用。因此,高校可以通过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以此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评价水平,最终达到提高大学生学业成绩和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
简介:目的探究大学生心理压力与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方法使用大学生心理压力感问卷、压力应对量表对447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从高到低分别是学习(71.8%)、人际交往(67.4%)、就业(56.4%)、体能与生活(24.3%)、地位与经济(13.1%)。心理压力在性别、年级上存在差异;大学生倾向于使用的应对方式依次是努力解决问题(73.3%)、寻求他人支持(56.1%)、忽略转移压力(53.4%)、寻求认可理解(45.1%)、发泄消极情绪(8.3%)。应对方式在性别、年级上存在差异;心理压力的5个因子皆与寻求认可理解、消极应对方式存在正相关(P〈0.01)。结论面对压力,女生倾向使用积极应对方式,男生倾向使用消极应对方式;压力越大,大学生出现消极应对行为的概率就越高。
简介:摘要:新冠疾病的出现对人民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冲击,在疫病防控常态的情况下,提高国民的卫生素质迫在眉睫。而他们是一特定人群知识层次较高,学习能力较强,但并未纳入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监测范畴,所以我们将主要就提升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这一方面提出健康生活方式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简介:目的探索当前重庆大学城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的需求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方法采取目的性抽样方法,在3所大学选择主管领导、团委教师、专业课教师、校医和心理咨询师等关键人物15名以及大学生15名进行个人深入访谈,同时另选取40名大学生分为6组,展开专题小组讨论。结果大部分学生认为校园媒体的宣传效果较差,且网络宣传体系不完善;参加学生社团及参与体育锻炼能够保持身心健康。访谈对象表示学校开展身心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和心理健康咨询辅导工作的进度不一。大部分学生乐于接受报告或讲座形式的身心健康教育。师范类学生迫切需要获得的知识排名前3位的为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营养学,医学类学生为营养学、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理工类学生则为心理健康、运动保健和营养学。结论不同类型大学的学生对身心健康教育内容的需求具有差异性。重庆大学城高校应利用学生社团、新媒体、校医等资源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身心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