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8 个结果
  • 简介:邓家湾遗址石家河文化墓葬中主要是土坑竖穴墓,本文通过墓葬的空间布局、墓葬等级、随葬物品及葬俗,展开对当时该氏族内的原始宗教观念、社会分工、贫富分化、社会性质和结构的讨论。

  • 标签: 邓家湾 石家河文化 墓葬 氏族
  • 简介:乌兰察布博物馆(原乌盟文物工作站)在三年文物普查工作的基础上,对乌盟后山地区北魏遗存较为丰富的武川县、四子王旗又进行了一次专题调查,对六镇之一武川镇的地望提出了新的看法①。现将四子王旗境内的乌兰花土城子古城和库伦图古城复查结果报告如下:一、乌兰花土城...

  • 标签: 四子王旗 古城 建筑材料 内蒙古地区 包头市 北魏
  • 简介:建国初期,中国社会性质经历了由"多元化"的新民主主义到"一元化"的社会主义的转变。作为当时中国历史博物馆和省级地志性博物馆的主要基本陈列,历史陈列在当时"文化政治化"的社会大背景下,以红线通史为内核的通史陈列模式"一统全国"。通过对建国初期文化转型、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历史陈列实践探索的回顾,以传播学的视角对当时历史陈列做出学术性地评价和反思。

  • 标签: 历史陈列 通史模式 传播学 反思
  • 简介:一、考古学学科属性的争议在欧陆和北美的学科分类中,考古学(Archaeology)被两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分别归入历史学和人类学的范畴。这并不是说考古学可以被随意归类,而实质上是两种不同研究取向的反映。前者以恢复历史记忆、重建史学传统为目的,即所谓的“证...

  • 标签: 社会文化人类学 考古学研究 民族志 相互关系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博物馆
  • 简介:博物馆建设是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基础,博物馆馆舍硬件设施和展陈社会效益是衡量一个博物馆整体水平和形象以及存在价值的重要标尺。笔者作为一名地市级博物馆的负责人,主持了建设新馆的策划立项、设计论证、施工建设和布展开馆的全过程,现就博物馆建设与发展谈谈自己新的认识与思考。

  • 标签: 博物馆建设 地市级 博物馆事业 认识与思考 社会效益 硬件设施
  • 简介:文章通过对“文化遗产”概念的分析,指出“文化遗产”转变了以往博物馆以“物“为核心的特点。在“文化遗产”的语境下,博物馆必须接受一系列的新理念和新材料。“文化遗产”拓宽了博物馆保护对象的范围,改变了博物馆经典的时空观念,对博物馆理论也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对于当下博物馆而言,正面临着一场触及核心理念的挑战。

  • 标签: 文化遗产 概念 语境 博物馆 博物馆理论
  • 简介:本文通过对吴氏《庚寅除夕祭画记》及嗣孙吴湖帆《书画记》中有关吴大澂绘画作品的分类梳理,结合其专门使用嵌入恽南田、王石谷、戴鹿床名号之印章,勾勒他本人在绘画上取法清初四王、恽、吴,并上溯元四家以至唐宋间的董、巨诸大家,而尤对道咸间前辈戴熙作品喜爱有加的轨迹;进一步讨论他对黄易绘画的偏好,是否源于他对黄氏金石学成就的崇拜而暗含爱屋及乌之意,并就白谦慎先生《吴大澂和他的拓工》所提出相关的观点,重新加以探讨。同时,在逐一考察吴大澂所经眼的各种黄易《访碑图》及其数种临摹本的基础上,从文献资料出发,挖掘同治末年吴氏已为沈树镛独自创作《嵩山访碑图》,补充前人所论不足之处;揭示在他寓目黄易原作之前,早有自作访碑图的实际情况,进而讨论黄氏《访碑图》对吴氏的绘画临摹与创作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 标签: 吴大澂 绘画 四王恽吴 戴熙 黄易 访碑图
  • 简介:根据湖北九连墩楚墓M1∶728木弩漆画所绘内容,结合历史文献进行考释,可将木弩漆画分别定名为《后宫娱乐图》和《国子习业图》。前者以"连环画"的形式再现了后宫生活和娱乐的场景,后者以"通景画"的形式再现了贵族子弟学习驭车、弋射以及礼仪的场景,为我们研究先秦时期上层贵族生活和教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 标签: 九连墩楚墓 M1 木弩漆画 贵族生活
  • 简介:伯希和于1909年访问北京期间,向京师一批学者展示其随身携带的部分敦煌文献,北京学界随后公宴伯希和,达成今后影印、刊布法藏敦煌文献的口头协议。日本人田中庆太郎在1909年11月发表的《敦煌石室中的典籍》一文中,记录这次公宴时间为1909年9月4日。数十年来中外论著多采用此日期,但该日期明显有悖于其他相关史实。恽毓鼎在1909年10月4日日记中记录了公宴之事,为确定公宴日期提供了另一个选择,但仍属于孤证。2012年12月刊布的宣统元年八月廿二日(1909年10月5日)恽毓鼎致沈曾植信,再次将公宴时间锁定在1909年10月4日,并提供了更多的相关信息,从而最终解决了公宴时间问题。本文对这封恽毓鼎致沈曾植信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和研究,讨论了北京学界公宴伯希和的前因后果,论证了公宴伯希和日期为1909年10月4日的正确性,揭示了这封恽毓鼎致沈曾植信在伯希和1909年北京之行研究中所具有的史料价值。

  • 标签: 伯希和 敦煌 恽毓鼎 沈曾植 信札 公宴
  • 简介:此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唐代武惠妃石椁外壁纹饰的宗教内涵重新分析,认为其中的4幅“勇士神兽图”表现的可能是力士狮子的含义,它所表现的是犍陀罗佛教艺术中的护法者郝拉克勒斯和狮子形象的变体.石椁外壁的动植物纹饰表达着不同的生死信仰,共同组成了一幅佛教的涅槃之地——窣堵波的墓葬化表现.

  • 标签: 犍陀罗艺术 窣堵波 石椁线刻画 墓葬美术
  • 简介:2005年和2007年,由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和蒙古国乌兰巴托大学组成的中亚国际考古团在a·a·科瓦列夫和д·额尔德涅巴特尔的领导下对蒙古国南戈壁省的"成吉思汗边墙"进行了实地调查.

  • 标签: 蒙古国 南戈壁 西夏 长城 受降城 乌兰巴托
  • 简介:社会环境的改变促使博物馆从封闭性的“独白式”空间趋向开放的“对话”空间。跨学科的思考方式可以帮助博物馆从业者从更广阔的角度思考如何在实践中有效地实现这种转型。文章引入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以英国帝国战争博物馆北方馆为案例,剖析博物馆如何透过展览应对不断改变的社会需求,如何由“独白”式的演讲台向允许多方发声的公共论坛转变,并刺激观众思考当下社会议题。

  • 标签: 博物馆展览 巴赫金 对话理论 多元性 帝国战争博物馆北方馆
  • 简介:殷墟王陵区共发掘十余座带墓道的大型墓葬,其腰坑的底部距地表的深度普遍在11~14米,远远超过同时期商代水井的地下潜水线,可证在王陵区商人营建大型墓葬时,墓穴(尤其腰坑)的深度均应穿透地下水,达到"下及黄泉"的效果。本文认为,这正是商代社会中"黄泉观念"的体现,商墓底部的腰坑就是死者灵魂通往黄泉路的入口,腰坑中的殉狗就是通往黄泉路上的引领者。

  • 标签: 殷墟 商代墓葬 腰坑 黄泉观念
  • 简介:高句丽王系传承是高句丽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和“年表”,高句丽政权共有28位王。十二家正史《高句丽传》以及好太王碑记载了其中20位。《魏书·高句丽传》中有12位,是正史文献记载高句丽王数目较多的文献之一,但综合上述史料,发现其中正误并存,需客观分析。

  • 标签: 《三国史记》 《魏书 高句丽传》 高句丽王 价值
  • 简介:麦积山石窟所藏《秦州雄武军陇城县第六保瑞应寺葬佛舍利》碑,为宋代靖康年间刻。碑文主要介绍了瑞应寺的初建、西魏大统元年修建麦积山、隋文帝时建舍利塔赐瑞应寺及寺院的情况。从中反映出麦积山的兴衰及其历史的变迁状况,为我们研究秦州及麦积山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 标签: 秦州雄武军 陇城 瑞应寺 舍利
  • 简介:山东地区汶泗流域与胶莱平原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镞形嚣有明显的区别,本文通过对二者的分析,以重新引出二者之间关系的思考,以及胶莱平原大汶口文化渊源的重新思考。

  • 标签: 汶泗流域 胶莱平原 大汶口文化 镞形器
  • 简介:此文重新检索了榆林窟第29窟供养人的身份构成,认为此窟的性质是一个有浓重官方背景的“公共窟”而非通常认为的“家窟”。西夏占领河西走廊西端的瓜沙地区之后,统治该地区数百年之久的当地世家大族受到残酷战争的重创,已经无力继续作为开窟造像的中坚力量而被西夏政权的高官新贵所取代。西夏文武官员集合财力权力开创新窟,使瓜沙地区的西夏石窟具有了与前代佛窟不同的性质和功能。

  • 标签: 西夏 供养人 家窟 公共窟